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整个社会回归到一个个家庭。年夜饭,中国人一年一度的隆重晚餐。哪些菜肴荣登餐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文明类型、地域性格,及各地人民对美食的定义,也展示着中国人心中的味蕾密码与时空情结。
中国人差不多都吃过饺子,很多人也并不认为那是多了不起的美味。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就千差万别了。大概有一半的中国人对饺子没有那么深的感情——许多南方人误以为北方的年夜饭只吃饺子,未免太凄凉、太潦草,代表不了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在南方,类似饺子的春节饮食符号,应该是年糕。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都流行做年糕过年。温州作家林斤澜写道:“南方人定居北方几十年,连孩子也拉扯成人了,还有过年都不包饺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家有一样,年夜饭头一道‘摆当中’的,必是炒年糕。”糍粑也是过年必备之物,我老家称为糯米糍。与年糕不同之处在于,年糕是“蒸”出来的,糍粑是“打”出来的。做糍粑不用磨米浆,而是蒸熟一锅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捣烂,取出后揉搓成团,最后分成一个个小饼团,就是糍粑。饺子有“交子”之意,表示新旧年于子时交接,好运绵延;年糕既甜蜜,又有“年年高”的寓意,吉祥应景,是不可或缺的年节食品。从南到北,中国人的饮食差异很大。单以主食来说,南稻北麦及其带来的南米北面,就是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我认为,北方的面条是比面包更伟大的发明。大体说来,秦岭、淮河以北属于麦作区,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苏北是中国小麦主产区,当地人以面食为主。面粉可以制作出花样繁多的食品:面条、馒头、大饼、包子、水饺……我去山西长治市采访,当地女作家葛水平对我说,山西是面食大省,你一天吃一种面,一年不会重复。那半个月时间,我晕晕乎乎吃下十几种面条,连名字都来不及记全。拉面、刀削面、剔尖面、扯面、一根面、剪刀面……
山西厨师现场制作,技艺炉火纯青,已经上升为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表演艺术。我还吃过玉米面、高粱面、豆面、荞麦面和米面,但我觉得,在口感上杂粮面终究不如小麦面。
在北方把面条工艺推向巅峰的同时,南方也发展出纷繁的米粉品类。与面粉不同,大米磨成的粉团缺乏黏性,无法拉扯,要将它们舂捣为糍粑,再压榨成粉条。
就像北方的面铺一样,南方各省的米粉店,招牌林立,比比皆是。米粉店用的通常是新榨好的湿粉,在滚水里焯一下,加上菜肴调料汤食或拌食,快捷方便。就我自己的见闻来说,广西是中国最发达的米粉王国,除了桂林米粉,还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武鸣生榨米粉、宾阳酸粉、融水滤粉、防城港卷粉、钦州猪脚粉等数十种,圆、扁、条、块,形态各异,咸、酸、甜、辣,味道不同。有学者研究认为,水稻正是壮族、侗族的祖先驯化的,广西人的米粉做得好,也是自然之理。
过年是一年中隆重的大事,再将天天吃的主食端上桌面,必然惹人生厌。所以,春节主食的原则是隆重而非日常化。北方人天天吃面条、馒头,这时就应该吃面食里的饺子,它比面条豪华,比包子精细,比大饼复杂,你可以在馅料上尽情讲究。南方人天天吃米饭,过年也要换换口味,享用米食中的加工精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1981年) 摄影 | 汤德胜家人团圆,祭告祖先,高高兴兴吃上一餐年夜饭,是普通人家的基本愿望。旧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在万家灯火里,盛宴同时开启。人人都在过节,春节期间你很难从商店和菜市场获得补给,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惯例和习俗:年前就得储备好半个月的生活物资,谓之备年货。闽西北过年要准备些什么?我的朋友余以琳长年在沙县生活,在多家报纸开设美食专栏,他回忆说:“首先是杀年猪,没猪肉过什么年?当然也不是每家都杀,但至少也要买上二三十斤猪肉。”他想了一下,扳着指头说,“鸡三只,鸭七八只,草鱼三条,豆腐十几斤。鸭蛋100个,给客人吃;鸡蛋100个,炒菜用。香菇、冬笋、木耳、粉丝若干。粉干备好10斤,还要做年糕、糍粑、米馃等等,酿春酒若干坛……”“沙县的年夜饭其实很单调,无非鸡、鸭、鱼、肉。”他说,“首先是鸡,红菇炖鸡最好。第二道菜是鸭,可做白斩鸭。鸡肉其实不好吃,但大补,所以地位高,缺它不得;鸭肉好吃,但地位低;美食家都讲究喝鸡汤、吃鸭肉。第三道必备的菜是鱼,一般是2斤左右的草鱼,细嫩;鲫鱼太小,鲤鱼肉粗,不用。第四道菜要上猪肉,最好是猪脚或排骨。第五道必备的菜是海味,蛏干做汤,比如蛏干炖猪肚;墨鱼水发,做酸辣汤,墨鱼炖猪脚也行。过去山区重视海味,因为难得。这五道菜是必备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全有了,压得住阵脚。”“福建畜牧业不发达,羊很少,耕牛很宝贵,基本不吃牛肉和羊肉。其他菜就随意了,根据家庭口味设置,油炸荔枝肉,焖油豆腐,再上些炒菜配酒,比如炒腊鸭、大肠、冬笋等等,以好吃为主。”
年夜饭是一年收成的检阅,人神共飨,所以第一原则是隆重,丰盛。一定把公认的最好食物统统展示出来,至于是否好吃倒在其次。第二原则是非日常化。天天吃米饭,这时主食就要换成年糕和白粿;你也许经常吃鸡,但这时就要讲求气派,炖只全鸡;一年就这么一餐,什么复杂上什么,比如炸荔枝肉。越贫穷的家庭,寄寓在年夜饭上的希望越大。北方的年夜饭与南方有所不同。天津老人宋正元介绍了二三十年前的习俗,天津过年也是从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开始准备,买好可以吃到元宵节的鱼、肉和炸货。北方的冬天没有什么蔬菜,主要需要购买储存的就是大白菜(约三四百斤)、土豆(约一百斤)、大葱(约五六十斤)和大蒜头(六七瓣,每瓣25个)等。天津居民平时吃面,以及玉米、大豆等杂粮,每家天津居民过年的时候都会得到供应的两斤天津小站出品的“小站大米”,非常珍贵。他家的年夜饭吃什么呢?首先是鸡;其次是鱼,鲫鱼或鲤鱼;第三是炖肉,炖一大锅红烧肉,吃到十五;第四道是四喜丸子,多种馅料揉合、油炸,个大如梨,象征团团圆圆。这些菜家家必备,接下来的是他家独有的:第五道年夜菜是烹对虾,第六道木须肉(木耳、鸡蛋和猪肉炒),第七道炖牛肉,第八道炒白菜。天津的年夜菜讲究8热4凉,所以还有四道凉菜:凉拌白菜心、酱货拼盘(火腿肠、猪肝等酱味)、炸花生米和糖醋面筋。主食吃米饭,过午夜零点吃饺子。我对照了一下,天津与福建的年夜菜差异不大。鸡、鱼和猪肉都是餐桌的主角;鸭子是南方水乡特产,天津较少见;福建不炸四喜丸子,但桌上会有鸭蛋或汤圆,也表达团圆的意思;天津邻近牧区,所以牛肉上桌,羊肉多用于包饺子;又邻近渤海,因此有海鲜。春节是汉族的节日。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汉族社会的最大理想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犬豕”。马、牛提供畜力,是人类的帮手,不会轻易宰杀;南方许多地区不养羊,我去省城读大学,才第一次吃到羊肉;狗肉仅在秦汉之前流行过一阵;真正为汉民族提供日常肉食的,只剩鸡和猪了。长江流域开发后,增加了鱼、鸭、鹅、兔等。鸡与“吉”同音,大吉大利,遂荣登中国年夜菜首席。猪是祭祀的三牲之一,体量巨大,能为宴席提供充足的肉食。鱼是较晚出现的南方食材,被赋予“连年有余”之意,因此堂而皇之登上北方餐桌。这三种年夜必备食材,体现了农业文明对于华夏民族的深远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牧业文明,牛羊成群;东南沿海属于渔业文明,海产丰富。这两个地区,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更多的高品质动物食材,丰富了中国的年夜饭。越近内地,牧区特色越少。我以为半农半牧区的甘肃,年夜菜里也少不了羊肉,但是当地的朋友高和告诉我:“从前甘肃过年,鸡是一定有的;鱼一定有,是草鱼;猪肉叫大肉,也一定有;羊肉不一定,你喜欢就上,没牛羊也无所谓;蔬菜很少,没什么好挑选的,只有大白菜、土豆和萝卜。”真正让羊肉成为年夜饭主角的舞台,是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年夜饭餐桌。蒙古族牧民也过春节,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锡林郭勒盟的牧民把整只羊放在大锅里煮,再摆到案头,羊头放在整羊上面,朝向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蒙古族的饮食,无论怎么变化,无非是烤全羊、羊背子、手抓羊排和羊肉馅蒙古包子之类,再配上奶茶奶酒,充满游牧民族幕天席地的奔放豪爽气息。藏族重视的藏历新年,与汉族的春节日期接近,也有除夕夜吃团圆饭的习俗。高原民族的年夜饭独树一帜。据说,藏族传统的年夜饭,是用牛羊肉、萝卜、面疙瘩等做成的“古突”(面团肉粥),当然也免不了酥油茶和青稞酒。
与畜牧业发达的西北地区相映成趣,中国的东南沿海属于渔区,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鸡和猪的地位并没有动摇;鱼则因地制宜,改成了咸水鱼。香港人的年夜饭,往往选用石斑鱼,此外还有一道“发菜蚝豉”必不可少——取“发财好市”之寓意,用发菜与牡蛎干一同焖煮而成。宁波人的年夜菜从前必有“雪菜大汤黄鱼”,也许因为野生大黄鱼基本灭绝,渐渐改为熏鱼,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红膏炝蟹”成了必备的年夜海鲜。青岛人的年夜菜除了清炖或红烧黄花鱼外,常见的还有水煮大虾和海参肘子(或猪蹄)……虽说靠海吃海,但南海、东海和黄海的出产并不相同,南北的年夜海鲜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年夜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中国的年夜饭,还将融入畜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元素,在鸡、鸭、猪、鱼之外,牛羊肉、大虾或鲍鱼将逐步成为年节必备肉食,所有中国人都将分享这片土地的宝贵物产。除夕餐桌,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舞台。
中国食分南北,有“北粗南细”之说。北方饮食大气磅礴,大馒头、大饼、大葱、大酱、海碗……什么都讲究分量充足。“关中十大怪”提到陕西饮食,称 “面条像腰带,烙饼像锅盖,碗盆难分开,泡馍大碗卖”。豪迈的另一面,就是失之粗糙。南方饮食玲珑剔透,姜丝细得可以穿绣花针,凡事总求小巧精致,如小碟、小笼包、小烧饼、一口酥。可想而知,南方人来到北国,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饮食。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中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随便到饽饽铺买点东西吃,觉得不大满意,曾经抱怨过这个古都市,积聚了千年以上的文化历史,怎么没有做出一些好的点心来。”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是在饮食上乏善可陈,似乎是一种共识—— “京油子、卫嘴子”,有人说这句民谚应该理解为就连天津人都比北京人会吃。周作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绍兴、南京和杭州度过的,被江浙菜浸泡出一根精细的舌头。期间东渡日本,见识了更精细的东洋料理。23岁来到北平,感受到南北饮食的巨大差异。他嘲讽北方的点心可称“官礼茶食”,南方的则是“嘉湖细点”;他夸耀南方点心种类之多,有酥糖、麻片糖、寸金糖、云片糕、椒桃片、松仁片、松子糕、枣子糕、蜜仁糕、橘红糕、松仁缠、核桃缠……北方点心寥寥,一个“饽饽”统指。讨论口味的地理特色最难。民间广泛流行“北咸南甜”之说,对于江浙人来说是对的,但湖南、江西人恐怕不同意;民间又有“东辣西酸”的说法,我就很不明白:四川和重庆怎么会是东部?醋缸子山西又放在哪里?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这话倒很中肯。地理位置越往南,口味越清淡,闽粵沿海炖汤有时根本不放盐。徐珂的《清稗类钞》描述中国几大区域的口味说:“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淮扬人嗜糖。”正好对应清末形成的四大菜系——鲁菜咸香,川菜麻辣,粤菜清淡,苏菜甜软,算是比较流行的意见。谈到菜系,历来有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说。四大菜系为鲁、淮扬、川、粤菜,后又细化出了浙、闽、湘、徽菜,则为八大菜系。无论如何,北方只有一个鲁菜入列,证明在饮食文化的成就方面,南方菜以绝对优势压倒北方菜。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许多人指出,这是由于南方食材丰富、经济富裕、文化发达……都很对。但我觉得,南北饮食文化不对称,与主食不同大有关系。北方以面食为主,面条、包子、大饼、水饺等,都可以面菜合一,不必耗费精力整治菜肴。南方以米饭为主,全凭美味佳肴配饭,所以要挖空心思琢磨烹调技艺,最后名厨们走火入魔,已经不在乎菜肴是否下饭,只想做出满足人们舌尖快感的美食。如果说北方饮食志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乐,注重功能;那么南方饮食的目标,已经转移到满足人们的口舌之乐,这一点偏差,把中华饮食文化从实用果腹提高到艺术审美。
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可以想象,北方的年夜饭无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快朵颐,是珍贵食物的饕餮与挥霍,最值得称道的是热闹与排场。东北的冬季严寒漫长,蔬菜有限,人们习惯于大量腌制酸菜过冬,形成了较重的口味。东北人多为山东移民的后裔,饮食深受鲁菜影响,保留了包饺子过年的习俗。但因条件有限,年夜饭不尚奢华,只要桌上出现传统的“四大件儿”——鸡、鱼、排骨和肘子——就行;烹饪倒也简单,以大锅乱炖为主,例如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东北乱炖等,有荤有素,丰富饱满,符合东北人质朴豪放的天性。西北地区的草原、沙漠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门户,饮食深受中亚和西域影响。唐代的长安,一度流行“胡食”。如今西安人最喜欢的牛羊肉泡馍,西北地区的肉食以鸡、羊为大宗,更因为不少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菜盛行。所以西北汉族的年夜饭里,孜然羊肉、烩羊杂碎、羊肉炒面片、烤全羊、手抓羊排……从食材加工到烹制,都与内地饮食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平原,东濒大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鲁菜分为济南菜和胶东菜,前者擅长陆珍,后者擅长海味,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成为唐宋北食的唯一传人,对整个北方地区的饮食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孔府菜注重礼制,以其为基础,鲁菜自古与庙堂文化密切结合,传入京城后影响了宫廷菜。皇家气派的鲁菜,有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面,浓烈张扬的“满汉全席”就是一例——山珍海味并陈,更像是祭祀。但是在许多方面,鲁菜已经融入了华北民众的年节和喜庆生活。山东有“无整不成席”的说法,凡宴席必有“四整”——整鸡、整鸭、整鱼和整虾,这不妨看成鲁菜筵席艺术的民间化。普通家庭的年夜饭里,少不了香酥鸡、扒鸭子、糖醋鲤鱼,油焖大虾这几道大菜,如此才撑得起场面。糟熘鱼片、油焖虾,是鲁菜里的经典,极受欢迎。有意思的是,如何处理鱼虾,南北差异很大,这里不妨与福建进行一点比较。厦门人认为活鱼的第一选择是清蒸,或简单加点酱油水煮,食其本味,不大新鲜的鱼才考虑糖醋红烧,靠调味使其可口;活虾的第一选择也是清水白灼,赏其鲜嫩,舍不得爆炒或油焖。北方人不容易接受这种观念。宋正元夫妇在厦门生活了几年,仍不习惯酱油水煮鱼,他们说厦门人只讲原汁原味,不重视加工,实在太潦草。“他们煮鱼没过油,就加点酱油,清淡无味。”宋夫人说,“我们天津人煮鱼,先过完油再熬,加很多配料,比如葱、姜、蒜头、酱油、糖、醋、八角、料酒、淀粉,炖的时间久,花的工夫多,像山东人说的‘千滚豆腐万滚鱼’。入味,鱼才好吃。”我觉得二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烹调哲学:鲁菜重视技艺,认为烹调就是动用所有手段改造食材,满足食客口味;闽菜尊重原料,认为烹调的目的是阐发食材之美,万物各有至味。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历史上曾经失落过许多节日。古人经常题咏的上巳、春社,如今只有极少数学者记得这些日子。还有一个寒食节,宋人把它和冬至、春节并列为三大节,如今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况逢寒食倍思家”之类的一些古诗。
春节还没有消失的危险。但年夜饭失去光芒,颇为遗憾,如何恢复我们对于它的渴望呢?也许,突破地域局限,将华夏各地的美食引进我们的除夕餐桌,传统与创新并重,可以增加年夜饭的吸引力。
在中国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食物匮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危机。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曾经是人们清贫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犒劳,是辛勤一年的农夫为家人创造的现世天堂。这种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对美食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仅丰盛不够,还要烹制得宜、诱人食欲,让我们的舌尖颤抖、迷醉。
新春佳节,家人团聚,共享美食,一同聆听岁月的脚步,感叹人生之匆迫。
瑞虎辞旧岁,玉兔迎春来,为反馈广大读者,中国国家历史将从下方留言中抽出 5名 幸运儿,得到《改变世界的事物》一本。
内容简介:
新大陆的发现还跟意大利面的发展有关系?世界上的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其实都离不开我们熟悉的食物?本书共分为7大章,选取了土豆、大米、面包、玉米、猪肉、牛肉、狗肉、鲱鱼、鳕鱼、鲤鱼、鲣鱼、金枪鱼、鲷鱼、河豚、鳕场蟹等食物,胡椒、辣椒、番茄酱、黑醋汁、味噌等调味品,咖啡、红茶、抹茶、可可、可乐等饮品,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等酒类,以及法国菜、中国菜、意大利菜等各国菜系,讲述这些有代表性的食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描绘相关的历史脉络,为读者展现餐桌上的历史浪漫。
1. 参与文章留言,谈谈你对家乡美食的认识,可以从历史、记忆出发......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及点赞数量抽取5名读者,把好书送到真正想要阅读的读者手中。(小编提醒:真情实感的评论将增加中奖机率;所有评论内容都会查重,抄袭者一律取消评选资格)2. 本次开奖日期是2023年1月28日,获奖读者将会在留言下方收到回复。
3. 获奖的读者收到通知后请将个人确切的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留言给后台,防止因填错信息导致我们奖品无法寄出。
4. 图书会在开奖后10个工作日内寄出,请中奖的朋友耐心等待,有问题及时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