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法则:每十年换一次工作和生活方式
(图源:Lifeberrys)
你应该每十年改变一下你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因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失败,而是成功。
原因如下。
目前在哈佛大学(Harvard)工作的作家兼“幸福”专家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Brooks)提倡每十年换一份工作。他二十多岁时当了十年音乐家;然后参加了网上大学课程,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当了15年的大学教授;之后,他在非营利组织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担任了10年的负责人。从那时起,在写了一些畅销书之后,他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和幸福大师。他本可以留在音乐界,成为一个更专业的音乐家;或者,他可以留在学术经济学领域向上爬;又或者在非营利领域,在华盛顿地区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但随着每一次转变,他都能如鱼得水,样样精通。
医生兼研究员大卫·萨克特(David Sackett)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循证医学”(EBM)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一旦你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你就应该退出。他的理由包括:专家往往会阻碍进步,因为他们通常在成为公认的专家之前很久就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而在他们成为专家之后,他们的余生都在为他们之前的想法辩护。专家并不倾向于帮助这一领域进步,尚未成为专家的年轻人提出了新的想法,然后成为专家,又会进一步阻止进步。
除了作为专家不能坐享其成的这一客观理由之外,萨克特还认为,一旦你掌握了一个领域,你就应该转向另一个领域,这被证明可能更加重要。他在药物依从性领域开始了职业生涯并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然后他放弃了这一课题,提出了EBM的想法,因此他变得更加出名,而且这比他在依从性领域所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重要得多。
这就引出了我最后的理由。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季节”。在这一阶段,你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另一阶段,你也可以成为另一个领域的专家。你不需要永远精通同一件事。事实上,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件伟大的事情是否会发生,除非你停止做上一件伟大的事情。
换句话说,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成功。
你应该每十年改变一下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现在可以参考这个范围:如果事情进展得很糟糕,那就在五年内做出改变。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你可以拖上15年,但是仍要做出改变。
当你在你所追求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时,你可以就此打住,然后永远坚持下去。在学术生活中,这是一种“慢性病”。有人三十多岁才开始研究,到了四十多岁就因为某个小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出名;然后他们得到终身教职,收入有了保障。在接下来的40年里,也就是后半生,他们重复着同样的想法,基本上什么都不做,直到时间耗尽。而这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学术生涯。人们会因为在同一所学校“服务”了半个世纪而受到祝贺。问题是,早期的成功阻碍了后来可能更大的成功。
我女儿最近刚大学毕业。据我观察,她和她的同龄人在继续研究生学习还是从事某一行工作方面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决定“余生”要做什么。我想说的是,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余生真正要做什么,他们甚至不应该考虑余生要做什么。
他们应该专注于未来十年。十年后,如果他们非常成功,就应该放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专注于下一个十年。事实上,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应该计划每十年左右做出一次改变。我们常常认为,只有在事情进展不顺利或在某些方面失败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做出改变。的确如此。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即使我们成功了,我们也应该做出改变。问题在于,失败往往被视为做出改变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如果你在顺境中也想要做出改变,人们会觉得有些奇怪。然而,这其实并不重要。无论怎样,你都应该做出改变,因为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如果你做出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比现在更好。而你如果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知道。
当然,如果你在一件你已经做了一二十年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你可以继续做下去,它会给你一定的安全感,你会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同样的成功水平,也许这就是你想要的。但是,如果你愿意冒一点险,向更高的成功发起挑战,就会有充分的理由转变想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