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市场】地方财力:从土地财政到多元财政
作者:胡晓莉,程子龙,郭于玮,鲁政委
在土地收入下降、更加注重财政可持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转型成为焦点。本文将主要盘点地方政府部门资金来源方式、结构分布及合规边界等,为相关业务提供借鉴。
从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口径来看,本文以是否有直接的财政资金收入为边界,将政府资金来源分为狭义与广义。
在狭义资金来源方面,2021年前三项资金来源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34.4%)、税收收入(33.1%)、专项债收入(14.2%)。第一,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贡献较大税种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因此,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来夯实“产业财政”。第二,国有资本收益有提升空间。第三,可以通过依据国家战略优化项目部署、优化债务管理相关考核系数等方式争取专项债额度。
在广义资金来源方面,第一,政府不得直接向银行举债,只有符合条件的所属事业单位可依法合规进行市场化融资。第二,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可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关注城市交通、水利环保、市政设施;中国进出口银行关注对外贸易与合作展开以及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注农村业务与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第三,PPP项目主要分布市政工程、交通领域,但目前我国PPP高度依赖政府付费。第四,其他项目融资类型包括: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以及演变的“F+EPC”、“EPC+F”、“社会投资人+EPC”、“EOD”(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导向)、“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等,需密切关注合规边界。
展望未来,在土地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盘活资产、资源补充资金来源,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和“广义资源财政”转型。第一,基础设施REITs 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第二,发展 “股权财政”:一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企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是可以提升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增强财政统筹能力;三是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升国企的再融资能力。第三,从国有资源获得增量财力:一是挖掘数量大、范围广、应用场景多的政府数据的市场化价值,探索“数据财政”;二是挖掘存量公共资源盘活潜力,如探索跨区域土地指标交易、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等交易。
完整版内容仅限PRO用户查阅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全文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