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下半年经济复苏?
2022年以来,国内新冠疫情的反弹使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3月份上海的疫情暴发并经历两个多月的严格封控之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受疫情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下滑较大,失业率明显上升,居民消费意愿低迷。
对于在下半年,如何有效地恢复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等话题,《中欧商业评论》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进行了探讨。
受访 |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撰文 | 何涧石
责编 | 齐 卿
如何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
今年的疫情冲击以后,我国经济增长上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要稳增长稳就业,把消费、市场、投资、企业生产组合盘活,您最关注政策层面的哪些措施?
鲁政委:
要促进经济恢复,首先防疫政策需要随着病毒的进化而优化。
6月底,第九版防控方案出台,优化了防疫政策,通过常态化的快速核酸检测,让物流恢复正常。参考深圳此前的经验,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之后,预计经济活动能在上海结束封控两个月之后,即在8月左右回到2021年的水平。
在物流恢复正常的前提下,经济最低点应该过去了,接下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更紧密的协调配合。
比如今年的留抵退税政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比过去更加紧密配合的例子,它实际上是把央行的利润,变成了财政部要返还给企业的退税。
这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有很多的新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特点去加以运用,让政策能够既对疫情中的企业进行纾困,也能够刺激消费,并且也不会明显提高政府或者经济整体的杠杆水平。
另外对于大家都很关心的房地产业的困境,房地产业下滑的势头需要尽快遏止住,其实千招万招,我觉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房子卖出去。这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买不起房子的人怎么住,需要有政策支持保障性租赁房,另一方面是鼓励有购房条件和需求的人买房。
在控制住房价,遏制投机性需求之后,剩下的就是居住需求。对于怎样把居住需求释放出来,第一,我们要看看大家为什么不买房。
除了确实买不起房之外,很多人目前有改善性住房需求,但现在对于二套房首付要求很高,像上海是要求五成以上,而实质上的首付比例是68%左右,所以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是否有降低二套房首付的必要。
第二,是要把7万亿住房公积金释放出来。因为从归属上来说,它是属于购房者的,应该允许购房者把住房公积金提取出来冲抵首付。第三,房贷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帮助居民和企业渡过难关的措施如何优化和创新
CBR:
就业情况直接决定了居民收入,决定消费和借贷需求,所以当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失业率能否比较快地回到正常的水平?怎样来促进充分高质量就业?
鲁政委:
就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来自于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而服务业是就业密集的行业。如果疫情下很多服务业中的经营场所无法正常营业的话,就业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复苏。
对于青年就业和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的一个经验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校增加了招生的名额,让年轻人去上学,从而降低失业率。所以我建议,我国也可以效仿采取一些政策,比如研究生扩招。
扩招还不够的话还可以给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便利,来缓解当下疫情时期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当然这只是缓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让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促使就业逐步回升。
另外在疫情时期,线下商业活动更多地转移到互联网上,新型的线上商业活动比如直播带货更加火热。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线上经济的发展,对新经济业态更包容,这对于“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就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CBR:
受到疫情影响,长期的消费需求被压制,那么要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从而提振经济活力,除了消费券之外,您认为还可以推出哪些政策手段?
鲁政委:
消费券不适合全国层面发放。目前的消费券都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发放,因此,很有可能城市里会玩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能抢到消费券,而没有智能手机和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群领取不到消费券。
但其实这些人是最需要领取消费券的人群,所以需要各地方尝试定向地去进行消费券的发放。
而且即使居民使用消费券,也可能因为商品供给不足,东西买不到,导致商品价格上升。
比如冰箱,因为疫情防控,居民需要储存更多的粮食,对冰箱的需求突然猛增,导致冰箱价格突然暴涨。所以疫情对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也是需要注意的,控制通胀也是今年一项很重要的经济任务。
一些产业支持政策能够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像国务院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对汽车消费的减税和补助等,大概会让汽车消费增速提高22%左右。
因为汽车类的消费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大概十个百分点,所以提高社零增速大概两个百分点左右。
减税也是很重要的手段,能够正面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对消费总量有一定的拉动。当然促进消费主要还得是靠就业。
这就要说到当前对中小企业的补助手段,尤其是对服务业能否发挥作用。比如美容院本来靠收会员费有稳定的收入,现在因为客流量少,每开一天亏一天。
因为它已经支付了给上游化妆品商的货款,还要开门为付了会员费的客人提供服务,继续承担门店运营的成本。
像这种情况,银行贷款帮助不到,因为店家每个月都亏本,连利息都还不起,所以商业银行没法发放这样的贷款。
因为亏损,所以减免税费等政策对于这类服务业企业的帮助不大。有人提出以入股的方式来为酒店、美容院这些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纾困,因为在当前经营困难的时候,投资入股的价格是比较低的。
对于企业,接受了投资,也不用还本金和利息,将来赚钱以后多给一些分红就可以。
按照这个思路,银行可以以购入累计优先股的方式为这些企业输血,这样银行既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也能在利润的分配中有一票否决权,从而保护优先股的股权。
当企业未来恢复盈利之后,需要先向优先股股东派发这些年累计下来的股息,之后才能给普通股分红。当股息支付完之后,优先股股东可以通过让企业回购优先股,或者在社会上售出优先股,实现投资的退出。
对于银行来说,这样的投资相当于在不确定的时间里,借予企业一笔不用还利息和本金的钱,而完成退出后,则类似于将借出去的本金收回了。而且只要企业持续经营,也不会出现逃废债的状况。
然而,这种方式虽然在商业上可行,但在风控合规上,涉及到银行资产风险权重的问题,即未上市公司的股权风险权重是400%~1250%,而一般贷款的风险权重是100%,所以在落实上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创新,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需要突破很多障碍。
CBR:
从上半年的信贷数据上看,一方面家庭部门信贷需求低迷,居民贷款增速下降,居民存款增速上升,另一方面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信贷需求也随之下降,反映出家庭与企业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信心不足,不得不推迟耐用品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居民购房需求的下降。您对这种趋势的转变有怎样的看法?
鲁政委:
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个趋势背后的影响因素:一方面,25-44岁年龄段购房人口数量本身在下降,所以居民在购房上的杠杆自然难以上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居民收入的稳定性降低,储蓄意愿上升。
不过,即使居民想花钱,也可能因为防疫的限制无法去外出消费,或者说像之前提到的有改善住房的需求,但由于首付要求太高买不了房。所以,只有在相关政策调整之后,这些趋势才会改变。
对于企业,由于疫情防控,物流不畅导致开工不足,产能利用率已经出现了下降,企业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随之下降。
企业只能先保证资金链不断,把投资推迟。即使要出台产业政策,生效的前提还得是物流和生产能正常进行。
欧美高通胀和美联储加息对于我国经济会有哪些影响
CBR: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现在欧美的通胀高居不下,美联储今年连续进行了四次加息,您认为海外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政委:
从美国的经济数据上看,现在已经进入滞涨的状态,美联储会加息到让经济衰退的状态才能让通胀降下来,对于我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外贸和金融。对于外贸,高通胀意味着需要中国提供增量的供给。
因此,拜登政府在考虑取消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对于我们的外贸肯定是好消息。而因为美国前期“直升机撒钱”过多,即使现在进入加息周期以后股市回调影响到美国民众的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目前来看并没有显著减弱,所以美国在进口方面的需求还是很高。
同时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升值,对于我们中国的出口也会起到比较积极的影响。
但我们还要注意到,对于一些有货币错配的企业,比如很多发行美元债的房地产企业只有人民币收入,但有美元的负债,这种汇率的变动会对它们有比较负面的影响。
产业投资首先关注市场规模
CBR:
对于产业升级的机遇,像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如今已成为了现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资本市场上的热点,这对于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或者产业投资有哪些启示?
鲁政委:
首先要关注国内市场的规模,这个规模既是指理论上的市场规模,也指政策环境能否让这个理论规模成为现实。
比如在经历中美贸易摩擦后,虽然美国对我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并实施制裁,中国的电动汽车还是越来越强,但航天产业从产值上看出现了萎缩。
之所以出现这种区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有很大的电动车市场,吸引力足够大,所以贸易战开始之后,特斯拉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要来上海建厂,再加上政策的鼓励,很多跟电动车配套的产业链在国内迅速地成长起来,让国内的电动车产业越做越大。
而航空航天产业,比如私人卫星、航天器等等,在我国民用市场很小,市场化改革力度还不够,所以产业规模的发展跟欧美、日本还有差距。
而与之相对的,是民用无人机在国内培养出了很大的市场。所以我们的企业家投资的时候,要首先考虑中国现在或者未来能否有一个可预期的大市场,而市场空间的打开需要政策放开,这是大市场的前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