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倒奶杀牛,这是经济危机要来了吗?
★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漫天雪
据多家媒体报道,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原因是奶牛的养殖成本很高,牛奶没人收,养奶牛出现大量亏损,在供应持续增加,但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牧场不堪重负,只有将牛奶倒掉,并且杀了奶牛卖牛肉,及时止损。
任何将资本品和消费品直接毁掉的行为,都令人痛心,它意味着所有人福利的减损。因为消费品就是直接供人们享用的东西,而资本品,就是用来生产消费品的东西。
而倒牛奶,则更是代表着一种悲惨的意象和不祥的预兆,它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了经济危机。最著名的例子,教科书已经告诉我们了:
美国大萧条期间,万恶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让饥肠辘辘的穷人们喝。给出的解释是: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结果,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它必然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样的解释深入人心,一种反资本、反市场的观念浪潮随之席卷全球,办法就是,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进行统一规划和计划。
但是这样的事情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不仅倒牛奶了,而且还杀牛了,又该如何解释?
我们首先看看美国大萧条期间倒牛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罗斯福上任后,延续、深化和扩大了胡佛任内的各项经济干预政策,出台了诸如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最低工资法等各种干预主义法案,像个社会工程师一样,将美国从自由市场经济变成了充斥管制和干预的全盘计划体制。
农牧业是选票的基本盘,为了争取农民和农业集团的选票支持,他推动制定并签署了《1933农业调整法》,目标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价格补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联邦政府给补贴,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出多了,建立收储制度,储存多余的粮食,也就是所谓的“常平仓”。
二是削减产量。供给多了,价格不就下降了吗?罗斯福的办法是,采用耕地面积和销售配额制,强制性限制农场主的产量。他还搞了所谓的“民主决策”,即销售配额要经过2/3以上的农场主的投票通过才执行,由此形成了一个农业卡特尔。
三是向农场主发放无追索贷款,使农场主能够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
四是实施农作物保险计划。由政府向农场主预付土壤保护补贴,使农场主有能力支付农作物保险费,这样可以鼓励和诱使农场主参加常平仓计划,从政府获得稳定的收益。
五是信贷扩张,发钞票,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农场主纷纷扩大经营,有些则直接通过欺骗的方式骗补贴,农牧业的产量增加了。
但是,疯狂的发钞票导致企业进行大量错误投资,导致了严重经济危机,工厂和银行大量倒闭。然而他却同时严令企业不得降低工人工资,工厂根本负担不起高额的工资,因此要么继续倒闭,要么缩减规模,导致工人大量失业。
农场主拿着补贴不断生产,反正有人收购;工人失业了根本就买不起,只能排队领救济。但是更加丧心病狂的事情发生了: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让农场主吃亏,必须缩减供给。于是,他们杀掉了600万头猪,毁掉了1000万英亩棉花。
悲惨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他们一方面倒牛奶,一方面失业的劳工吃不起饭。
所以,这是生产过剩吗?这恰恰是生产遭到了破坏。这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吗?经济危机,恰恰是罗斯福管不住自己的手,四处干预的结果。
现在看我们的倒牛奶杀牛问题。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出台,除了对奶业进行全面“规划布局”,重要的就是进行财政补贴。在文件的第四部分“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中,有以下规定:
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助500元;将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国家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
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国家对养殖小区(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
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
这些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经济日报》2016-10-03日,以《8年来奶业政策持续发力》为题,总结了这些政策的成效:
2008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也陆续进入了奶业。
从2008年至2015年,我国奶业扶持资金主要集中在奶牛良种补贴、奶牛规模化养殖、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创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方面,共投入扶持资金86.6亿元。
此外,还有生鲜乳收购站机械设备补贴、奶牛政策性保险等,补贴资金涵盖了生产全产业链。
的确如此。例如河北省在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奶业振兴支持政策的通知》,扶持力度之大、涵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道理很简单,你补贴什么,什么就会多起来。这一方面当然会激励这个行业的过度发展,增加供给;另一方面,生产资源就会被吸引到这个领域,而资源是稀缺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因此其他行业就会发生资源短缺,价格上涨。
因此,所有补贴不但意味着财富的转移,而且意味着生产结构的扭曲。而任何生产结构的扭曲,都会导致总产出的下降,也就是,人们普遍生活成本的提高。
而在消费端,发生了什么事呢?
不用多讲,这几年,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下降了。原因是众所周知的。
消费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当然不是人们不爱消费,不爱提升生活水准,而是生产遭到了破坏。
因为,你总是先生产,换来钱,然后才能消费。经济下行了,企业投资减缓了,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因此减少雇佣,也就是许多劳动者失业了,不好找工作了;或者削减劳动者工资了。劳动者没法生产了,换不来钱了,或者钱包变瘪了,当然就削减消费了。
但这时候对奶业的补贴还在继续和扩大,因为补贴只会越来越多,削减不下来的。于是稀缺要素继续被吸引到奶业生产中,其他行业的生产受阻了,一方面加剧了其他行业的失业和工资下降问题,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由于供给少了,价格上升了,对消费者而言,就是生活成本上升,更没钱买牛奶了。
别小看一盒牛奶几十块钱,当每个人减少喝一杯牛奶,对于14亿人来说,就要减少14亿杯。
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不动了,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不断生产,这时候那些补贴对于巨大的供需差距,已经是杯水车薪。所以就倒掉了。
有人在批判美国大萧条的时候说,这些黑心的资本家,怎么就不能把这些牛奶送给饥肠辘辘的失业民众呢?
我们抛开罗斯福邪恶的销售配额制、要减少供给不谈,就问一句:怎么送?
我相信,只要你现在到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的牧场,要喝一杯牛奶,牧场主是不吝啬的,会送给你喝的。
你会发现,他们也不是什么邪恶的资本家,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奶农,正在为遭受损失痛心疾首。
但是要把这些牛奶送到那些买不起牛奶的消费者手里,谈何容易。
奶牛只要三天不挤奶,便会诱发乳房炎导致整个乳区坏死,甚至是奶牛死亡。所以,就算牛奶卖不出去,奶农们也要照常挤奶,这里面有人工费。
把牛奶挤出来了,要储存起来,消毒、保鲜、仓储,又是一笔成本,谁来承担?
要把牛奶送给大众,要承担运输成本,从牧场送往城市。我免费送给你喝,还要承担运输费用,现在本来就亏损了,还要亏损更多,谁愿意这样干?
还有,一旦没有大厂家前来收购,牧场主自己储存、运输,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是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最佳的选择就是倒掉。
而养奶牛要发生大量成本,挤出来的奶又卖不掉,这时候要奶牛有什么用呢?
所以最佳的办法就是杀掉。
只有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要减少补贴。因为补贴就是让并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存活,让生产结构发生扭曲,降低总产出。
不要刺激消费。消费不需要刺激,钱包空了,也刺激不起来。一旦采取各种方式刺激了,那就是进一步地毁灭了资本,减少了储蓄。要让经济慢慢恢复,资本积累就会慢慢增加,消费就会回暖。
更不要信贷扩张,那只会进一步加重和延续经济萧条,是饮鸩止渴的举措。
总而言之,要减少干预,经济才会自行恢复。
题图:Oscar-Claude Monet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