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比起跟人相处,我更想一个人待着”

“比起跟人相处,我更想一个人待着”

公众号新闻


来源: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作者:十青


第一印象,
困住我们深入社交的第一阻力? 
第一印象是直接会影响我们跟谁接触、避免跟谁接触的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它还有个专业的名称,叫首因效应。
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我们的状态、外在表现会形成一个初步的”我们“,在对方的头脑中,我们的行为举止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会逐渐占据一个主导地位。 
伊丽莎白与达西,《傲慢与偏见》的两位主人公,就恰到好处地演绎了“第一印象”为双方交往带来的桎梏。
一开始,两人在一场舞会上第一次相遇。达西对伊丽莎白产生了情愫。
结果,当他后来发现她的家人行为和家族的地位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高贵时,内心有些失望。
哪怕之后的告白,达西的态度也显得那么地傲慢,另伊丽莎白大为惊讶。好在,经过一系列家族内外的情感纠纷和生活境遇上的变化,双方才终于理解了对方的真心,互相敞开了心扉,拥抱了原本就应当属于他们的幸福。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跟暗恋对象的初遇场景?为什么一开始的相遇会有种让人“上头”的感觉?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负责触发我们对他人第一印象的重要区域。科学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控制我们对事情认知和个人情绪的区域——前额叶皮质(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这块皮质区就是触发我们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中流砥柱(Kober et al., 2008)。 

 图片来源|知乎 
它在大脑中的作用就像是一辆列车中的驾驶室,控制着整个列车的运行。因此,也对大脑的注意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当我们初次与一个人在线上或线下见面时,线下见面时,对方的打扮、整体状态、气质、谈吐方式、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刺激我们的感官; 远程沟通时对方的背景、面部表情刺激了我们大脑中的这块区域,也影响了我们对对方的印象。 
如果我们一开始对美好有着过高的期待,在慢慢接触下来之后看到了更加真实和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的对方,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或许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往后深入发展的可能性等,也影响了关系的未来发展(Gilron  & Gutchess, 2012)。 
因此,第一印象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我们在第一次相亲和面试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太想给别人留下个好印象而过于拘谨,展现不出真实和有趣的自己。 
但太过在意我们的形象,会不会让我们的每一次自我表达都如履薄冰? 
会不会让我们越来越想疲于社交,想要逃离,躲回自己的那座孤岛上呢? 

失去分享的欲望便是散场的开始:
“逃离“社交媒体正成为趋势 
不想社交、不想分享、不想再展示需要苦心经营的自我形象,很多人选择从社交的舞台中退出。 
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初,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但仅有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超过2亿用户设置了仅三天可见。 
越来越多的人疲于经营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形象。 
这就像是网络中的真人秀——确实,记录下来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可又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生活。 
今天想展现出自己勤奋工作的自己,于是发一张在电脑桌前码字的照片;假期时明明只想在家睡觉的自己,看到朋友们都晒出了自己热爱生活快乐出行的照片,你也拍了张窗外的风景假装出了门。 
——人生如戏。
加拿大一名叫戈夫曼的社会学家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上世纪,就提出了一个关于戏剧和社会的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今天我们社交互动的状态。他将人生与戏剧表演中的舞台联系在一起,类比了人与人日常生活的互动模式与舞台上人们的表演状态。 
他提出的”拟剧论”把我们的社会比作一个巨大的舞台,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着自己,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中,我们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构建了一部分的自我,具有表演性质。因此在这种网络媒介状态下,我们轻易能够获取许多资源,但也容易信息过载。 
看到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时,我们可能心生嫉妒、或是心有不甘;看到别人的生活比自己不好时,又容易产生怜悯同情之心,心理负担会比较大。 
与此同时,个人IP主导的社交账号让每个人都有种“这个世界是我的”的感受,聚光灯效应尤为明显,个体的行为在网络社会中会被定格、放大。 
商业将用户捧成主角,殊不知用户才是市场中表演的“小丑”。 长此以往,难免产生社交倦怠。
另一方面,在这个世界加速流动的背景下,我们的身份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不会只认同自己的某一身份,而忽略掉其他身份。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我们可以同时是老板、母亲、女儿、志愿者,而仅凭第一印象或初次相识的社交,实在无法展现如此多面的自己。 
最新一季的脱口秀大会诉说着各行各业的故事,如果没有一定经历或了解很难引起共鸣。
就像曾蝉联三季亚军的王建国,尽管在脱口秀领域大放异彩,生活中的他,却对社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出了家门,没有人情全是事故。”
进入社会中,我们与人的相处与互动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社交能力,还考验着双方的三观的契合度、情绪价值的互给程度、彼此身份的认同度。
不是一路人,难免不懂一些行话和业内人士才知道的规则。
没有聊熟于心的社交准则和融会贯通的表达技巧,谁又能次次如鱼得水、随心应手呢?
在舞台上是这样。社交生活也是一样,我们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理解自己,也做到每一次的表现都接近完美。 
因此,面对面社交与线上社交都会面临对所属群体认同的渴望,也会影响到我们对社交的态度。 
这个时候,第一印象却能替我们做出决定。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大脑快速地帮我们筛选出了值得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的关系和事情上。 
如果“逃离”不了,取巧总可以吧。



第一印象助我们的社交生活一臂之力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它激发了我们想要跟谁深入接触的欲望,左右了我们去与谁保持联系的动力。但时间才会真正地检验真心、验证彼此的价值观念,留下真正值得和重要的人。 
人际交往的本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来,就是价值交换。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个人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适合和热爱的领域,并逐渐与其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隔阂。所谓“跨行如隔山”,进入劳动市场之后这种体验尤为明显。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成年之后越来越难以交到朋友”。 没有相似的价值基础,相处起来很容易有摩擦。
只有平等且互惠的关系,最为持久。
牛津大学演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邓巴还从计量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人际关系网络的数据假设。经过计算和估值,他认为“150“是一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较为紧密地与周围的人保持联系的人数上限在150个左右,包括我们的亲戚、朋友、老师、上司和同事等等。
尽管这一数字的准确性是否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顾及和照顾好每一段关系。 
为了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交体验,唯有适时地做好人脉筛选,整理我们的社交圈,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社交生活。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更加值得我们花心思的地方。
那么,想要选择好我们的社交圈子和方式,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明确社交目的。主动管理、选择我们的社交生活和对象,精准社交。 
·善用首因效应。 不神化第一印象的效应,真实而得体地表现自己就可以。
·学会拒绝,不做讨好型人格。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强融,没有意愿持续交往下去的朋友也不执着。
·看淡关系。认真对待、享受每段关系,但不强求一个完美或圆满的结局。
最后,如果一段关系让你产生了要不要离开的想法,其实已经不用思考了。舒服的关系无需过度关心如何维持,相处本身已是一种舒适。 
希望我们都能在选择性地社交生活中看见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彼此。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我爱所有人,不会害任何人。但我只会相信少数人。”
1.青记观察丨媒介化生存的社交心理困境解析
http://www.qnjz.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1&id=36072
2.Gilron, R., & Gutchess, A. H. (2012). Remembering first impressions: effects of intentionality and diagnosticity on subsequent memory.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2(1), 85–98.
3.Kober, H., Barrett, L.F., J. Joseph et al. (2008). Neuroimage, 42 (2), 998 -1031, 10.1016/j.neuroimage.2008.03.059

END 
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世界杯比起太太团,我更爱李多惠这颗“粗腿好梨”比起做错选择,我更害怕的是不做选择比起陈好,我更想叫她一声万人迷27岁王一博患病离世:比起功成名就,我更愿你平安顺遂我们期待着信心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无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澳男买俩性爱娃娃享齐人之福!竟介绍“爱人”给妈妈和女朋友和平相处,还为其开ins账号,每天给娃娃洗澡、穿衣、拍照...小丽姐谈及和小马哥的年龄差:同龄人更容易相处,但他……比起批判北大,我更想感谢北大三女生黄民烈:人类和AI如何相处,一直是个难题|中企荐读人生有如德州扑克麦家:比起名利,我更想要快乐美国选举终于被民主党彻底改变了远离高糖饮食的诱惑比起梅西,我更想聊聊那张改变他命运的餐巾纸这个NYU学姐说:比起在美国做私募,我更愿意在迪拜Web 3躺平为啥看了张艺谋的《满江红》,却让我更想夸《狂飙》和优秀的人同行,与舒服的人深交,跟乐观的人相处“比起朋友,我更像你的情绪垃圾桶”丨友谊失衡怎么破?糕妈:比起周末学点啥,我更愿意带俩娃去这里浪费时间!全家的需求都被满足了与人相处:观其已然,悟其必然,顺其自然异性之间相处,请牢记2句话《满江红》火爆热映,73岁张艺谋再上热搜,但我更想谈谈中国式人生的5个扎心真相比起梅西,我更想聊聊那张改变他命运的餐巾纸…拔管子的决定咀外文嚼汉字(187)“扫帚草”、 “孔雀松”甭管和谁相处,在这3个地方不占“便宜”的人,都是聪明人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读完恍然大悟电子厂打工人熬年关:比起感染,我更怕穷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两性相处,越是拒绝男人这3件事,他越会对你念念不忘选择性社交 |“比起跟人相处,我更想一个人待着”看了查尔斯王的乡村豪宅,发现生活与生存的区别:比起登基,他更想当农民...马斯克:比起卖车,更想要执掌能源,机器人是附带送的 |【经纬低调分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