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

公众号新闻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xdfjtjy)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教育儿子的困惑。
平时在家,儿子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她都很少管,更别说和儿子大声说话。
可老公不同,一看儿子哪里不顺眼,就劈头盖脸说个不停,好几次都把儿子说急了,说哭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总会出面“护短”,习惯性跟儿子说,“没事,别哭,别理你爸爸
在她看来,自己心疼儿子,不想父子关系变得那么僵。
但自从儿子上初二,她渐渐发现儿子变了。
不愿和爸爸亲近,跟她也没什么话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俨然成了一个“自闭少年”。
老公骂也骂了,她劝也劝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都说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错,难道我和老公的做法不对吗?”朋友困恼地说。
听完她的分享,我确实想到如今大部分家庭父母的教育组合,要么是“严父慈母”,要么是相反的“严母慈父”。

认真深究,不难发现这不同组合存在的弊端,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01


“爸爸太凶妈妈太柔”,孩子成长隐患多多


《心理访谈》来过一对父母,典型的“严父慈母”。
生活上,爸爸嫌妈妈对儿子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顺着儿子。
妈妈则觉得爸爸太严厉,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唠叨个没完。
比如一家人吃饺子,儿子醋倒多了,爸爸一定会说上一句“哇,倒那么多醋干嘛,你能吃掉?”
看到儿子吃着吃着趴在饭桌上,爸爸看不过眼,立即出声指责:“呀,就不能起来?”
吃饭那一小会工夫,爸爸总能找到机会不停数落儿子。
这不仅让儿子听了心烦,连妈妈都觉得爸爸过分吹毛求疵。
然而在爸爸的角度,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为儿子好,总是惯着儿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他发现,儿子只要和自己待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不需要过分提醒。
单独和妈妈在一起,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懒散、依赖性强,喜欢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的。
刚开始妈妈还强调,儿子在爸爸面前很拘谨,唯唯诺诺,但后来她也意识到:
儿子的乖巧是对爸爸的敷衍,对自己却越来越任性、随意,根本说不动儿子做任何事情。
事实上,这是大部分“严父慈母”家庭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念中,大家总习惯父亲要严肃、权威,更铁面无私一些;母亲则温柔、示弱,给足孩子关爱和包容。
出发点没错,只是在孩子看来,这种“一冷一热”的教育模式,令人难受、憋屈。
试想一下,已经懂事明理的孩子,会如何解读爸爸的严和妈妈的慈?
爸爸对我这么凶,要求这么高,一定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预期。
妈妈什么事情都顺着我,我想干嘛就干嘛,她一定不会有意见。
长期在“严父慈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爸爸的权威感所伤,不敢直面问题。
另一方面,妈妈的溺爱、包庇,只会让他学会逃避问题,很难独立、自主、自强。
02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既然“严父慈母”容易养出问题孩子,那是不是“严母慈父”的组合才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表示:
如今大家看到的“严母慈父”越来越多,主要和很多爸爸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有关。
妈妈之所以会变成“严母”,是因为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到了母亲肩上,女性不得不板起面孔管教孩子。
至于“慈父”,一方面是爸爸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另一方面是男性勇敢、独当一面的精神削弱了。
而这,并不是好现象。
家庭治疗大师卡尔·惠特克在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分享了自己跟进的个案。
其中的布莱斯先生,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缺席孩子的重要时刻,回到家也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
在他看来,自己只负责赚钱养家就好,没必要发表太多自己的想法。
至于布莱斯太太,无奈之下只好独自承担管教三个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她内心积累了大量不满。
因为个性强势的缘故,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习惯“甩锅”到孩子和丈夫身上。
一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缺席型爸爸”,一边是喜欢管孩子的“强势型妈妈”。
结果大女儿一到青春期,完全失控,不仅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总是滥交损友,喜欢写和绝望、死亡有关的内容,有过自杀的念头。
就连二儿子都觉得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很不自在,容易恐慌又痛苦。
教育孩子,不是说妈妈严一点,爸爸松一点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本该温情、柔软的妈妈太过简单粗暴,本该挑起教育重任的爸爸习惯逃避、坐视不管。
那么孩子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父母没有正视自己的教育,摆好自己的位置,根本无法谈教育,更不用说给孩子正确的指引。
03


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严慈相济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曾在节目中拿“酸”和“碱”打比喻。

把妈妈的教育当成“酸”,爸爸的教育当成“碱”,这一酸一碱控制好剂量,同时倒进一个杯子里,最后水还是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而加了酸和碱的水,成分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就是盐。
换句话说,任何一方的“严”和“慈”,只要把握好教育的度,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严”,不是一言堂,只许父母有要求,不准孩子做这做那。
而是有明确的教育立场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慈”,不是听之任之,宠溺妥协。
而是态度和善,耐心温柔,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允许他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分享一个我看到特别惊艳的教育。
那次隔壁班一位初二的男生因为琐事和同学有口角,差点打了起来,被学校请来了家长。
结果他爸爸妈妈都来了。
一来妈妈就有点严肃,了解了情况之后轻声细语地跟班主任说:
“老师实在对不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没管教好,是我们的重任。
既然孩子做得不对,该道歉的就道歉,该惩罚的就惩罚,我们没意见。”
很少听到一位妈妈这么理性,不盲目“护短”,而是把惩戒权完全交给老师。
当然,妈妈这番话多少让孩子脸上有点挂不住,看到孩子脸一沉,身边的爸爸立刻出来打圆场:
“老师,让我和孩子单独先聊一下吧。”
说完,爸爸就把孩子带出了办公室,站在一个没人的地方沟通了十几分钟。
虽然听不见他们父子俩说什么,但男孩回来后,脸上缓和了许多,主动走到同学面前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该这么冲动。”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而且效果远超每个老师所想。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接触不少家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妈妈和爸爸在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走向。
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不是问题。
只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严慈相济,宽严有度,互相弥补,互相配合,在爱和管教这两件事情上把握好尺度,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0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确切的定律,也不存在哪一种模式最适合孩子的成长。
我们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陪伴孩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智慧去给孩子最好的养分。
相信这么做,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自觉、自律规范自己,一步步走向正确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因为真的好,才敢第8次推荐!不想任何孩子错过“爸爸北大毕业,儿子却倒数第一”:家有6~12岁孩子,一定要培养Ta这项能力!一位妈妈关于幼升小的反思:孩子学会好好生活,未来才能从容不迫最新!安以轩老公否认是黑社会,法庭上哽咽:孩子问妈妈“爸爸去哪了”,90岁父亲躲起来流泪“孩子,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和差生玩?”这位妈妈的话太现实了第二次徒步圣路,750公里葡萄牙之路+英国之路:D22~机长马克妈妈网女神节“模特大赛”!群内5位妈妈真人秀,20+套穿搭,你喜欢哪套?什么都嗑只会害了你?不会!只会让我营养均衡!发论文还是生孩子,女性在学术界会遭遇什么?听几位妈妈教授说妈妈能否熬过这一关“爸爸和弟弟灵魂互换了吧”13岁男孩被亲生父亲刺死,生前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啊。”不会说漂亮话就给领导送礼,只会让领导觉得你恶心!每个人都适合逛的“免费艺术馆”,孩子错过太可惜墓地“错位”之后,殡葬乱象如何解?家庭爸爸“缺位”、学校都是女老师,让男孩们正面临严重成长危机“爸爸还我压岁钱”,13岁儿女双双起诉父亲!网友:父亲不懂事!法院判了…“爸爸妈妈也太有爱了吧!”我当年享受过的这个红利,现在可不能让孩子错过!13岁男孩被亲生父亲刺杀,生前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啊。”“爸爸,我捅了弟弟!”12岁冷血恶魔在人间!深夜突叫醒爸妈...来自孩子的轻视 : 妈妈是个无用的中年妇女,不上班,只会浪费爸爸的钱...13岁男孩被亲生父亲刺杀,生前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啊”如何判断此番是否“境外势力”作祟的办法:老大用自己做“诱饵”“爸爸带娃”笑翻全网,我却看到一桩桩惨案​“付出感”和“牺牲感”,只会让家长和孩子两败俱伤阴阳平衡、和而不同孩子不长肉,忽略这点,只会让娃越吃越瘦!13岁男孩被父亲刺死,生前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啊。”“爸爸,还我压岁钱”13岁儿女起诉父亲返还16800元压岁钱。想起我爸公共卫生间生下孩子扔在垃圾桶,这位妈妈被控谋杀未遂清华教授彭凯平:那些创伤,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他,新疆商界二号人物,503个孩子的“爸爸”“台湾同胞不要缺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