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迟到的北美第一篇
如果说2015年去新加坡工作多少一点意想之外,来美国还算是情理之中,毕竟,已经在两个亚洲总部工作了这么久,下一步去总部也算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新征程。
这是我们全家第二次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小新国是摩登袖珍、高效精准的,就连那湿漉漉的热带气候也给她带来了格外的魅力,一年四季皆夏,无温差无极端天气,骤雨时停最常有,枝繁叶茂覆盖行人道的常绿树,遍布全岛碧波荡漾的泳池和海滩,深夜不眠的街道和食肆,价格友好干净卫生街边随处可见的hawker center,既有华语文化又兼具多样性,甚至连时差都没有半点,这个南洋小国如此宜居(直到离开她这么久了我的字里行间还忍不住对她的喜爱…)
我们生活了十余年的大广州,她是现代、传统的,她既现代又有浓浓的烟火气。周末的清晨,从小区的街坊小店的一份潮汕肠粉开始,我一定要双肉双蛋才过瘾,深夜仍然热闹非凡的食肆,砂锅粥,烧烤,生腌虾蟹,处处都是舌尖上的中国,周末开车周边的顺德、中山、珠海接着吃,再惬意不已。这里已经是我们的根,离不开的粤菜,十余年来的朋友,生活永远不会寂寞。
美国,对我们一家来说是全新的,Cincinnati,非一线城市,中东部,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仅占总人口1%左右的亚裔,在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下,这里像不像国内社交媒体描述的对中国大陆无甚好感到处充斥着种族歧视?家中的长辈们忧心忡忡仿佛我们是要上刀山下火海。
一眨眼,已经在这里经过了夏秋冬三个季节,看着家门口的树林从绿色变成金黄色再到现在被白雪覆盖。几个月里一家人自驾去了若干城市经过了十余个州。刚来的时候对着洲际公路上时速超八十迈疾驰而过的车辆感觉置身惊涛骇浪握着方向盘手心是汗,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这里随处是像绿皮书里一样的起起伏伏的道路,路的两边可以是一望无际的庄稼,玉米和大豆,路边是高高低低的电线,其中一根电线上,站满了一排麻雀,脑子里不由得响起七里香的曲调,直到看到路边飘着的美国国旗才想起来我是在另一个国度。
虽说这里不是美国的一线城市,和国内的一线城市的规模更是相去甚远,光人口上就相差了2个数量级,同事们调侃的称之为“辛村”。这个村字多少影响了我,我甚至忘记新加坡也被大家称之为“坡县”。
准备启程之时,忍不住购入了各种零碎物品,甚至包括拖鞋和接线板,来了之后才发现即便是美国的“村”,其实也是物资丰富应有尽有,Costco里堆满了物美质优而价格适中的各种货品,琳琅满目Made in China,看了就知道我们这是脱不了钩的。超市里的菜和肉是清洗干净、去梗去根、去皮去骨,根根都长得相同的翠绿、整齐划一。电商也可以算的上方便快捷,我已经在亚马逊购入了各类在中国常用的厨房锅具,本地和亚洲超市也可以买到各种食材,我最心心念念的潮汕肠粉也已经在我新年的to do list上了。
和我们大广州的不同的还是的服务业和致命的餐饮业,吃了几顿之后,我已经闻到外面餐厅的味道就自动丧失食欲,更不要提昂贵的服务费用20%起步的小费。村子里的“Barber shop”,Barber们目测都是70岁以上,不洗不吹,仅用推子推个头,也要收一个头18刀。作为我们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性价比,要丰衣足食,唯有自己动手。
北美生活简单,每周连上班也只用三天,人均占地面积是广州办公室的若干倍。几乎一半同事都穿着公司发的各种印着Logo的衣服,样式和质量倒还都不错,省去了买衣服的麻烦。社交生活的需要迅速减少,下午四点开始同事们已经陆续离去,没有聚餐没有泡吧,一年一度的年会,不需要准备扮靓的服装也不用排练节目活动会在五点准时结束。
Sam和弟弟上了当地还算不错的公立学校。开学前填了入学申请,凭着在广州的国际学校全A的成绩和95% High achievement的MAP test,Sam被安排进了各科的honorable class。当然,毕竟是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相比课程的选择少了。Sam从七年级开始就有单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而这边公立学校的八年级是一个笼统的科学课,据Sam说教的内容是他已经学过的,好在语言和数学的honorable class进度还算相当。Sam也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兴趣颇为浓厚,说去墨西哥玩给我们当翻译,甚至他还修了Art class,又打开画本开始画画了。
美国学校的体育活动相当丰富,让我羡慕不已。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周的体育课仅是摆设,只剩下每学期达标的作用。课间10分钟都被征用来上课和做题所有人觉得理所应当。三十年过去了,本质没变,而刷题和升学的压力蔓延到了初中,甚至是小学。
从暑假开始,Sam通过了2个miles跑进18分钟的try out,开始每日长跑训练。注意这个工作量,这边可不像咱们小时候走路搭公交就可以去上学,每日的训练都需要家长开车送去指定地点,结束了再接回来。一个学年下来有不间断的体育活动可以选择。秋季,Sam又入选了校游泳队。游泳队的训练和比赛节奏相当的紧凑,一周三次训练,外加一次去其他学校的比赛。我们已经跑遍了本区的几乎所有高中,几乎每场比赛场边的观众都爆满,都是娃们的家长,很多时候都看到是一家大小来看娃比赛,加油呐喊,热闹不已。
少了刷题的时间,自然时间多出来可以搞体育训练。教练都是教师和家长的志愿者,身边的同事不乏业余在孩子的学校做教练,下班后就赶去学校。学校校队的费用极其的实惠,几乎相当于免费,一个季度下来75刀,就是费爹费妈,平日和周末都得忙着接送。幸好这些校级活动仅限于初中生以上,否则这接送Sam和弟弟差不多就得是一份全职工作。
孩子显然比大人更有韧性,他们更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圣诞还没到,兄弟俩已经开始自称本地美式足球队的粉丝,要我给他俩买了印有球队Logo的卫衣和周边,而我完全没搞清楚这十来个人怎么个抢法。Google了规则,抱着拥抱本地文化的心态看了一次网上直播,那么些人横冲直撞大呼小叫让我脑门疼的无法看下去,更别提听说就连坐在球场顶端的一张球票都要500刀,算了算了,result oriented,为了融入本地文化,我还是直接看比赛结果就好了。
弟弟升了三年级,这里的公立小学小巧而温馨。教室里的地毯上是很多个国家的国旗,五星红旗也在其中。每个班22个小朋友, 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是两个活泼开朗又漂亮的美国大妞,虽然弟弟的英文还没有很流利,但不影响他每天开心的上学放学,没几天就回来告诉我他交到了新朋友。在家长会上,两个漂亮的老师忽闪着大眼睛争相跟我说着Lewis有多么的positive,多么的sweet, always smiling, 等等,虽说我不能把老师的鼓励完全当真,但她们的热情与活泼也足以宽慰我。骥晓的成绩也从学期开始的D和F,进步到现在的B和C,新的一年要和弟弟一起继续培养阅读的习惯,这里不仅学校有大量的书籍可以让孩子们每天带回来阅读,还有遍布社区的公立图书馆可以免费借阅图书不限期限。
至于Covid,八月刚到的时候,办公室里需要严格的佩戴着口罩,公共场所戴口罩的也不在少数,一个月后,办公室不再需要强制戴口罩了,公共场所还是有人坚持戴着口罩。
我很佩服肖先生,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精力充沛。他迅速的搞定了我们settle down需要的一切,租房、水电气、购车、保险、各种工具,等等。而且肖先生会安排出连续五天去五个城市的这种计划,全程开车、安排景点和食物,自己搞定,慢慢游不符合他的性格,他就是要把日程从早到晚塞满。想当年他帮我和Sam安排过英国一周游七个城市要换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被我看了一眼那复杂的表格就毫不留情摈弃。在美国自驾除去开车的劳累,简直是乐趣非凡,我们还有长长的清单要一项项去完成。
今天听到一位我们十分尊重的久居于此的朋友形容这里是“年轻人的战场,奋斗者的乐园”,这个评语让我颇受鼓舞,万事开头难,2023,我们和Sam,弟弟,都要继续加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