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爸爸真棒;微信号:babazhenbang;“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前几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比上一年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六十年代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总数是一回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是老龄化的加重。未来我国老龄化即将迎来近35年的提速期,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30年前后将突破20%,2050年前将突破30%。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超过日本,并达到40%以上,大幅领先于美德法英等经济体。这当然是很大的社会议题,而从一个父亲的关注角度来说,我则想从一个家庭数学练习说起。 我家有一个17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有一次,在和儿子讨论除法的时候,我们这么练习:- 如果爸爸妈妈的年纪加起来除以二,那么家庭平均年龄就是四十几。
- 如果加上姐姐的年纪除以三,那么就是三十几岁,感觉也不太有活力呀。
- 如果加上弟弟的年纪除以四,那么就是二十几岁,一下子变得挺年轻了。
假如当我们家里只有老两口的话,那只要考虑未来的养老就好了。比如我有个大学同学抱怨说他每次回东北老家,同学们都在讨论退休和养老的话题,害得他每次都感觉心理年龄老了十岁。而如果有个十几岁的孩子,那就得考虑最近十年的经济和就业问题,如果有个小学生呢,那就得考虑更长远了。难怪汉朝人叹息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呢 。 科普畅销书《枪炮钢铁与细菌》作者戴蒙德的前半生是个成就卓著的胆囊专家和鸟类专家,可为什么后来写起面对大众的科普读物呢?因为他五十岁才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马克斯和乔舒亚。“在他们出生前,每当人们谈论到未来某年比如2050年地球可能会面临的灾祸,我都觉得不真实,因为我出生在1937年,意味着2050年这样遥远的年份其实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我不可能活到那时。但是,2050年到来时,马克斯和乔舒亚很可能还活着,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还能活好几十年。我决定开始撰写面向大众的书籍。这些书讨论的是公众会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决定我的儿子们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所处的世界的状态。就这样,我踏上了写作之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孩子“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所处的世界的状态”,就是社会老龄化。那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下一代年轻人,在这样一个相对老龄化的社会中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怎样才能过上比较满意的人生呢?看看现有的老龄化社会——日本和韩国的状况,大概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 到 2050 年,日本的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 1.25 亿减少到 1.04 亿。
- 韩国的人口预计到 2050 年将从 5200 万减少到 4600 万,然后到 2070 年减少到 3600 万。
虽然日本和中国的状况不太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均GDP在2022年约为1.27万美元。而日本开始步入人口自然减少的2007年,人均GDP为3.58w万美元,是中国的三倍。不过,人类社会太复杂了,所以当社会进入史无前例的老龄化后,会有些非常出人意表的现象。而日本人的记录,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比如,在日本作家近藤大介的一篇文章中,我惊讶地意识到,我们的孩子未来面临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这代人。想不到吧?作者提到了他七十岁的父亲最近打败年轻人的求职经历。 “战后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日本“40后”一代,从幼时到成年一直经历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可以说成是“肉食动物”。我的父亲虽已年逾七十,但就最近刚刚应征上了银行的临时职员。据说他是与一同应征的两名“草食系”年轻人共同接受的集体面试。 我的父亲在面试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过往的业绩,对比之下,那两位年轻人则低调谦卑地只是说了句:“我会努力的。”看到比自己年少30岁左右的面试官犹豫不决的样子,我的父亲说了下面这句具有决定作用的话。“即使只给我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也没关系,请让我工作!”父亲每个月可拿到25万日元的退休金, 那么他为啥非得工作呢?因为他们这代人习惯了,被一种“没有工作=人生终结”的固有观念所囚禁着,可谓如狼似虎。而“失去的20年”里长大的“80后”日本年轻一代则胸无大志,乐于关注眼前小小的幸福,就像草食动物一样温顺。所以上一代这些内卷之王战胜了他们的下一代。“这故事听起来挺令人不是滋味的,感觉日本这两代人都有点悲哀。我们这代中国人老了后,肯定不会这么想不开,还和下一代争夺职位吧?△根据日本总务省2020年公布的调查数据,70岁老人的就业率方面,男性为45.7%,女性为29.4%其实也难说呀,我们这代人可是996锤炼出来的。正如近藤有一次观察到的,中国和日本的同代人,在心态上也许差了一代。比方说,从年龄的角度而言,他和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国朋友算是同一代人,但是,他却时常觉得自己好像和他们的初中生儿子更相近。而朋友两口子给近藤的感觉,更像是他那住在东京近郊的父母。 他的中国朋友在勤奋努力上在不少方面和近藤父母极其相似。比如,他们极其热心于子女教育。某次近藤想带中国朋友在周末逛下东京,原以为他们会说出东京迪士尼、浅草寺、晴空塔之类的景点,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竟然是:“那就带我们去一趟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吧。我们想让孩子看看日本的一流大学到底长啥样”。中国夫妻朋友一边参观,一边在手机上检索,时不时的还提问,学习积极性可见一斑。而他们的孩子呢,全程只说了一句话:“我肚子饿了!” 直到后来到了近藤工作的出版集团, 看到墙壁上的各种漫画海报以及桌上的各种周边产品,朋友的孩子才在一瞬间提起了精神,拿着手机四处拍照。(作者插话:我很羞愧地发现,我也是那种去东京就带孩子去参观东大,去新加坡就去参观新国大,去英国就去参观剑桥的人)。所以说呢,过去有养儿防老的习惯,但是假如中国现在的中年这一代和自己的子女那一代也是类似日本那样肉食VS草食,那么,养儿未必能防老,说不定养老时还得继续养儿呢。02
不过, 出生率低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好处呢?既然 “凡事由供求关系决定”是市场经济的一大规律,“人才”应该也不例外。人少了,孩子的未来不就不那么卷了吗?我确实听过一个反直觉的说法:现在恰恰是生孩子的好时机。现在的大人因为生活在生育高峰期的人群里,一直在卷,觉得很痛苦;但其实如果现在生孩子的话,因为下一代的人太少,孩子的生活是不会卷的,反而很舒服。这个大概就是那种“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的理论,想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孩子成长时间很长,所以也确实有可能遇到下一个周期。日本的老龄化社会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有的。比如说,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在22年5月20日发布数据称:今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截至4月1日的就业率为95.8%。高中毕业生就业率则为97.9%。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也没被疫情打断。这说明,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确实出现了大学生不愁找工作的新周期。*400家有名企业:指的是丰田汽车、日立制作所、三菱UFJ银行等日本代表性的大型企业。*计算公式:400社就職者数÷(卒業(毕业)者数-大学院進学者数)×100*东京大学未参与排名。这个接近100%的比例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日本应届大学生都能顺利就业。现在那种公司对于应届生的热情,甚至让近藤会想起他在三十年前泡沫时代的毕业季。而且,上大学也没那么卷了。因为每所日本大学都在争夺为数不多的高中生生源,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绩不佳的年轻人也能相继进入大学。近藤有次在大学课堂上发现,很多学生连名著《源氏物语》的基础知识也没有掌握,居然还振振有词。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日本年轻人过得很不错呀?但是,近藤分享了一则劲爆消息:目前,日本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后的月薪在20万日元至25万日元之间,与他30年前求职的时候一样。所以问题在于,老龄少子化社会确实不卷,但因为消费需求不足,创新也不足,所以年轻人也只是能得到一个饭碗而已,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而且也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而近藤回忆起身处泡沫经济鼎盛时期的自己,年轻人都天真地相信“世界是我的所有物”,每天过着嬉笑怒骂的多彩生活,认为“虽然现在什么也没有,但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想起来真是让人唏嘘。那种年轻人希望的黯淡和失去,和这几年中国年轻人的慢慢“丧“下去,好像也确实是同一个周期。那么看来是不是要提醒我们的下一代,吸取日本的“草食系”世代教训,切勿躺平,变得竞争愿望更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好像也难说。我们就以另外一个老龄化大国韩国来说,它的生育率是世界最低的,但还是非常卷,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这样对于年轻人也是一个方向,至少韩国感觉更有活力,韩国流行文化也比日本更有吸引力,不是挺好吗?问题在于,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让韩国的结婚和生育率彻底陷入了低谷。根据韩国人口、健康和福利基金会2021年9月的调查:65.4%的韩国青年(19至34岁)都表示不想要孩子。韩国统计厅预测,韩国人口将于2028年达到顶峰,峰值为5223万。此后将开始负增长,2067年将减至3900万。所以韩国现在有个网络梗:如果网上提到关于本国的一些悲观负面新闻,下面热帖之一永远会有一句话:怕啥?反正100年后大韩民国都不存在了,韩国人要灭族了,有啥可怕的。所以韩国这样的气氛确实也有点怪异。假如以家庭来类比的话,就是培养出的孩子确实很努力,竞争心也很强,然后学习工作成绩出类拔萃,最后不结婚生子。实际上就等于父母很努力地培养了本家庭的“最后一代”。至少是不值得效仿吧。 根据美国人口研究局的数据,2020年日本的生育率为1.3,与中国大陆持平,比其他任何富裕的东亚经济体都要高。2020年,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字在0.8和1.1之间。 究其原因呢,除了日本的房价不高,大概也因为日本年轻人比较不求上进,有些愿意继承家业开拉面馆,有些愿意在农场工作吧。话说,我前一阵去附近的小吃店,看到老板的儿子在收银,心想,看着从他十八岁到现在三十几岁都在做这个,好像有点没出息。但是又想,什么叫我认为的有出息?难道我认为他不该参与家里的生意,而应该去读CS,然后去北上广的大厂当码农吗?好像也不对头。以前在台湾旅游的时候,听的士司机说起的一个故事,他的表弟在台湾清华大学读了计算机后,在IT公司当了一阵子工程师,觉得太累了,改去台北夜市卖卤面,过得很开心。也许确实有他的道理吧。不过,未来的年轻人,要保持在一个老龄化的环境中还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可能比较困难,这倒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现在都觉得日本人很保守,日本的互联网啦电动车行业也都落后了,但是放到六七十年代,谁也不敢说日本人缺乏创新精神。同样的社会,仅仅因为年龄结构的不同,就会造成创新气氛的巨大影响。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所以,创新本质上是年轻人的天下。假如没有足够的年轻人,但老年人特别多,这些老年人会告诉年轻人该干什么,告诉年轻人该如何生活,会制订很多规则,对年轻人进行管束。那么,就谈不上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探讨。而且这样的社会,将偏好过去被验证过的方法和观念,而不再冒险寻求突破创新。我们这几年疫情期间更关注家里老人的状况,会发现这些童年时我们眼中无所不能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年老后无论是生活自理或者是信息获取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变得保守又怕事,就可以直观理解老龄化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了。比如说,日本为何智能手机一败涂地呢?因为他们的翻盖手机在 2005 年前后发展到了顶峰,已经支持内藏式钱包系统,可以方便地通过一秒接触在便利店、自动贩卖机等处付款,和 2010 年后席卷世界的二维码付款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果,这项独特的黑科技也同样在 2010 年后阻碍了二维码付款在日本的发展。△翻盖手机在渔业、农业、土木或是与户外有关等领域进行现场工作的人群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而海淘过日本产品的国人,都对日本网站的老旧界面感到不可理喻。日本人不是以设计和美感闻名吗?但是,因为每个网站都有着稳定的销售额,而对界面做大的改动,虽然长期来看是网站的自我更新,但短期内就必定会使一部分老用户不习惯,从而降低成交量,所以这些个极丑的界面就这样在大家的骂声里一年又一年地存在下去了。年轻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老龄化社会里,最大的危险是在长者的包围中温水煮青蛙,慢慢地觉得一切都是现在的比较好,失去了年轻人特有的创造力和冲动。那么这样的年轻人,在和经验丰富的老年人的竞争中,不就会像前面近藤讲的父亲求职故事那样,完败了吗?同时,社会的老龄化,当然也会导致经济机会的缺乏。这时候,孩子如果能培养更开放的心态,就在学习和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因为社会老龄化了,带来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消费愿望和能力比不上年轻人。所以日本从这个从世纪初就开始和通缩作斗争,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搞了二十年都没办法把通胀拉起来,就是因为工业发达、但人口总数减少和人口结构老化导致的需求不振,以至于市场价格一降再降。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这时候,年轻人如果具有更开放的视野,就会有比较多的可能性。日本前几年有个现象,被世界商界讽刺为“加拉帕戈斯现象 (Galapagosization)”。加拉帕戈斯是一个远离陆地的孤岛,孕育了大量的独特生物。经济学上的加拉帕戈斯现象,则指的是某种商品在且只在当地极其流行,在外地却步履维艰的现象。这是因为,上世纪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商界为了大力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不断生产出具有独特性和专门针对国内消费者的产品。很多商品在孤立的环境(日本市场)下,独自进行“最适化(最佳化)”,而丧失了和区域外的交互性。最后,面对来自外部(外国),适应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高(低价格)的品种(产品&技术),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日本虽然一直是个岛国,可是,他们十九世纪末可不封闭,二十世纪中叶也非常开放。他们如今的内心封闭,其实是社会心态造成的潜意识的选择。所以,面对机会的减少,也许家长更应该不断提醒孩子:要更开放而不是更封闭,走出去而不是家里蹲。06
当然了,中国规模巨大,老龄化问题应该能应对得比日本韩国好(姑且这么相信吧)。 不过, 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下一代年轻人肯定不会那么顺利,那么也许应该更理解他们,更允许和支持他们试错,而不是总是以父辈的成就来要求指责他们。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们把两位数的GDP增速当成习惯,但没有看到这是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城市化红利、全球化红利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红利中最重要的、最具有基础地位的当属人口红利,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口就没有城市化,也无法发挥劳动力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中占得一席之地。那么,其实现在的父母经历过的,可能是现代史上最大的人口红利。这种人口优势是非常偶然的历史结果。在五六十年代,终于告别了战乱,中国人口在 30 年内激增了 80%。但在 70 年代后期开始了计生。这样,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初,我国有那么个时间窗口,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而需要照顾的老人或儿童则相对较少,这绝不是常态,也不可复制 。未来我们很可能经历收入增长放缓、物价长期稳定的生活。那么,下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规划和生活方式,大概也得适应这样的时代吧。 “过去的几十年里,生育率的降低与生育自主权、性别平等和教育的巨大改善相吻合。我们应该接受它带来的好处和机会。低生育率意味着可以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资源,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此外,现在是时候接受低生育率将继续存在的事实了。我们无法缓解生育率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开始适应一个新生儿减少的世界。问题不应该是哪些国家的人口会老去,而是哪些国家的人口会老得好。芒格说过,宏观是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子女如何能适应未来生育率下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过得好一些。
更多美国校园直播,
敬请扫码关注FS视频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