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约人见面聊点正事,约了快两个礼拜了,一直没成。上周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家边上的咖啡店能招待你们,我和那家店的老板可熟了,保证能让你进去!”她把定位发了过来,我一看,坐标松江,离我30多公里。我宁愿找个我家附近的咖啡店,掏出我光荣的新鲜的绿码,买五杯冰拿铁,坐在店门口38.5摄氏度的台阶上,聆听着夏日的虫鸣,呼吸着满大街的清新尾气,顺便观赏着不远处核酸采样亭热闹的景象,假装自己正在行政酒廊谈大事,速战速决把会开完。实不相瞒,三个多月来,我没有进入上海任何一个商圈消费过。前两个月是因为封控出不去,后来能出去了,但一想到出个门那么高标准严要求,而且外面好多地方似乎也没有完全匹配得上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于是我就只想把自己摆烂在家,闷头学习。这个笔者说:上海的“报复性消费”不如预期,这不仅拖累了复苏步伐,也令中国整体经济面对更大压力。
看完之后我感到惭愧,在拖累经济复苏这方面,我确实有贡献。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有没有可能是你们对我的“预期”跑偏了呢?如果你把所有餐厅恢复照常营业,我可以每天在外面吃两顿,一个月下来,少说我也能为复苏尽一份力啊。我不是不想出去消费,我不是不想帮助复苏,可是我不知道我能去哪,只有压马路是不受限的,可我并不太想压马路。
众所周知,上海为什么咖啡店多,大多数人都在咖啡店里开过会,谈过工作,聊过人生大事,磋商过几个亿的大单......不让堂食的规定一出,连星巴克的气氛组都失业了。
去各大商圈看看,最热闹的楼层永远是吃饭的那一层。不让堂食影响的可不只是这一层,我就是那个“不给吃饭就不出门逛街的矫情女士”代表之一。如果上海餐厅的“堂食”没有真正恢复,那基本上可以约等于上海的烟火气没有回来,还差一口气。
半个月前,大家还能觉得“坐在路边吃东西也是一种情调”,但长此以往,情调也褪色了,天气也热了,人也心累了。
能找到地方吃饭已经算好的,还有的,为了找个地方坐下吃饭,找着找着都不饿了......
最近,为了能吃得省心省力一点,上海人开始剑走偏锋,自编自导得很入戏。有人为了堂食,跟老板设计了暗号,达成了同志般的默契,演出了地下街头一般的刺激感,看得我都想去当群演了。有的餐厅,跟老熟客开了“友情小聚”通道,引导顾客“上二楼,低调不声张”......
还有的餐厅,为了能“合规”吸引顾客来吃饭,想出了更聪明的主意——店员可以堂食啊,那就招500个“服务员”,让他们吃完饭就离职......
好家伙,不管是餐厅还是吃客,都太太太太南了!简直是冒着风险在吃饭啊!
比这更刺激的是,有些人为了喝口咖啡,吃口面包,还得承受着智商被碾碎的代价。
“坐在店门口的花坛上吃算堂食,站起来吃不算。”
站起来喝一口,喝完了坐下,要喝了再站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无需任何指导,上海人天生就会演真人版打地鼠。
我想,也许那位定出这个规则的“管理者”一定是个伟大的喜剧演员,我们应该尽量配合,一起深情地表演。
“全面复工复市”已经20多天了,说实话,我没有领会到这个“全面”到底“全面”在哪。如果你现在叫我去逛商场,却告诉我商场里所有的餐厅和饮品店都只能坐在门口吃或打包带回家,那我会问:叫个外卖不香吗?如果你现在带我去逛公园,却告诉我公园里商店和餐厅一律不营业,那我会问:在家看看新闻里的公园不凉快吗?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刷屏——疫情下的上海餐饮人心声:请求支援,期待堂食!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既能让我们可以走进餐厅去吃东西,又看起来显得不那么明目张胆,不会让奥密克戎这家伙有可乘之机呢?恢复营业,但戴上口罩泡汤,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折中”。
餐厅吃饭不能戴口罩,不如要求顾客戴上墨镜吧。这样,大家互相看不清彼此的面目,兴许可以减少堂食的尴尬,给防疫留点面子?
总之我希望能有更好的办法让堂食快点恢复,但愿我那拖了两个礼拜的会,不用等到中秋节再开,更不用亲自走进下面这幅魔幻现实主义名画中。
饭桌上悄无声息,窗门外身影迷离,凝重的眼神,默契的沉寂,是什么让他们屏气凝神,是什么让气氛如此诡异,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走近科学]之[探窗]......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