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内,所有人都很纠结要不要抢救
初夏的下午,手术室内正在进行建院以来最大的一台手术:患者腹腔内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巨大的肿瘤,导致患者呼吸都成了问题。
手术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麻醉科医生身上。大家的意思,只要麻醉科敢麻醉,这台手术才有希望提上日程。
情感上,麻醉科憋着一股劲:麻醉科敢麻醉,你们就敢手术吗?我们有什么不敢麻醉的?只不过,不同患者具有的风险不同而已。单纯从麻醉技术上看,哪有那么多麻醉科无法解决的?
这台手术,麻醉的难度在于,安全的人工气道建立、术中可能经历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以及处理肿瘤时的大失血问题。
随着术前详细麻醉计划的制定,手术顺利开台了。
手术中,可谓惊心动魄:那个肿瘤就像有无数根滋养血管一样。处理完所有的血管,失血就已经三千多毫升了。
如果不是麻醉科提前进行了血液稀释储备自己提前备好了大量的液体和成分血,极有可能发生问题。
即便是这样,当把肿瘤掀开的一刹那,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血压骤降出现了。
看到患者血压直线下降,麻醉医生大喊一声:停,慢点抬肿瘤。
此时,外科医生也反应过来了,连忙道:好好好。
看到血压正常后,麻醉医生让外科医生尝试再次慢慢抬起肿瘤。
这一次,血压也往下掉,但没有那么明显了。因为,麻醉医生提前预防性用了血管活性药物。
就在大家刚刚准备在心里庆祝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原本正常的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波形变得扭曲。最关键的是,数值也在直线下降!
随之,那个一般都比较坚挺的血氧饱和度也跟着掉了下来。
呼吸出问题,这是手术麻醉中的大事。于是,麻醉医生立即喊停手术,立即调整呼吸参数并让护士帮忙喊人。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血氧始终上不来,呼气末二氧化碳也低得可怜。
几分钟内,手术室内已经堆满
中间的,是麻醉科正在努力把患者往回拉。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患者都在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一边。
在抢救过程中,大家已经高度怀疑患者发生了肺栓塞。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术前的检查也的确发现了他的下肢血流减慢,并且深部还有疑似血栓的东西。
但是,在建议患者家属给患者上腔静脉滤网的时候,家属拒绝了。
说明一下:腔静脉滤网,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并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其有创并且需要一定的费用,接受度不高。
然而,事实已经发生,没有后悔药,只能尽全力抢救。
一边抢救,麻醉科一边派出人手与家属沟通抢救事宜。
当说到患者稳定后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时,患者苦红的眼睛问道:多少钱呐?
当医生说“少说得十来万”之后,沉默片刻的家属说:治!孩子他爸这辈子不容易。
家属的这个表态,让医生稍感宽慰。如果患者家属不配合治疗,这是最头疼的。
然而,这个患者家属的配合却让医生有点儿犯难:因为,如果这个肿瘤切掉之后就能康复,无论怎么抢救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肿瘤是恶性的。这次手术,也仅仅是减瘤操作。
也就是说,这次手术也不能根治。只不过,这个肿瘤太大了,影响到了患者正常吃饭,甚至有一定肠梗阻了。
权衡患者日后的费用,再看看手术台上生死一线的患者。医生安慰家属说:看得出来,你们家里并不富裕。如果这次病能好,我觉得倾家荡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的病是治不好的,我们只是在帮他延长生命。因此,我们建议你们量力而行吧。
接着又说:如果人财两空,也许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吧?当然,我们也不是放弃抢救,我们也会积极给予必要的支持手段。假设他的循环能够稳定下来,呼吸系统也都有所改善,我们再来看看下一步。
其实,这么建议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医院不是没有救治能力的。只不过,哪怕再严重的肺栓塞,及时把体外膜肺一上,人基本上都能留下来。
但是,那样的费用一天就得多少万。又有几个家庭能抗住?如果有意义的抢救,我们去抗。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这也许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推荐阅读:
《海牙协定在中国生效,医护人员迎来春天》
《职称改革来了,送给每一个需要晋升的朋友(收藏起来,早晚用得上!)》
《医学发明邀请函》
《新的职称政策落地了,如何准备晋级材料?这篇文章都讲清楚了》
《准备发表文章的朋友注意:2021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有重大更新》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国性学术、科普平台,文章可同步刊登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以及人民日报等平台。总粉丝30万+,年阅读量一亿人次+。文章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