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退休计划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为了练习听力,最近在听英语播客。偶然逛到哈佛商业评论旗下的《Women at Work》,其中一篇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Have You Started Retirement?(你开始进入退休生活了吗?)
我心想大数据的确厉害:虽然30出头,但想退休的确是想很久了。
退休并不是为了逃避上班,而是那样才有时间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不过听完播客发现,退休生活也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理所当然的惬意,尤其是如果你想拥有一段“高质量退休生活”,其实有很多前置的准备工作要做。
退休生活有点像婚姻。“大学前没谈过恋爱,父母却指望你刚上班就结婚”这种事,同样也无法复制到退休上。
好的退休生活需要铺垫和酝酿,而且有些准备,现在就要开始,否则又不上班又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也是很要命的。
所以,不管你是想在法定退休年龄60岁/55岁光荣退休,还是想在实现财富自由后尽早退休,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
说到做准备,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在我们向领英读者发起的问卷调查中,“为了完成退休日程计划,现在的你有什么规划和做法”这一栏,超过50%的读者谈到了赚钱的问题。
@重庆-南瓜泥 说:虽然是还没有开始工作的00后,已经自行降低物欲,攒钱和理财已在路上。
@杭州-长腿姐姐:1、赚钱和存钱。越多越好。2、安排好老公,这很重要。
钱肯定是必须准备的,不过这个点后面再说。
借用本期播客中的生涯教练Ann Bundy最想给大家的忠告:“如果你认为过好退休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好钱,那可要当心了。”
其实心理上准备好了更加重要。
她认为,过好退休生活,第一步就是需要转变心态:不把退休视为一种结束,而要把它视作一种全新开端。
我们的确不爱主动谈论退休。年轻人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中年人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
原因大概是,它让人联想到结束,挺沉重。我们在潜意识里默认退休等于终结,像列车驶达了终点,甚至某种意义上连接着死亡……
有这样消极的基调,凑合过过好像就行了,没有了期待。
而众所周知,没有期待,是过不好任何一种生活的。
抱着这种底层心理逻辑,想收获高质量退休生活,不太可能。
只有切换到“我的打工人生涯终于结束了,接下来的每一天每一秒都完全属于我自己,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模式,你才刚刚上路。
第二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心态问题是身份认同危机。
播客中的嘉宾Donna Hall 是亚特兰大宪法报(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的发行人,即将在35年职业生涯后准备退休,她坦言自己有身份认同危机。
“走进一个满是陌生人的房间,不再能用工作来定义自己,我该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
如果我不再是那个“我”,我是谁?
如果你能很自洽的回答这个问题,你大概率不会遭遇身份认同危机。
如果回答不了,不妨从2个角度去做好准备。
一是从现在开始自我探索,定义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且比较擅长的事情;
二是锤炼一些技能,一些能让你在退休后依然能产生价值的技能。
另一位嘉宾Audrey Michaels在退休前是某航天航空工业公司的供应链经理,但她不太有身份焦虑。
这是因为她在退休前就开始活跃在教堂事务中,并成为管理委员会的一员,继续发挥她在管理方面的技能优势,给自己找到了新的支点。
她认为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得到的已经够多,现在是时候向社会进行回馈,所以做这样能自我实现又能帮助到别人的工作令她感觉到充实。
划重点:不管是自己热爱的某种工作,还是某个在退休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技能,最能确保这些技能的效用能真正帮助到组织或团队,而不是纯粹自嗨,毕竟绝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从外界获得认可来强化自我认知。
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自嗨本身没有问题,愉悦身心,也陶冶情操,但可能对帮助建立新身份认同价值不大。
现在就要开始存退休金了!
接下来就要说到存钱的问题了。
先说结论:存钱当然是重要的,而且现在就要开始了。
为什么这么急,我们来算笔账。
近段时间,新的个人养老金出台。顺着这个新闻我去了解了一下相关资讯,发现我国的社会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工资/退休前的工资)连年走低,从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以下,近几年更是徘徊在45%左右。
而国际劳工组织1994年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里,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而只有养老金替代率超过70%,退休人员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平。
所以为什么不能仅仅指望退休工资,答案不言而喻。
而如果要存钱,现在就要开始了,因为存钱有复利效应。
更因为现在不开始,永远不会开始。
至于存多少,怎么存,可以咨询理财顾问,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
但存钱这件事,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其长线效益和短线即时需求之间的取舍和博弈。
关于这一点,前文中提到的Audrey女士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的观点:pay yourself。
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提醒她要学会存钱。如果感觉找不到必须存的理由,请把它视作为未来的自己支付账单:
难道未来的自己不需要购买日常生活所需、支付各类房租水电账单吗?不想为垮掉的眼袋做个医美?不想在趁能走的时候去环游世界吗?这些都需要钱。
那么看似可有可无的存钱就变成了强制性的,因为这是在为以后预付账单。
而在BBC的一篇报道中也提到,倾向于对未来的自己产生更强烈认同的人在当下的生活中自我道德水准更高、更珍惜健康身体、更自如地做好强制储蓄。
这类人对“未来的自己”(future self)的高度认同感使他们愿意让渡一部分当下的享乐和欲望,来让远期的自己也过得比较快乐舒适。
不过做好当下和未来的平衡也很有必要。如果为了尽快实现财务自由就节衣缩食过得苦哈哈的,并不可取。
我个人比较认同B站up主我是恬恬酱在《攒够380万就辞职》栏目中的理念:
存够380万以后就可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也不一定就会辞职不上班,看到时候的期待和心情;
也不会为达成这个目标设定特别明确的期限,比如必须在多久之前完成,如果没完成就往后挪挪呗;每个月设定花销上限是5000元,设定依据是不至于因为攒钱而从质上降低原有的生活品质。
做好你的退休日程计划了吗?
除了做好心态和物质上的准备,可能还需要确保一点的是:退休后的日程非常充实。
退休前的我们,每天在岗位上疲于奔命,最想拥有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但如果真的突然给你很多时间,你是否又能确保自己不因为无所事事而惊恐?
生活需要留有缝隙,但如果缝隙太大,就成了坑。
Donna Hall的私人财务顾问在帮她进行退休理财规划前,曾经拿了一张表格让她去填:一张每周5*8小时的计划表。
除非她能把表填满了,否则她就没准备好应对退休的现实。
“因为无所事事的人很危险。”
如果不知道这40个小时怎么安排,说明你没准备好迎接退休生活。
在我们向读者发起的调查中,比较欣慰的看到,大家都特别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比如来自北京的@NinjaP 甚至连早餐要吃哪家的包子和豆腐脑都想好了:
早上7点起床,去老回回吃牛肉馅包子和豆腐脑,然后8点半准时去国图看书,中午饿了在国图餐厅吃点饭,下午4点回家,路上在紫竹院或者动物园遛弯。晚上喝点茶吃点点心,接着看书。
来自浙江衢州的@皮卡丘甚至精确到了每小时要做什么:
这样最好,计划越详细,虽然并不意味着到时候会完全按照计划执行,但越详细,说明你思考得越充分,越不可能突然慌神。
如果只是一句概念性的“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到时候你需要先花大量的时间去弄清楚什么才是你喜欢的事情。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想,现在就开始考虑退休之后要如何如何,是不是太早了?
但发现自己恰恰陷入了前文中提到的误区:把退休后的生活视为一种与现在时割裂的状态,以至于懒得去提早规划。
实际上,退休生活在人生中的占比并不小,随着世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等我们这一代老去时,怎样玩转退休生活可能甚至会成为一种风尚。
所以有些不能一蹴而就的准备工作,比如存钱、培养爱好和技能等,真的现在就该开始了。
说到底,与其说是为了获得高质量退休生活,不如说是在“一辈子做自己”的规划里小小抢跑一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