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爵士入门
插图:豆角上台工作室
我小时候最先开始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放的古典音乐,从此奠定了我的音乐审美。长大后我去美国留学,很快被摇滚乐俘虏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接受爵士乐,因为我没能体会出即兴音乐的魅力。
大约在25年前的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路过一家二手唱片店,看到架子上放着一张标价3.99美元的黑胶唱片,封面是一个卷发的男人正低着头弹钢琴。当时我还不知道基斯•杰瑞特(Keith Jarrett)是谁,也不知道ECM唱片公司有什么来头,但我似乎记得在哪本爵士历史书上见到过这张封面,貌似有点名气,便一时冲动将其买了下来。
回家后,我顺手将这张名为《科隆音乐会》(The Koln Concert)的唱片放在唱机上,便去厨房做饭了。菜刚刚下锅炒了一会儿,我便忍不住关了火回到客厅,一口气把这张双唱片从头到尾听完了,忘记了菜还在锅里没有炒熟。
从那天开始,我便成了杰瑞特的铁杆粉丝,而这张唱片也成了我的“荒岛唱片排行榜”永远的第一名。它让曾经热爱古典音乐的我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爵士乐迷,而且从此迷上了即兴演奏,因为我不敢相信如此美妙的音乐竟然全都是杰瑞特在舞台上即兴创作出来的。
ECM唱片公司创始人曼弗雷德•埃彻和基斯•杰瑞特在录音室
介绍这张唱片,必须先从杰瑞特的历史开始讲起。他于1945年5月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艾伦城(Allentown),母亲是斯洛文尼亚移民的后代,父亲则有一大半德国血统。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不到3岁就开始学弹钢琴,5岁上电视表演,7岁就开了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巴赫和贝多芬等人的钢琴作品。
上中学后,受美国大环境的影响,杰瑞特迷上了爵士乐,为此他还学过一段时间的萨克斯和鼓。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一笔到巴黎学习古典音乐的奖学金,继续留在美国学习爵士乐,并成立了自己的爵士三重奏乐队。可惜乐队并不成功,他便移居纽约,并在一次演出时被爵士史上最伟大的鼓手阿特•布雷吉(Art Blakey)看中,加入了他的“爵士信使”(Jazz Messengers)乐队,那时杰瑞特还不到20岁。
一年之后,杰瑞特又加入了另一支有名的查尔斯•劳埃德(Charles Lloyd)四重奏乐队,并随乐队多次去欧洲演出,引起了一些欧洲唱片商的注意。1970年,杰瑞特受邀加入了爵士史上最伟大的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乐队,负责弹电钢琴。当时爵士乐正经历着一次短暂的革新,乐手们纷纷把自己的乐器连上了功率巨大的扩音设备,模仿摇滚乐的演奏方式,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作爵士乐的融合(Fusion)时代。
就在爵士乐手们追求这种哗众取宠的音乐效果时,一位名叫曼弗雷德•埃彻(Manfred Eicher)的德国人悄悄开始了一次相当反潮流的音乐实验。这位前古典音乐贝斯手于1969年在慕尼黑成立了一家名为“现代音乐版”(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简称ECM)的唱片公司,试图把爵士乐和古典音乐融和起来,把爵士演奏家请进以前专供古典音乐使用的音乐厅,而不是他们习惯的那种闹哄哄的小酒吧。
《科隆音乐会》专辑封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埃彻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把乐器上的电插头通通拔掉,让乐器还原为自然的原声;第二件事是对录音设备进行了革新,力图使乐器定位更准确,并故意延长了混响的时间,以此来模仿音乐厅的效果,即使这样做会使声音略微失真也在所不惜;第三件事是与杰瑞特签了一纸录音合同,并于1971年出版了一张录音室专辑《面对你》(Facing You),收录了杰瑞特演奏自己作品的钢琴独奏。两年之后,杰瑞特赴欧洲巡回演出,举办了18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无一例外都是即兴演出。每次演出前,杰瑞特都会尽量让自己忘掉音乐,清空自己的大脑,他要和全场听众一起亲耳见证音乐的创造过程,这在音乐史上恐怕是没有先例的。更为难得的是,杰瑞特在这18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均十分出色,没有一场让听众失望,他卓越的演奏技巧让欧洲听众充分领略了即兴演奏的魅力。1973年,ECM将他在不来梅和洛桑的两场音乐会做成一套包括三张黑胶唱片的专辑出版,被《时代》和《立体声评论》等四家有影响力的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唱片,并获格兰美奖提名。
基斯•杰瑞特在演奏
这套唱片的意外成功让行家们大跌眼镜,谁也没想到这套没有标题的即兴钢琴独奏唱片会如此地受欢迎。没想到,两年后杰瑞特在科隆举办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取得了更大的、几乎是划时代的成功。这场演出从策划开始就极具传奇色彩,主办者薇拉•布兰德斯(Vera Brandes)是全欧洲最年轻的音乐会操盘手,当年只有18岁。她是杰瑞特的粉丝,听说杰瑞特正在欧洲巡演,便打电话邀请他来科隆加演一场。没想到科隆歌剧院的档期已经排满了,演出只能安排在星期五的夜里11点进行。为了省钱,杰瑞特和埃彻开了一晚上车来到科隆,却发现舞台上竟然只有一架专供学琴小孩弹的破钢琴,不但比事先说好的贝森朵夫牌演奏会专用钢琴(Bösendorfer 290 Imperial)小了一号,而且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都极其单薄,甚至连脚踏板都不怎么好使。杰瑞特十分恼怒,再加上他的背疼毛病又犯了,一度不想演了。但当他知道了布兰德斯为这场演出所做的各种努力之后,被眼前这位年轻女孩的真诚打动了,竟然同意按原计划进行。上台前,杰瑞特轻声对布兰德斯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话:“这场是专为你演的。” (Just for you.)
事后证明,正是这架不太完美的钢琴造就了一场音乐史上最为独特的演出。首先,因为钢琴太小,杰瑞特不得不用尽全力敲击琴键,这对杰瑞特的弹琴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次,这架钢琴的高音区和低音区都不太准,杰瑞特不得不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中音区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弹出了那么多美妙如歌的旋律;第三,因为演出开始得晚,当天到场的1400多名观众几乎都是年轻人,现场气氛相当轻松。2008年我曾专程去科隆歌剧院看了场演出,发现那是一幢结构优美的纯木建筑,高层包厢是垂直的,离舞台很近。演出时灯一关,全场漆黑一片,杰瑞特完全看不到观众,正好可以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那晚的演出录音被ECM做成了一套双LP唱片,编号ECM-2-1064。就象杰瑞特的所有其他独奏音乐会唱片一样,曲目都没有名字,只是编号为第一和第二两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A、B、C三个小部分,全长66分07秒。
其中最好听的肯定是第一部分,当初就是它让我关掉煤气回到客厅的。音乐开头的那几个小节很像是一段缓慢的、节奏自由的古典小品,听起来甚至有点中国民歌的风味。杰瑞特似乎有些疲倦,于是他慢慢地调整,让音乐把自己带入状态。他的右手努力地在键盘上寻找可以发展下去的动机,左手始终在弹着轻柔温暖的和声,借以缓和气氛。他曾找到了好几个在我看来十分不错的动机,也进行了一些越来越有爵士味的变奏,可他本人显然并不十分满意。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杰瑞特喜欢边弹边跟着哼唱,那同时发出的人声与琴声的音高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这位即兴演奏大师按下的每一个键都是他心里想弹的那个音,我们听到的绝对是他大脑的即兴创造,而不是随机的音响组合,他那无与伦比的演奏技巧不过是为与听众的即时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而已。
这段热身进行了七分多钟。之后,就像是音乐之神突然降临,在杰瑞特的左手渐渐引出的固定节奏之上,杰瑞特用右手奏出了一段无以伦比的优美旋律。我喜欢把这个温暖而坚定的动机叫做“希望主题”,杰瑞特自己也似乎被这段旋律感动得从困倦中清醒过来,居然禁不住地大叫了起来。但很快他又停了下来,似乎故意在吊听众的味口,又似乎在告诉大家希望不能来得太早。接下来的几分钟,他又开始在键盘上随意地试验起来,像是在寻找什么。啊!找到了!一个新的节奏型在杰瑞特的左手指下缓缓流出,这才是爵士的味道!杰瑞特再一次惊喜地大叫起来,那个“希望”主题又随着新的节奏冒了出来,充满了整个音乐厅。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接下来的一段对那个“希望主题”的即兴变奏,不过如果你想在音乐史上找到一段比她更优美、更积极、更乐观的音乐恐怕是不可能的。唯一遗憾的是她太短了,也许杰瑞特想告诉大家,光有希望还不行,还要努力奋斗吧。音乐又变成了自由节奏的狂想曲,不过这段音乐正好向人们展示了杰瑞特天才的即兴演奏技巧。键盘下缓缓流出了许多美妙的短小动机,每一段都被杰瑞特用各种调式与和声加以变奏,听众们也被这丰富多采的音乐语言牵引着,走过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1972年,基斯•杰瑞特在柏林演出
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时,悄悄地,杰瑞特的左手又引进了一段极富动感的节奏,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了舞台上。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段不知从哪里来的优美旋律从他的右手指下冒了出来。就像那个“希望主题”一样,这段旋律也是充满了乐观精神,同时又多了份成功的喜悦,姑且就叫她“凯旋主题”吧!不同的是,杰瑞特左手的伴奏充满了力度,有力地烘托着“凯旋主题”给人们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弹着弹着,杰瑞特似乎越来越喜欢这个来自左手的伴奏型,他的右手竟然放弃了旋律的演奏,转而为这个伴奏型弹起和弦来。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凯旋的将军,他骑着战马,手中高举宝剑,身后红旗招展,前方人潮如海,欢迎他和他的军队进入被解放的城市。慢慢地,军队开进城门,城内人们的欢呼声更加响亮了。终于,城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将军自信的表情和人们狂热的欢呼声都已成为过去,门后只传来了渐渐远去的马蹄声……
这段可称之为钢琴史上最伟大的乐章之一的第一部分一共用时26分15秒,占了LP唱片的一整面。幸亏杰瑞特及时收尾了,如果再长一点的话,出版商肯定会左右为难,不知在哪里暂停才好了。
第二部分的AB两面同样非常精彩,我就不再详细解读了,留给大家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最后的C部分其实是一段加演,虽然很短,但那如歌的旋律仍然让人难以忘怀,难怪音乐会结束后人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迄今为止,这张唱片在全世界已经卖了400多万张,是公认的销量最大的钢琴唱片,无数古典音乐爱好者因为这张唱片而爱上了爵士乐。
唱片出版后,不断有人请求杰瑞特将乐谱出版,但他一直没有同意,因为他要人们永远记住这其实只是一次事先没有任何构思的即兴演奏而已,把一切都留在舞台上就好了。直到1990年他才终于同意出版了乐谱,但他仍然告诫那些试图照着谱子重弹一遍的乐手:一切以那天晚上的录音为准。
我自认为是一个强无神论者,但这张唱片让我对自己的坚持有了些许动摇。也许,在1975年1月24日的那天晚上,爵士乐之神悄悄溜进了科隆歌剧院,假借杰瑞特的那双手,把全世界所有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领进了爵士乐的大门。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爱乐》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爱乐》2023全年纸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