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疯首日,上海人吵了一整天架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2022年6月1日,可真是能载入上海的史册了。
倒不是因为被封了两个多月后上海人终于恢复正常生活,而是因为在这一天,上海人出现了两个多月来的首次“内部撕裂”,形成了在人数上旗鼓相当的两大派别对垒。
一派是“哈哈哈哈哈解封啦!”
另一派是“你丫有啥好高兴的?”
「哈哈派」喜悦溢于言表,亢奋,激动,尽情挥霍着如获重生般的自由,在社交平台上里更是不吝表达情绪,堪称“解疯气氛组”。
「你丫派」就不一样了,我自岿然不动,冷静,深沉,眼神里藏着回味无穷的思考,对各种欢腾的气氛保持旁观,应怼尽怼。
「哈哈派」的气氛组成员们,零点钟声刚刚敲响就开始踩点了,压马路、等亮灯、放烟花、游车河、欢呼呐喊、尽情摇摆......
天亮了,「你丫派」起床翻了翻手机......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整个六一过得更精彩......
然后,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里,两大门派的巅峰对决就此上演。
「哈哈派」阵营里,有人欢庆重获自由,有人发出连连感慨,有人写出了如诗般的鸡汤,有人简单粗暴地表现自嗨,有人开始诉说感恩之情,还有有人说俱往矣,只看今朝......
「你丫派」的思考者们,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表现得比以前更为理性,有人在历数过去两个月的种种崎岖,有人在提醒着人们勿忘城耻,有人在数落记忆力短暂的人们,有人化繁为简地只是在说,没什么胜利,没什么好庆祝......
作为一个经历过同款经历的人,这一天我也过得跌宕起伏,我看着他们彼此互怼,竟然觉得这算不算也是一种烟火气,这是不是人民群众体力精力恢复战斗力的一种迹象......
感慨颇多的气氛组们,都在尽情抒情:
一句“感谢疫情的封控”,直接把这位女士按在了「你丫派」的耻辱柱上。
“你丫感谢疫情个P啊”
“应该把你多封100年,让你对这奇怪的缘分感恩个够......”
还有的人,在朋友圈里当起了心灵导师:
一句“过去就过去了吧”,在「你丫派」这里又是过不去的坎,简直能把古墓里的木乃伊气得爬起来跑个半马。
“你丫说过去就过去?”
“你的记忆只有7秒吧!”
朋友圈里的上海人,一半在力争“高兴一下不行吗”,另一半在强调“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
一半在说:“我们已经被封了两个多月了,庆祝一下怎么了?”另一半在说:“我的解封没有任何喜悦只有耻辱,不接受任何祝贺和庆祝!”
一半觉得:“经历了这么多,表达一下情绪没啥问题。”另一半觉得:“只要看见庆祝胜利、感谢感恩这些词就火大!”
有的人在群里晒出小区宏大而又温馨的高举大旗的“解疯仪式”,甚觉感人肺腑,温暖励志;而有的人看完之后,直接一个词就表达了全部感受。
大家会觉得这一天过得真割裂。
同时会有点想不通:两个多月里抱团携手、互相支撑、同理心满满的上海人,怎么在苦尽甘来的这一天,反而开始割裂了?
其实我觉得真没啥好吵的。
这个世界的参差,会因为你们吵吵闹闹一天就给扯平了吗?
我还看到过没等6.1零点钟声敲响就已经迫不及待给自己唱赞歌的居委;看到过狠狠地给居民戴上贤良淑德高帽子却只字不提反思和道歉的所谓“感谢信”......
比起这些,老百姓的一点情绪释放用得着非要去judge吗。
没必要,很多事儿分成不同层次去看,思路也就不一样了。
你看到他们在高兴,他们高兴的层面也许不是“我终于出门了”,而是“我终于不再被封着了。”
你看到他们在欢呼,他们欢呼的层面也许不是“我能上班赚钱了”,而是“我不再被阻止上班和赚钱了”。
你看到他们在感谢,他们感谢的层面也许不是“把我放出来的人”,而是“在过去两个月救了我这条命的人”。
很多庆祝、高兴、感谢,顶多算是对过去两个多月的生活竖了一下中指而已。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什么心情,支持放声大笑还是支持理性反思?”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可能全都要呢。
我想起了《我是范雨素》开篇第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即便是范雨素,也可以因拙劣命运中偶尔的一丝快乐而喜上眉梢,难以掩饰。你会不会去责怪她“居然没有一直为不忍卒读的人生扼腕叹息,竟还笑了出来?”
我们这段封控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拙劣装订,但在拙劣装订的缝隙里,可能也有高兴和哀伤交织,甚至可以并存。
我在这两个月里,没担心过感染新冠,每天担心父母和孩子生病,害怕发生紧急情况,连吃东西都小心翼翼,走路都放慢速度,生怕一不小心生病受伤去不了医院,怕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
但现在我放下了这种担心。我为此也会感到高兴。
我为那些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人感到难过,我也为我的家人没有遭遇这样的遭遇而高兴。
我为那些买不到菜连续几周啃一颗花菜的老人感到难过,我也为小区业主互相支撑熬过了75天感到高兴。
我为那些因各种阻拦错过人生重要节点的人而难过,我也为我们通过这段日子学到了更多人生感悟从而能更从容面对未来而高兴。
这些高兴并不是什么欢天喜地,而更像是一种如释重负,苦中作乐。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普通人,时刻只能二选一,要么只能拥有苦难的记忆,要么只能沉浸于快乐。
所以,关于“上海人到底能不能高兴”,大部分社交平台上的互怼都是伪命题,没什么好锱铢必较的。
只是关于“感恩和歌颂”,却是真的可以好好较真一下的。
该被感恩和歌颂的人,我们掰着手指头能数得过来的。可感恩和歌颂一旦成风,你便搞不清自己是在甲方还是乙方的位子上了。有人说“一些人的记忆力很差,转眼就忘了一个月前的糟粕了。”
关于记忆,我的一个朋友说得很好:
所以我们duck不必去反复提醒别人关于昨天、前天、上个月的种种,有些人选择更轻松的生活方式,记忆力和核酸报告一样,只有72小时有效。
还有人在感恩歌颂了不起的上海市民,我觉得也duck不必。
与其歌颂我们有多包容,不如反思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我们如此包容。
与其歌颂我们多有耐心,不如反思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我们多点耐心。
与其说我们谦和大气懂事,不如反思一下为什么让谦和大气懂事的人吃了这么多苦。
歌颂人民有什么好歌颂的,这种歌颂的潜台词好像在说“给你一张好人卡,好人必须正能量哦!”
这很戏剧,烟火气回来的第一天,上海人火气还是挺大。
伴随着这种火气的,当然也有很多复杂的快乐,但若要真去细细品味所有的情绪,可能上海人也没什么空,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核酸。
不做核酸不能复工,不做核酸不能去商场,以后的日子里,找核酸检测点比找公共厕所的概率还高,不做核酸就好像与世界背离了。
现在上海人该考虑的还不是“该高兴感恩歌颂还是该骂骂咧咧秋后算账”,而是“也许得得随时配合防疫工作做好再一次被封控的准备”,以及在这样的节奏中如何全力以赴地去工作、去生活、去保持身心健康。
或许,今天在朋友圈里歌舞升平感恩戴德的那位,明天在朋友圈里又要吐槽居委发的土豆发了芽。
所以呀,大家还是韬光养晦、继续抱团取暖比较妥当。保持心平气和,才是目前上海人最应具备的气质。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