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纯:反求诸己
“我如今体会到,「学怎么活」,每天换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人世间最高效能,越早开始越好的事。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人生哪有比「活好」更欢喜的大解密!”
--金惟纯
*感谢金惟纯先生导读
*感谢本期朗读者:宋金【突破之道(一阶)、解决之道(二阶)工作坊学员】
常听企业界的朋友抱怨:对某些干部如何赏识,如何费心栽培,如何寄以厚望……结果他们当然还是要走。这些抱怨中,常夹杂着灰心、不平和不解,而我的回应则永远是:反求诸己。
先说我自己的故事罢。我自己年轻时,曾受过不少老板的赏识和栽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时报》的余纪忠先生和《天下》杂志的殷允芃女士。余先生当年七十几岁,却亲自调教我这二十几岁的小毛头,敢用我做专栏主任,也敢让我做主笔写社论,可以说恩重如山。殷女士之恩,也对我寄以厚望,但最后却因种种因素(多半是我的问题),我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路。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很清楚人和人、人和组织,都有不同的缘分,当天时、地利、人和无法因缘俱足时,即使是善缘,也无法强求。所以我创业做负责人的二十余年间,每当有优秀同仁递辞呈,我在确认并无误会的状况下,从不强留,总是祝福。
而其中最让我安慰的案例,则是一位女同事的案例。她在学校毕业没多久就进了《商业周刊》,历任不同职务,总能达成任务,当然就引起我的注意,对她关注有加。结果在我正准备委以重任之际,她却以「想历练不同媒体」之名请辞。
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的心境:除了遗憾,并无怨怼,只有惭愧。我很惭愧自己主持的机构,无法给优秀年轻人提供足够的舞台和前程,也欠缺强有力的能量和磁场,让人身心安顿。所以我在祝福之余,也发愿要让《商业周刊》变得更强、更好,以求再续前缘。结果,几年后,这位同事重回《商业周刊》,成了担当大任的重要主管。这案例,过程曲折、结果圆满,充分说明了缘分之不可测,只能「尽其在我」、只能「反求诸己」。
我所见到的重视人才的组织,多半都会在制度上下足功夫,也会在培育、照顾上尽力而为,但能善解人和组织间真正的「因缘」、并能随缘对待者,则如凤毛麟角。也因此,当奇美实业创办人徐文龙说出「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缘」我才那么佩服。
事实的真相是:一个真正够棒的组织,永远不必担心任何人才的离去;一个真正够棒的人才,也永远不愁无处安身。要让最棒的组织和人才「在一起」,除了随缘,其实无计可施。境界最高的经营者,只有一件事可做:不断的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周遭善缘充满,形成一个因缘聚合的大磁场。END.
*本文节选自金惟纯文集《人生只有一件事》,中信出版社2021年5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217-2824-8。
作者 |金惟纯 台湾商周出版集团创始人。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29岁出任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主笔,30岁负笄美国,35岁回台创办《商业周刊》,经历7年经营危机,将其发展为台湾最具影响力,发行量第一的杂志。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的活学院」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