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面临哪些挑战?
这两年,“专家”的公共发言经常引发争议,“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甚至一度成为微博热搜。逸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公共事件发表整体性的看法,对于专业学者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专家在公共发言上遭遇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与知识分子的退场有着相类似的原因。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群体利益、价值观的多元化,指望一个“先知”式的知识分子,用整体性的观念来批判现实、指导社会行动,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此外,知识分子群体自身也逐渐放弃了介入公共事务的热忱。学术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使得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始“偏安一隅”。除了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发表,学者们也几乎不再关心具有宏观影响的公共事务。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同样发生在曾经最为盛产批判型知识分子的法国。
和米歇尔·福柯等前辈一样,以色列学者施罗默·桑德对法国知识分子的衰落现象表达了深切的担忧。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中,他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其结构。相比于他的前辈,桑德提出了许多具有当代视野的、更值得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超出了单一国度,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力量,但如今的媒介形态,相较于知识分子的鼎盛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正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传声筒,但它与商业、权力的紧密联系,使得借由其发出的声音很难获得某种独立性。知识分子正面临着一个几乎难以挣脱的悖论式困境:他们必须借助他们所反对的事物,才能发出足以被听见的声音。在这个年代,观念似乎并不如媒介本身重要。因此,桑默甚至大胆预言,未来影响力最大的知识分子会是阿桑奇、斯诺登这样的“沉默者”或“告密者”——他们并不以其观点,而是以维基百科这样的机构在知识传播网络中占据的地位影响世人。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从左拉到维勒贝克》,有删改,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从左拉到维勒贝克》,作者: [以色列] 施罗默·桑德,版本: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3年1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