“把这个时代留住,就是导演的活”
看短片甚至拍短片,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近几年在国内,有一个短片节展备受瞩目。2022年12月25日节展开幕的第一天,幕斯就去到了现场。作为一个艺考失败的理科生,他一年之内去了四个电影节,用他的话说,来这里是为了“找到中国影像最先进的东西”。斜杠青年拉帝,则是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的。对于获奖,他有非常直白的渴望。而就读于电影学院的义瑜,是一个纪录片拍摄者,对她而言,普通日常和好的平台对创作都很重要。
从2019年起,资深的艺术家、导演、行业领袖和各种“全能型选手”每年在这里齐聚一堂。他们热烈交流,围观审美而非流量。甚至节展上的“路人”,也能体感到众人沟通的能量。
这里有很多“被隐藏了的感受”和青年文化的各种侧面,这里是HiShorts! 厦门短片周(以下简称“短片周”)。
获奖短片巡礼:
青年导演们的精神地图
电影节迷人的地方,首先是创作者的内心和作品带给观者的启示。
在本届短片周,很多观众将目光投向了最佳纪录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导演黄树立,借由私人影像走进自己的家庭故事。透过镜头,他长时间地望向母亲,并试图寻找自己——那个母亲眼中“不正常”的儿子。在对母亲的凝视和对话中,“我”也返归自身的起点,寻觅着接纳与爱的可能。
如果说,在“如何安顿自己”这个议题上,黄树立回归了家庭,“多栖艺人”姜思达则循着向内探索的轨迹,提供了一次勇敢的尝试。在最佳实验短片《奶水》中,他自由探讨性别意识的流动和无法被定义的关系模式,出人意外地制造了一场视听惊喜。
最佳实验短片《奶水》剧照
如本届终审主席、导演陆川所言,“时代和社会和人实际上没有脱钩”,导演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时代留住”。同样叩问生命和自我经验为叙述的底线,获得最佳剧情短片的《果果》却在“后疫情时代”,“挖开了家庭和社会肌理的一块疤痕”。
这部短片以独到的视角,切入一个脑瘫患者的人性、情感和欲望,并抛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当一个边缘者,以不同的身体力度表达出普世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我们该怎样去看待?虽然片中的父亲承担起了责任,但短片仍然“给所有人带去观看的震颤与长久的思考”。
最佳剧情短片《果果》剧照
而最佳动画短片《太空的奇侠基曼》,则唤醒了80、90一代们难以忘怀的、关于正义战胜邪恶的童年动漫记忆。终审评委邱炯炯说:“这是一个疯狂的寓言,近似抽风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混不吝的游戏精神。我酣畅地感受着‘短片’该有的自由与野蛮的张力。”而具有年代感的配音和画中画的结构方式,令观看体验充满愉悦和怀旧情绪。
评委会大奖《亲密》则是一部接地气的、极度写实的恋人絮语。短片在狭小日常空间,描摹一对恋人的相处,在真实和幻想之间,他们完成着超现实的身份扮演。两人的状态,无论平常,亦或灵动,都折射出主创们对亲密关系的自觉和反向的观照。
评委会大奖《亲密》剧照
两个特别提及奖,《有羽毛的东西》(特别提及奖-国际价值)和《海边的一天》(特别提及奖-不定义),分别描写一个来德国申请难民身份的伊朗家庭和一个失业男子在海边的一天。前者通过把取景框限定在局部,抹除了主人公与观众们的地域和身份差异,后者“不受定义与分类的束缚”,表现男子向过去告别的动作及心理,某种程度上,它们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下,人类面对的某些共同处境。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的获奖名单,都不只是一张张华丽证书,更是获奖的青年导演们的精神地图。他们以创新、勇敢、成熟、“生猛”和“自由”,与个体、社会和时代保持着互动。
每一次创作,
都是勇敢的表达
以短片为载体,思考和表达为中介,观看与交流作为方法,多年来,短片周开启了一个多元的对话空间。
这种充满启发和传递价值的对话,首先发生在短片作品与不受限的观众之间。例如,2019年的获奖片目,有对青春期白日幻想的反思;或在情感和实验性之间,重建一种关于母女关系的叙述;有的以成人童话的视角,可爱又真挚地关注城市变迁等,处处展现出影像文化未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重新编码”时的元气淋漓。
2020年度最佳纪录短片《跨国冻卵的单身女人》和2021年度最佳动画短片《独唱团》,接力聚焦女性议题。女性面对的婚姻与爱、观念冲突等矛盾和话题,在冷静的旁观叙述和极具原创性的视觉表现中被娓娓道来,因视角的新颖而抵达观众,并激起热议和讨论。
其次,作为一个持续关注内容和新导演的节展,短片周集合了可观的创造力,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对话场景的所在。除了姜思达,“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新裤子”的主唱兼键盘手庞宽、演员袁弘等,连续几年以他们的审美品味、参赛作品和放映交流活动,吸引着青年创作者施展才华和想法。
滑动查看更多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推广大使(排名不分先后)
陆川导演也在现场谈到很多颇具号召力的观点。在他看来,短片有如短文——鲁迅说短文就是标枪和匕首,而短片,也是青年导演们直面时代的武器,需要有热情、态度和力量感。他在近几年创作了多支短片后,也感到“内心欣喜”“状态回来了”。他说,“拍短片不是消耗,而是充电”。
再者,对话是发生在创作者之间的。新一代的青年导演,也让陆川受到启发。不光是黄树立导演的“够勇敢,他可以把自己撕开了让你看”,通过观看不同的短片,陆川也在“触碰自己的底层”,重新发现了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包括“家庭关系中间有巨大的秘密和真相”、对青春片和爱情片的重新想象、青年影人如何能与韩国电影抗衡等。而每一次创作,都应是年轻人的勇敢表达。
最佳纪录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剧照
(导演:黄树立)
如2021年度最佳纪录短片《水老鸦》,导演邓荟“透过一个濒临消失的行业,捕捉到其背后复杂的环境、种族、生态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最佳商业短片《去别处》,主角是走出舒适圈、敢于探索新鲜事物的rapper、植物染色师和攀岩者,都展现了年轻人不畏挑战的生活态度。
HiShorts!的魅力:
兼容并包,开放的心态
作为国内孵化青年导演、推动短片发展的重要平台,短片周的内容输出潜力值得期待,它的魅力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短片周的创始人兼总策展人王小曼,非常看重其有着“兼容并包和开放的心态”,这在节展的多个方面也都有所体现。每年的主竞赛,开放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音乐六大单元,不狭隘的奖项评选,打破艺术/商业、实验/大众等二元式区分,大大降低了想要拍短片的青年创作者们的投片门槛。
滑动查看更多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现场
在竞赛板块之外,短片周常设展映、论坛、创投、成长单元、“故事大会”和“琴棋书画”社交板块,为各种跨界交流提供了现成的契机。对有志向和充沛表达欲的青年导演/创作者们而言,这里是难得的、提供交流和促进的平台,他们可以就拍片时遇到的问题、职业路径或如何平衡原创与妥协等困惑,向到场的嘉宾学习经验,平等交流。
同时,短片周也为创作者及其作品提供了曝光和对外展映的机会。让这部分群体更多的被看见,中国青年导演们通过短片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关怀,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现空间。
比如,2022年度的论坛板块,“戏剧改编的电影会好看吗?”“电影节创投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平台开始制造短片?”等话题,都是业内普遍关心的实际议题。知名导演郑大圣、腾讯视频总监李伦、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演员袁弘、戏剧导演丁一滕、青年导演孔大山和董劼等资深人士或行业新人,纷纷“现身说法”。
平等开放、多元交互的对话氛围之外,短片周原创的评议机制同样友好可信。
以2022年为例,节展投片量达5503部,征集范围涵盖70多个国家。入围的作品,将进入初审、复审和终审的“三审机制”。“HiShorts! 厦门短片周常年顾问团”,由当代艺术家徐冰担任艺术顾问,菲利普 · 博伯(Philippe Bober)任国际战略顾问,评审顾问为苗棣 ,陈嘉映和李晓红担纲学术顾问。著名导演张杨、李少红、章明曾历任轮值主席,历任终审为韩国导演李沧东、学者焦雄屏、《方形》导演Ruben Ostlund和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可谓星光璀璨。
如王小曼坦言,短片周“最有价值的是成长单元”,节展鼓励和注重青年创作者们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最佳成长奖的,有《老外》《怀孕的大地》的导演王昊鹭(2019年)、《疯羊》的导演林秉翰&秦楚儿(2020年)、《火焰与细雨》《男孩与火》的导演卢昊旻(2021年)、《抓住那只小白狗》的导演谭玉坤(2022年)。他们在创作灵性和影像叙事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短片周是一个凝聚内容生产力的中心场域,无论是叙事和制作的手法,还是拍摄技巧,都拓宽了传统电影创作者的思路。义瑜希望自己的纪录片被更多观众看到,获得来自他们的反馈;拉帝想通过拍短片,得到别人的认同;幕斯在这里看到了一部名为《家园的独白》的短片,对“以小见大的东西”兴致盎然。短片,是他们的真实关切、支点和未来。
而对于已经在行业中获得一定成功的人,在这里也能够很纯粹地获得一些艺术交流和打开视野,如陆川说的,参展短片拓展了他的视野。在王小曼看来,短片周最大的魅力,就是它形成了一种能量交换,“每个人来都能够学习和吸收能量,大导演们和主席,来了也依然是学习,终审也是。”
正是如此没有利益攸关的热情和投入,成就了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最有价值的东西和可贵的公共意识。而展望下一个10年,这一节展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影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影像媒介领域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作为观众,让我们拭目以待。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作者丨阿丹
设计排版丨韩冰
图片来源丨HiShorts! 厦门短片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