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23,濒临终结的土地财政、即将上路的新税种

2023,濒临终结的土地财政、即将上路的新税种

公众号新闻

当我在2018年写下文章《终于,房子开始吃人了》时,虽然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形势做了主观的、严峻的预测,但是如果你在当时,提前告诉我,2022年底会发生什么,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显然,从2020到2022年的3年间发生的大事,严重超出了对我国地产行业最悲观者的预测范围了。

房地产开发商的集体爆雷和躺平,引发了连锁反应,包括:

沿海发达城市的体制内岗位待遇大幅下降、

最终投向是地产行业的理财产品的大面积违约、

老少边穷省份的城投债严重违约后银行被迫接受展期...

地产开发商出于对未来售房面积和收入的悲观预期,导致它们不敢拿地了,毕竟出了钱、盖了房,最终也卖不出去。

这间接引起了各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急剧缩减。

我查阅了下数据: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

而在2021年,这个数字是8.7万亿。

也就是说:2022年来自于卖地的收入,一年时间就下降了23.3%。

一年绝对值下降超2万亿,历史最大下降,但是基数数值依然很大,和2018年相当。

如果这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假如后面继续下降,又会发生什么呢?

我真的不敢想象。

从2022年10月份以来,政策端终于意识到了矫枉必须过正,于是钟摆从一个极端,又摆向了另一个极端:万箭齐发、齐下场救市。

遗憾的是,卖房市场、土拍市场,在连续且密集的刺激措施之下仍未出现升温的迹象。

各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收入有多依赖土地呢?

在顶峰的2020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全国一般预算收入的46%。

接近一半。

1998年来土地出让金与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对比

卖地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各地的财政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内工作者的生存和福利状况。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进入2023年,土地财政濒临终结,寻找可替代的可持续性税源,将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一件事。

1
必然结束的一次性红利

土地财政的基础是土地批租制度,实际执行时是招、拍、挂的流程。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我们在谈土地财政时,当然需要看到它曾经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城镇化率很低的时代,这个一次性制度确实适用于广袤乡村遍布的中国,快速进入城镇化。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有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带来巨大的新增的土地需求,又叠加地价和房价的上涨,这给了各个地方快速增长的财源。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开始,20多年来时间,我们看到各地崭新的机场、高铁站、地铁、城市道路,可说都是拜土地财政所赐。

但是,土地财政是一次性红利。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就只有这一次,而且城市化似乎已经显著放缓,全国对于新增土地的潜在需求正在快速下降。

2022年的城镇化数据就证明了城镇化显著放缓的事实: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

而在2021年时,城镇常住人口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人。

2022年的全国城镇新增人口大约只有2021年的一半。

城镇化主升浪结束后,必然需要从一次性红利的增量土地税源,转向存量房产的可持续的税源。

这个税源就是:房地产税。

它的本质都是取代土地财政。

美国城镇化进度(65%后出现放缓)

2
房地产税与最后一搏

土地财政的终结,必然伴随新税源的补充。

毕竟,谁也不敢漠视各地庞大的公务机构、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失去财源。

过去十多年来,人们对于房地产税的讨论就没有停下来过。但区别在于,过去人们讨论的是“征不征”,现在讨论的是“什么时候征”或“哪些城市会征”。

只要你对经济、房价有点起码的了解,对它已经渐渐地有了预期。

从城市化的进程看,房地产税无法避免。

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在2022年已达到65.22%,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多样化程度高,农业的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最终的城市化率可能会在70%左右(而不大可能达到日韩的90%或美国的80%),因此后续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城市化放缓带来的新现象是,各个城市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大量的新增土地需求,土地出让的规模会不如过去那么多。

到最终城市化成熟时,城市的规模基本就不需要再扩张了,甚至由于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城市已开发的一些地区会出现大量空置。到那时谁能取代土地收入?

只能是房地产税。

有没有可能再给土地财政续命一次,就像2014年开启的棚改货币化、涨价去库存运动一样,再换来几年的土地市场繁荣呢?

可能性还是有的。

往回看,如果没有在2014-2015年期间密集的针对房地产的刺激措施,土地收入很可能在2014年已经见顶,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32547亿元,相比2014年下降幅度也超过20%。

现在我们从针对房企的“三条红线”放松,到针对房贷的LPR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又到各地降低首付、放开限购的诸多措施,其实在当年就试验过一遍了,不新鲜。

如果这次能和2015年一样成功把楼市拉起来,那么房产税就还能推迟几年;

如果拉不起来,房地产税近在眼前。

可问题在于,居民的负债杠杆率,已经在70%以上了,从宏观上而言,真的再也扛不动鼎了。

在经历2022年土地收入断崖之后,各地方的钱包已经再难承受一次和2022年这样缺钱的年头了。

土地财政是否能在2023年维持下去,就看现在全国的房地产刺激措施能否起效。

其实不需要像2015年那样各线城市在短期内纷纷暴涨,只需要恢复购房者和房企的信心,让年轻人敢于买房,让开发商敢于拿地,那么土地财政就续命成功了。

但从现在城市化的速度和居民的债务状况看,为了续命而最后一搏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了。

只要房价不能显著涨,市场参与者就没有理由入市买房。

就算不考虑大疫三年中,除了核酸检测和疫苗行业外的其他行业,都面临存量收缩、裁员降薪,给年轻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哪怕只考虑租售比,如果房价不涨,租房比买房划算太多。

在租售比这样夸张的情况下,自住和投资的需求本质是一样的。

自住客是担心房价上涨导致未来更买不起,所以买房;

投资客是因为觉得房价要涨,所以期待获得财富增长。

这两类需求就成为一类了,都是上涨预期所驱动的类似押注的行为。

3
未来的挑战

土地财政的终结很有可能在3年内就要成真,标志性事件就是针对所有存量房的房地产税陆续上马。

换句话说,土地财政的终结不代表一劳永逸,它的终结也会带来不少新问题,而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好应有的准备。

这些未来的巨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居民脆弱的现金流 

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比较普遍的一个财务状况是:高资产、高负债、低收入。

房价的高涨带来了普遍性的高资产和高负债,而工作收入的增长并没有跟上资产价格的幅度,因此现金流(工作收入)和自身资产极度不匹配。

在京沪深穗等热点城市,年入十多万元,但住着上千万房产的土著家庭多如牛毛。

一些债务负担比较大的年轻人,月供就已经压力山大了,如果再增加一项定期开支,将威胁到家庭财务安全。 

(2)获得感 

如果你到某些热点城市做一个街头采访,问在当地工作生活十年以上的市民一个问题:过去十年是你工作的收入多,还是你名下房产的增值多?

答案会非常明确:

大多数人过去十年的工作收入没有房产增值来的多,以至于房产占大多数家庭的总资产比例超过70%,如果算上房贷这种杠杆,超过100%也大有人在。

实际上,不少短视的中产对于房价的上涨,其实是沾沾自喜甚至极为兴奋的,虽然知道自住房不能卖也很难卖出,但这是一批人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最大来源。

中国人有一个心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消费和投资过程中有很强的“一劳永逸”态度。

简单说就是,可以一次性花一大笔钱,但却不习惯订阅式持续付费(哪怕这个费用很低)。比如一个人可以花接近1万的高价格去买最新款的iPhone 14,但未必舍得买满足自己需要的iCloud或Apple Music。

这也是过去国人爱买房囤房的一个原因,因为它几乎没有持有成本,你买了哪怕是空在那也可以保值增值。

房地产税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状况,大量没有装修的空置毛坯房很可能伴随持有成本的出现,而被抛售。 

(3)公平高效的实施 

房地产税的另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共同富裕”,所以公平至关重要。

不少人早年以几千元一平米的单价在热点城市囤积了大量房产,占有了核心地段的土地资源、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资产增值,但却不需要任何持有成本,市场比较好的时候1年涨出来的财富,比996模式加班的一线科研工作者10年存下的钱还多。

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还有不少人优越感爆棚。一说到房价高,他们爱说:这就是某某城市,高房价就是一个过滤器。

那现在房地产税快来了,假设1%税率,1000万的房子一年可就是10万,看看你的收入结余在这个城市够不够格?也来过滤一下?真要过滤,我觉得这种过滤才是公平合理的。 

对于房地产税,人们会想到一些可能的减免方式,比如人均面积减免,或套数减免,比如首套免税。

但如果你稍微仔细想想,不管怎么定免征范围,都会带来成倍于免税范围的漏洞。

比如按照人均面积计算,市中心1平米房子的价值相当于郊区的3倍甚至更多,市中心业主和郊区业主按照同样的人均面积免征是否公平? 

如果按免征市值来,那么全国是否按照统一标准呢?比如北京500万的房子居住体验可能和长沙100万的房子类似,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北京按500万免征市值,长沙按100万免征市值呢?这样是否公平呢?北京市民天生就应该比长沙市民多4倍的免税资产吗?

房地产税对国家、对地方来说,是实现可持续税源的手段,对无数居民来说则是劫富济贫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方式。

这样一件追求公平的事情,是无法用不公平的方式去实现好的结果的,因此房地产税在实施过程中要需要克服各种漏洞,尽可能地提升公平性。 

(4)法理基础 

对于业主来说,房子的土地使用权是有年限的,不超过70年。

业主购买新房子时,已经一次性缴纳了土地出让金。

如果房地产税上马,那么有偿的土地使用权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相当于二次收费。

4
总结

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是对人性的巨大考验。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仅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各个地方的预算来说也是这样。

2000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595亿元;

2005年时这个数字增长到了5884亿;

2010年增长到了2.75万亿;2020年增长到了8.4万亿。

这就是过去二十年各个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的支撑。

从500多亿到8万多亿,这个过程一开始是很爽,后来是习以为常,然后从8万亿下降到6万多亿,哪怕这个数字还是比一开始高得多,各地方主政人员和体制内职工,都会感觉到非常艰难。

另外,在未来房地产税没有成熟,而土地收入又不能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给各个地方决策者的容错率是非常小的。

回望过去,世纪初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土地收入5年增10倍的情况下,各个省市地方在发展和决策上的容错率很大。

假设某城市在2003年兴建一个很大的机场航站楼,建设时或许也有人担心未来是否浪费和空置,但在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需求和地方收入迅猛增长,只要小几年就能把这个航站楼填满,轻轻松松实现超预期的效益。

相同问题,放在2023年,容错率就小得多。

结合人口趋势与房地产现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2021年8.7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将会是中国土地收入的历史顶点。

在此之前,每一个城市,由于与土地高度绑定了发展和经营,所以都像是一家家高负债、高周转、高增长的企业,类似膨胀期的广州恒大。

站在2023年的起点上,无论是作为地方主政者、地产开发商,还是居民个体,我们需要考虑提前减少负债,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并对可能到来的风险做好充足准备。

否则的话,可能会有更多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发生。


写在最后:


从基层农村出发,在清华大学完成研究生教育后,明哥走过13年深入商业风云、直面资本运作、驾驭浮沉股海的历程。


房价变迁、P2P网贷、瑞幸咖啡造假、长租公寓爆雷、中国银行「原油宝、蚂蚁集团IPO、恒大爆雷……地产巨头刀尖起舞、互联网寡头纵横捭阖、资本人物掀起权谋大戏,在明哥笔下,纤毫毕现,无所遁形。


7大篇章:商业真相、投资入门、稳健投资、房价解析、下一代成长、人生规划、思维重构,共1000+精华文章。我们为2400+个读者解答了人生命题,重塑了底层逻辑,在职场、资本市场、房市中助力弯道超车,改变了一批年轻家庭的财富轨迹。

在2021年底时,由于有提价预期,所以蜂拥加入知识星球的读者数目将近1千。一年服务期到了后,有部分朋友忘记了续费,和我们走散。

长按上面的红色图片,识别图中的二维码:新用户原价,老用户续费自动8折。

下载知识星球App,用微信登录,使用更顺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国际要闻简报,轻松了解天下事(03转:2023 回国探亲(5)聊聊几个含金量超高、即将大火的春季全美、全球大赛!80年代的北大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再也回不去了33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1万多个社会团体!来一起揭秘这座城市的发展之道医患关系98岁美国前总统卡特居家接受临终关怀!你知道“临终关怀”的英文如何表达吗?(附视频&解说稿)人类与病毒永不终结的战争超200位政、产、学、研高层赶往一地!共同为这风口产业把脉开方!都说了这些闲话人生(216)深切怀念敬爱的赖瑞光校长安省男子对自己拥有的土地改建惹事!被政府罚款$20万!寻路中国影像计划:满是温柔的土地上微软Edge 109发布,内置文本预测、即将停止支持Windows 7/8刚刚,疫情终结的4个条件已齐备!中国不会有二次感染高峰了国际要闻简报,轻松了解天下事(03【宏观市场】地方财力:从土地财政到多元财政中国第一大税种要改革!抵扣范围或将扩大男子价值$12.5万的土地成他人财产!只因邻居在那放羊放了20年从侵入到共生,人类与病毒永不终结的战争2022 年美国联邦税级是多少?2023 年的新税级是什么?答案在这里2023 春 祝姐妹们周末快乐!浪漫|踏访摩洛哥: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土地!李迅雷: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2023年全球经济走势与中国应对之策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成!2023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联合国2023法律实习开放!200+岗位、可远程、即将截止!思想周报|地震后的土耳其大选;英文系的又一次终结?太难!新西兰又变着法收钱?使用这些App也要交税!?​就业税、牛羊放屁税…这些神奇的税种,你知道吗?财政部: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把握这五个方面→主题展映 | 寻路中国影像计划:满是温柔的土地上华州火车脱轨!近两万升柴油洒在普吉湾沿线的土地上新冠病毒越变越弱的科学基础经济学家何帆:全球化要终结的趋势下,留学家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变局?Eruope 2023贾樟柯:我们的土地充满艰辛岁月,更年轻一代电影人起来了周六展映丨最后的土地,最后的尊严加速盘活国有股权资产:当土地财政消减之后已燃烧了50年的“鬼镇”我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命吧事关财政管理,有关负责人详解2023年起实施的《财政总会计制度》尴尬了!只因这个细节,新州测速车一上线就掉链子!能上路的不到1/3...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