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23,新能源汽车还能继续火爆吗?

2023,新能源汽车还能继续火爆吗?

公众号新闻


狂飙突进了两年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在2023年将明显放缓。


作者:王静仪 郭怀毅 李皙寅

来源: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芯片短缺、锂价飙升等事件的影响,中国汽车行业仍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延续了此前一年的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6%。


中国坐稳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头把交椅。


根据日本Mark Lines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新能源领域,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到全球的40%,美国为30%,欧洲各国的总和约为20%,作为全球数一数二汽车大国的日本,占比却还不到5%。


其中,自主品牌市占率近半、新能源车渗透率近三成等几项数据的新高,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借助新能源的东风,打破了售价天花板,夺走了合资乃至豪华品牌的传统客户,实现了品牌向上的突破。


不过经历了狂飙突进的两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会继续增长,但增速会大幅放缓,业内普遍增速会从100%回落到30%左右。

资料来源:中汽协,记者王静仪整理,制表:颜斌

光鲜的销量数字之后,仍有值得警醒的行业现实:新投入的产能遇到缩水的增幅,叠加不断涌入的电动新产品,供需端存在失衡的风险。


对于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声量渐微的合资品牌来说,必须加速推陈出新,赶上时代变革的浪潮;对于声势浩大的新能源车企来说,新的一年必须抓紧谋求盈利,不再赔钱赚吆喝,让企业早日可持续发展。

01

自主品牌借势持续向上


自从中国汽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合资时代以来,自主品牌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问鼎过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售冠军。但在2022年,这一历史终于被改写。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SZ:002594)以180.4万辆的成绩力压一汽-大众(含大众、奥迪和捷达三个品牌)177.9万辆,斩获了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冠军。


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9.9%,创下近年来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比亚迪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新能源汽车。对于比亚迪来说,燃油车的销量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2022年3月,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宣布正式停产燃油车的传统汽车企业,专注于EV纯电动和DM插电混动车型。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2年高企的油价,也是从刺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的推手之一。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销售新能源汽车最多的15家车企中,有11家自主品牌车企上榜。


其中比亚迪、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奇瑞汽车和长安汽车的年销量都在20万辆以上,同比增速均实现翻倍。其余4家中,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为合资车企,特斯拉为外商独资车企。


具体从车型来看,自主品牌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中国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提供给笔者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上险量最高的15款新能源汽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13个席位,特斯拉旗下的Model Y和Model 3包揽余下两席。


自主品牌不仅占据“量”的优势,和2021年相比,“质”也有提高。


一个特征是,热销车型中售价低廉的微型电动车减少。在2021年的上险量前15名中,有5款微型电动车入围。


2022年则只有3款,而且除了五菱宏光MINI EV依旧占据榜首之外,其余2款入围车型长安奔奔EV和奇瑞eQ的销量虽然都明显增长,但排名却也都出现明显下滑。


取代微型电动车的是一系列售价更高的纯电产品。比亚迪作为新能源车市的最大赢家,入围车型从2021年的4席增至6席,车价集中在15万至30万的主流价格区间,比亚迪汉的售价甚至高达33.18万元。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杰兰路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在2022年的单车成交均价升至16.7万元,已经超过了大众品牌的16.2万元。


在30万以上高端市场,自主品牌拿着新能源汽车,吸引了豪华品牌的燃油车主们的目光。据统计,极氪001增换购用户中,来自奔驰、宝马、奥迪品牌的用户占比达32%。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未来15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结构将进一步从哑铃形变成为纺锤形。


新能源汽车不仅帮助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品牌向上,中国汽车出口也因此获益匪浅。


“从2021年开始,中国出口的汽车单价就在上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很明显的体现,据我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单价已经维持在了约每辆3万美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02

合资车企要杀回马枪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进程中,自主品牌高歌猛进,合资车企好像集体缺席了这场盛宴。

以燃油车时代执业界牛耳的大众汽车集团为例,虽然近年来不断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倾注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其市场份额却远未达到以往的高度。


在2022年前11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上险量榜单中,没有一款来自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的车型上榜。 


为什么会在新能源时代,合资车企的光环突然消失了?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表示,合资企业的纯电车型还不错,价格也还算合理,但燃油车时代的品牌溢价没有平移到电动车上。而且从投放的时间来看,合资车企的速度比较慢。


目前主流合资车企在电动车的投放、品牌认知等方面,都处于最不利的位置。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迥异于全球。”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坦言,美国车价还能伴随通胀水涨船高,相比之下,中国电动车售价太卷了。


如今看来,传统豪华品牌并没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照搬了全球经验,自然产品和服务体系都会遭遇水土不服。


虽然自主品牌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并不意味着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合资车企就没有机会。


在2022年,几乎所有的合资车企都在向中国市场投放最新的纯电车型。2023年,合资车企的新能源产品攻势愈发明显。


2023年1月,大众汽车集团在美国国家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正式向外界展示了ID.家族的首款纯电轿车——ID.7。


同样在2023年,上汽通用将新推4款采用奥特能纯电平台的新车型;北京现代也将推出专属新能源车型;宝马拟推出创新BMW iX1、劳斯莱斯SPECTRE等纯电车型,年内有望覆盖所有细分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宝马近期亮相了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在电动化的基础上混合现实交互界面,车外人机情感交互模块等强化乘员的驾乘体验。


不仅如此,组织架构和营销渠道的改革也已经提上日程。


上汽大众已经重组对市场与销售部门,单独成立了专门负责ID.系列电动车的车型组部门,组织聚焦后,明显提振了销量。上汽大众人士表示,上汽大众的组织架构和经销商网络改革将在2023年继续深入。


类似的改革还出现在上汽通用。上汽通用调整了凯迪拉克品牌的新能源销售渠道政策,预计在2023年将有超过200家凯迪拉克IQ新能源专区投入运营。


别克纯电城市展厅预计达到58家,别克新能源专区将超过600家。沃尔沃将新设29家城市中心店。奔驰也表示将在2023年推出纯电车型专属整合服务产品并搭建自有高功率充电网络。 


一方面是新产品加速导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是组织架构和渠道建设进一步贴近中国市场。


在安永—博智隆战略咨询合伙人章一超看来,当传统品牌开始大量铺设直营门店和提升服务,同时新势力向下沉市场渗透时,双方在渠道上的交叉将慢慢增多,竞争也将变得更为广泛。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表示:“现在大部分的燃油车消费者还是比较保守,他们还没有考虑纯电汽车,而且很多车主是有品牌忠诚度的,期待传统车企能够拿出有产品力的纯电汽车。


当原有用户开始考虑购买纯电汽车时,如果传统车企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替换,就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完善了销售渠道后,合资品牌的纯电动产品攻势即将来临,2023年,实力更强劲的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之间的博弈,将更为胶着。

资料来源:乘联会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

03

增幅趋缓,淘汰赛加速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 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


其中,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

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乘用车消费的主流,并非只是大城市的独宠。


麦肯锡在《驶向2030——汽车行业竞速赛》报告中指出,纯电动汽车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仅局限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也进展显著;而且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售卖的并非是刻板印象中的小微型纯电动汽车,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及大型纯电汽车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步扩张。


不过,在经历了2021年和2022年的连续翻倍增长后,各大机构都预计2023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延续增长,但由于此前销量增速过于火爆,相比之下,今年的销量增幅会有所回落。


中汽协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乘联会给出的数字是840万辆,同比增长30%。


在张永伟更为乐观,他告诉笔者,若无黑天鹅事件影响,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首次突破1000万辆,渗透率和增长率都逼近40%。


随着新进入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共有147个汽车品牌,推出的新车中有六成(116款)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在售新能源汽车共372款,在销量大盘中搏杀的车型太多。


长安汽车(SZ:000625)董事长朱华荣就直言道:“除却豪华品牌,普通车型月销不过万,很难生存并盈利。按照现在的市场容量,100款车型就饱和了。”


“如果一个汽车品牌,市场份额长期处于处在1%以下,跌落1%的生死线,很少能再次爬起来。”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表示,会有越来越多跟不上技术变革,跟不上模式变革,跟不上市场节奏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汽车品牌,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处境。


即便如此,车企推陈出新的热度不减。


中信建投研报提出,中国年均有65款-8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上市,所贡献销量占比在35%-47%,出新速度及销量贡献均显著赶超燃油车,正是销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巩旻表示,中国主宰了全球60%的电动车、70%的电池、80%的电池材料,整体上竞争力很强。但是整体市场的强不代表具体企业的强,哪些电动车企业具有比较深的护城河、具有更稳定的预期,目前尚不明确。


结合各家企业的规划来看,目前产能规划均比较积极,预计2023年的产能增速在40%-50%,大概率快于需求的增速。


就此,业内也传来产能过剩、价格战的担忧。一位资管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了两三年,如今增速放缓,但有些当初“激进”的产能已经落地投产,这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


在资本市场层面,尽管新能源汽车板块在2022年中一度股价大涨,但经过多轮调整,全年表现相对较弱,中证新能源车指数跌幅已经超过20%,偏离行业基本面。


多家券商研判,放眼2023年的A股,新能源汽车仍是增速最快的成长性行业之一,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其中电池、锂资源、隔膜等具有稀缺性的环节更值得关注。


前述基金经理认为,2023年新能源板块不会再是普涨,不同公司的股价也将显著分化:能继续搭新能源汽车消费规模扩大顺风车的企业,有望跟上行业的平均增速。


但如果是提供单一产品、竞争力有限,又难以融合进入智能化版图的传统新能源汽车相关公司,则可能会投入下行空间。

04

不再“赔钱赚吆喝”


“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那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打工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表态。

尽管各种新车型层出不穷,各种销量目标繁花似锦,但车企光鲜的表面背后,是盈利性不高的事实。


以销量冠军比亚迪来说,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118万辆,对应营收2676.9亿元,净利润93.1亿元——比亚迪的单车营收16.74万元,单车净利润0.99万元,创历史新高。


虽然销量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利润是比亚迪的7倍。特斯拉在2022年前三季度交付了90.86万辆汽车,累计营收57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88.4亿元),净利润8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3.6亿元),平均每辆车的净利润约为一万美元(约合6.8万人民币)。


当特斯拉发觉,自2022年下半年起,销量有所不振的时刻,便开始主动降低售价,以价换量。面对这场价格战,对于本就盈利薄弱的中国车企来说,接招不易。


比亚迪单车0.99万元的盈利能力,在自主品牌中已经是首屈一指。


比如同样刚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的长城汽车(601633.SH),2022年三季度单车净利润为0.80万元。上汽集团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车企,单车净利润为0.30万元,连续三年下跌;长安汽车的单车净利润为0.23万元。


众多新品牌还在大额亏损。按照净亏损数额对应的同期销量来看,岚图汽车和威马汽车每卖一辆车的亏损都超过10万元,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领先者的净利润也始终为负。


“自主品牌是不是打败了特斯拉?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看销量,也要看特斯拉挣多少钱、自主品牌挣多少钱。


有些车企是补贴消费者去卖车,毛利还是负的,特斯拉是挣钱卖车。如果这样去说自主品牌打赢了特斯拉,是盲目乐观了。”巩旻指出。


只见销量不见盈利,是车企必须正视也正在解决的问题。


“受‘缺芯贵电’影响,长安汽车(000625.SZ)新能源车型单车成本增长0.5万-3.5万元。”朱华荣指出,“缺芯”导致芯片价格上升,主机厂采购成本增加,供给不可控,出现“下线大量半成品、库存大量半成品”的现象。


而“贵电”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不断上涨,碳酸锂原材料的价格从2021年的每吨5万多元涨到了每吨60万元,电池价格成本超整车40%以上,甚至有些企业高达50%,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极大的波动。


不愿再“给宁德时代打工”的车企们,已经在自研电池。“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不做电池赚不到钱。长期来讲,我们希望70%自己做,30%外部做。”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表示。


通过自研关键技术,拧干成本上的水,这么做的不止蔚来汽车一家。


“我不怕价格战”,零跑汽车(09863.HK)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透露道,自设立之初,零跑就坚持核心零部件全部自制,相比于采购,能够省却毛利差价,也就提升了成本竞争力;而且,车卖得越多,生产成本越低,还能平摊更多研发成本。省下来的成本,能够让零跑导入新技术、提高产品配置,在同级车型中提升竞争力。


车企需要提升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程度,来确保长期盈利性。


科尔尼管理咨询大中华区董事桂灵峰分析称,如果车企从一开始就选择核心零部件的正向研发,前期投入可能更高,但长期话语权相应也会更高。


和供应商合作研发也被视为折衷方案之一,即能分摊采购成本,又能确保较高程度的供应韧性。


伴随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车企,根据用户、使用场景等不同,不断推出新的汽车品牌。


但在桂灵峰看来,这种看似“多生孩子好打架”,实际可能忽视了各品牌定位所对应的盈利空间,今后车企需要基于盈利原型,调整产品组合。避免内耗,开源节流,才能让企业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提升不了品牌价值也很危险。在钦培吉看来,不能老卖10万块钱以下的电车,买一台亏一台,肯定是高端车利润会大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



扫码加入黑马创业者交流群
↓↓↓

黑马加速云VIP会员!
200+商业大咖课随时学!
(扫描下图二维码 了解更多会员服务)
↓↓↓

点击底部分享、赞和在看,完成三连击,把好的内容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i黑马视频号

↓↓↓
关注黑马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胃肠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能继续吗?暂停会有问题吗?当下,买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种“冒险”吗?国际要闻简报,轻松了解天下事(032023年新能源汽车还能持续火爆吗?奋斗者正青春丨王芳:为新能源汽车标准画“方圆”新能源汽车进入“井喷期”,产业链机会在哪?国际要闻简报,轻松了解天下事(03不打"价格战"!直击吉利汽车2022业绩发布会:今年销量冲击165万辆,新能源汽车翻番新能源汽车:更卷,更值得期待|展望2023高善文最新交流,用“增长”和“安全”框架看市场估值,军工、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都有很典型的特点……世界欠她一个诺贝尔奖规模50亿,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成立2022年唯一亮眼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今年也难了?网红炒菜神锅李文亮说:一个健康的国家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北上广深的终极PK,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雷丁汽车实名举报:揭开新能源汽车造车狂欢的隐忧一面2023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一轮淘汰赛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要拼什么?丁辰灵:人民币汇率升破6.8,2023人民币还能继续走强吗?展望2023 | 新能源汽车续写“高分答卷”2023,新能源车的玩法变了2023,国产新能源汽车仓皇应战特斯拉Eruope 2023火石创造:2022年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财政部:今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购置税2022年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研究报告(附下载)安徽肥西县将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中国新能源汽车满意度水平首次超过燃油汽车;理想L7正式上市;迪士尼宣布裁员7000人……「贝特新能源」再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供应多家车企|36氪首发2023,新能源车企都要迈过哪些坎?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研判报告(附下载)晚风心里吹工信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96.9%、93.4%2023普通人移民美国继续火爆,这几种花费少、时间短的方式你一定要知道转:2023 回国探亲(5)2023 春 祝姐妹们周末快乐!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发展报告(附下载)新能源汽车继续高歌猛进?| 请回答2023我把你养成这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