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适合逛的“免费艺术馆”,孩子错过太可惜
你们好,我是biu妈!
先问一句,过年期间大家都去哪里遛娃啦?
虽然也尽量坚持户外活动,也去了趟山里玩雪,但是过年期间真的挺冷的,也不想走远了,带biu出去走走,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市区内到处逛街逛商场。
和朋友聊天时,我无意中说起了自己喜欢带娃逛商场,有的朋友有些不解。
最后这个话题就这么过去了,我内心却感到一种遗憾。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观察生活,要发现生活中的美,但是每每说到这个话题时,要么想着去公园、要么想着去博物馆……
虽然这些地方都挺好的,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并不是没有感情和美感的钢铁森林,城市里的建筑、景观和商业,都是值得好好观察、多多发现的。
甚至是更贴近孩子生活、更真实的“美”。
我有时候会和闺蜜开玩笑说,逛街现在可是位于“遛娃鄙视链”底端,仿佛不仅没有收获,还“勾”得娃想乱买东西。
但现在很多城市景观,甚至请来知名艺术家设计;商场每个季节都有贴合时节,而且精心设计的主题陈设……
这些难道不是孩子值得观察的“真实美”吗?
大自然是美的,博物馆里的文化是美的,精巧、热闹、充满了利益和世俗的城市生活,也是一种美。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周末想带娃去最后遛遛的,采购点开学用品什么的,希望你别再错过这个锻炼观察能力、建立审美的机会,让娃看看身边的花花世界吧。
1
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大的“美术馆”,那么它的“展品”是需要我们在逛街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的。
拿商场来说,今年是兔年,大多数商场都设计了兔年主题的陈设,兔兔那么可爱,孩子们都会喜欢。
而且兔子这个元素,创作空间大,又很难设计得不好看,就是个很好的“发现美的起点”。
然后会发现,同样是过年,同样是兔子,而且几乎同样是红色系,不同的设计展现出来的感觉,可能截然不同。
孩子不管是建立审美,还是培养发现美的眼光,都是需要大量输入的。这种“一个主题,不同风格”的输入,对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力帮助很大。
类似的输入形式,在阅读中也很常见。读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很快帮助孩子建立对这个主题的感知和理解。
比如我们熟悉的《年级阅读》中就有类似的“同主题拓展”,这么说大家就很明白吧?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城市都是个以“兔年”为主题的“主题展览”,那岂不是看了好多好多同主题的展品?
别急,接下来还会有春天主题!也很精彩!
▲ 有的商场已经有点“春天”的布置了
还有清明、端午、六一、中秋、国庆、圣诞等等,这是一年不间断的“主题美术展”啊!
当然也不是只有商场适合“参观”,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发现的“主题艺术展”。
前不久我们带biu去了武侯祠,从附近地铁站开始,biu就发现了无孔不入的“诸葛亮”元素。
地铁站的灯是诸葛亮的扇子、壁画是三国主题、标语是打扮成孔明的熊猫、蜀汉主题的打卡点……
后来在武侯祠里也看了一场三国蜀汉的展览,非常精美,但是从biu的角度来看,地铁站的有趣程度完胜,因为它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多了一种“发现”的乐趣。
2
不过我也说句实话,上面举的这些例子,看的更多的是“设计”,而且是面向大众的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
艺术可能理解起来会更难,会有一定的门槛。很多妈妈们可能对给孩子“讲艺术”没啥自信,但是这种大众艺术就不一样了啊。就是设计给大家看的,那我们都可以带孩子一起评论评论,属于孩子自己的审美观念,也许就在交流和讨论中建立起来了~~
可以围绕几个大家都非常好理解,也容易观察的问题,来和孩子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之前去奥莱的草莓主题购物节,自然草莓红和绿色就是最主要的颜色,草莓也是最主要的设计元素。还有彩虹、仙人掌、云朵等等的卡通形象作为设计元素。
观察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嘛。颜色、元素,这些都是最容易观察到的。通过猜测得出主题,也是一种对观察的归纳总结。
去年我们去逛商场时,遇见一个童装的橱窗设计非常漂亮,biu特别喜欢,还特意问了柜员能不能去拍照。
我就提醒她,为什么这个场景这么好看,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她这才意识到用了大量的反光镭射亮片和镭射纸,还有透明亚克力球,有大海“波光粼粼”的感觉。
这次biu记住了“波光粼粼”这个成语,后来做小手工的时候,也特别想把反光镭射的材质用进去。
除了材料,还有形状、灯光、互动装置等等,比起一开始的“看到”,会有更多细节的观察。
当然,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设计并不是没有缺点的,甚至会有些“丑”。这个我觉得无妨,既然是面对大众的设计,大家都可以评判。
我们既要让孩子观察,也应该引导孩子观察的时候也有思考,和孩子一起评判和讨论,就是引导思考的方式。
我们有一次去一个不常去的商场,这个小花朵通道biu就提出过自己的“设计意见”。她觉得这个刚好适合她的身高,但是对妈妈来说太矮了,我钻不进去中间拍照,所以很遗憾,如果她来设计,希望这个通道更高一点,这样也不需要写个“小心碰头”,破坏了整体的感觉。
再比如地铁遇到的熊猫列车,她非常喜欢,细数了很多她非常喜欢的细节,比如中间的杆是竹子形状,扶手也是熊猫的头,座椅也是有熊猫元素,甚至广播都和普通列车不一样。每次遇到这列车,都像中了彩票一样的开心。
虽然这些想法乍一听有些“无关紧要”,但是都是她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的结果,我觉得难得可贵。
更重要的是,还是同一个城市,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孩子的世界真的会变得惊喜连连。
年前带biu去看了草间弥生&lv在太古里的装置艺术。这些波点乍一看有点密集恐惧,看久了觉得还蛮有一种童趣的。
我们俩不约而同的想起来订阅的月刊《儿童时代》里有一期《一粒尘》这本绘本,因为也是由波点构成的整个画面。
这本绘本我本身也很喜欢,故事很有哲思,一粒灰尘被风裹挟,带着一些迷茫,四处寻找生活的意义。让我想起去年一整年都很“应景”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我不知道草间弥生的装置和这个颇具哲理的故事,biu到底看不看得懂,但是从此以后,波点在她心里应该就不仅仅是个“点”了,至于她能想到多远,我不知道,但是我很期待。
3
聊到这里我猜,肯定还是有人会忍不住想,会这些有啥用?观察这些有什么意义?
前面说过的建立审美、提高观察能力,似乎都有些虚无。最近我都在阅读美育方面的书籍,觉得收获很多,本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
后来想想,咱们还是说点心里的大实话吧。
和美术馆、博物馆里价值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品”不同,城市中所有的这些人为创造的景观、设计作品,无论是商场,还是公共场合,大多都是有“商业性质”的。
它们产生的过程,都是被“标价”的,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有明确的目的和价值的。
如果孩子能够去稍微思考一下这些背后的目的和价值,那么他们的思考高度绝对会上个台阶。这些也许是观察自然,逛博物馆无法替代的。
▲ 去年LV旗舰店的老虎尾巴
比如商场设计特别好看的“打卡点”是为了什么?吸引流量?吸引顾客?
再比如一些门店设计特别巨大的装置,看似和“买东西”没啥关系,有些品牌似乎也不太需要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 乐高旗舰店的乐高树
biu妈我大学是主修“传播学”的,这些问题和我当年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
当年我们学校这个专业课程设置其实还算前沿,在十多年前就接触过“流量”、“kol”等等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词语。
但是可惜的是,学过不等于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读好书就可以了”,即使我的父母还算开明,对一些事情,我还是缺乏很多感性上积累。
有时候也想,这些积累是审美呢?
也许是审美培养,也许是一点点商业常识,也许是一些基本的社会学感知……
总之,这些人文社科领域的“软力量”多么惊人,正因为学过这个专业,所以更加感触深刻。
现在很多儿童刊物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想要帮很多孩子补上这一课。
▲《三联少年》
以后的社会也许变化更加剧烈,但是无论如何,在也不能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让他们去更加热爱,更加认真的对待她们所处的“花花世界”吧。
直播预约|今早9点整
英文章节书太难,孩子读不下去?
来果果老师直播间
十天带孩子入门英语原版阅读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