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无法控制地沉迷享乐:你的内心可能住了一个受伤的小孩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
说好要自律,结果一到节假日就又管不住自己、开始放纵。
随之而来的是悔恨、自责,喋喋不休的自我批评。
其实,这种缺乏自控的背后,存在心理学上的解释。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身体里住了两个自己。
你的脑子里是不是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停不下来!」
特别是假期,数不尽的美食和饮料,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你来说,好像很难调节、控制对于快感的渴望。
01
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Schema)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组织模式,也就是我们透过滤镜看世界的「滤镜」。它影响我们看到世界的样子,并指导我们的行为模式。
「缺乏自控图示」(Insufficient self-control schema)由美国心理治疗家杰弗里·杨(Jeffrey·Young)提出,指个体处于一种难以自控的冲动模式里,并且伴随一些行为问题,例如:进食障碍、药物成瘾、网络成瘾、购物成瘾以及逃避麻烦、无聊的任务等。
图示治疗(Schema therapy)认为这是一种早期适应不良的体现,是我们对负面情绪的反应,往往源于童年不良的依恋体验。
其实,你并非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比如假期,「缺乏自控图示」才会蠢蠢欲动、等待触发。很自然的,当你感觉到身体内有享乐小人高声呼喊时,你就会知道:「它又来了」。然后,你可能会做出这些事情:
极度渴望美食或其它物质 回避困难或无聊的任务 开始在关系里各种「作」 做事不考虑后果
02
早在出生时,我们内心就存在一股驱力,推动我们回避困境,趋向安全、食物、舒适的生理需求。而再长大一点,我们对情感的需求愈发敏锐,特别是需要爱、接纳和关怀。
如果你在一个被忽视或有严重育儿缺陷的家庭中长大,你对情感的需求和渴望可能会退回到物质上,用物质来满足自己对安全和舒适的渴望。一般来说,这种需求会体现为暴饮暴食、逃避拖延。总而言之,你开始沉迷享乐,自我放逐。
具体来说,以下这些经历可能促成你现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况:
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父母权力结构失衡、极端 父母过度纵容 父母情感疏离 父母有成瘾问题 存在童年创伤
03
安抚好内心的「享乐小人」,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避免陷入触发情景中。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有能力的成年人,只是内心住了一个冲动的孩子。那个孩子可能会在一些特定的情感困难时刻跳出来——可能是感觉到被忽视、被不公平对待,或者被伤害。每每这些时刻,那个冲动的孩子便会开始哭闹,直到得到满足才肯罢休。
所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沮丧。然后,尽可能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而当实在无法避免时,你应当提前储备一些有效的方式,替代原先的自我放逐模式,去安抚它。
1. 为避免触发情景的出现,你可以提前做点准备
预想一下那个不听话的、贪图享乐的小孩何时会出现:是度过了漫长而疲惫的一天之后,还是对自己提了一堆要求严重内卷自我内耗以后?关注它的行踪,然后提前给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自我保健」。
做些开心的小事情犒劳自己,或者索性放松休息一天。
如果今天有同事请喝奶茶,别犹豫,去外面走走。
2. 用冥想和自我对话,照顾你内心的小孩
从简单的步骤做起,每天就只做几分钟的冥想。当你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你可能会发现,那个小孩开始准备哭闹了:「喂!这也太蠢了吧!我真的受够了!」
别急,花一点时间,请耐心而不失坚定地告诉小孩:我了解你的受挫和沮丧,我会好好地照顾这些感受,帮助你冷静下来,而不会放任你将痛苦诉诸于行动。
3. 允许内心小孩的存在
我们不是完美的。当我们期待一个完美的自己,反而可能出现更多麻烦。
允许自己的内心住着一个可能偶尔会出来捣乱的小孩吧。虽然有时候可能很烦人,但是,请记得:这个小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未被得到关爱的童年里,你曾很努力地尝试照顾你自己。
你可以选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留心观察Ta、倾听Ta,尽可能地去理解、满足那个内在小孩曾经的渴望。
你也可以选择在一段充满疗愈性的关系中,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探索、聆听。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总比一个人要容易一些。
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试试简单心理的「首次咨询」服务。
它能够和你一起追踪你心里「享乐小人」的行径,看见你「内在小孩」的痛苦,支持你在挣扎里找回自己。
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在于:陪伴你,对曾经保护过你的内在小孩保持耐心。自我调整这条路上一个人走太艰难,有人陪着能更坚定一些。
对那个努力照顾你的内在小孩说一声「谢谢」,自控之路才会重新启程。
首次咨询服务暖心补贴价129元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