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上头”与“下头”
苏珊·桑塔格曾经疯狂地崇拜托马斯·曼。有一阵,托马斯的名声如日中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做客白宫,受到新闻界的热捧。有一次,托马斯准备去演讲,在路上遇到一队骑摩托车巡逻的警察,他们认出了托马斯,将他一路护送到演讲场馆。桑塔格对托马斯的迷恋甚至导致她做出了违法的事情。某次她去书店看中了托马斯写的《浮士德博士》,她非常想要,但零花钱不够,于是,她试图偷走一本,结果当场被抓。
《关于苏珊·桑塔格》剧照
桑塔格上高中时,得以与托马斯见面。这位庄重的老文人跟摆拍照片上很像,非常严肃,说起话来比桑塔格听过的任何人都慢,谈话经常冷场。她敬畏这位说话慢吞吞但用词精准的文学巨匠,但认为他的话相当“平庸”。总体而言,这次拜访令她感到沮丧,或者说,偶像“下头”了。
与这种“下头”相对的是“上头”,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若没有“上头”的出现,便没有“下头”的因缘。如若没有“上头”的剧烈心动,便没有“下头”的陡然哀伤。从科学层面分析,这种难以精准描绘的“上头”被大致划分成四类:对爱慕对象总是心存敬畏的崇拜式“上头”;只想成为好朋友而不愿更进一步的柏拉图式“上头”;渴望亲亲抱抱举高高甚至想要建立亲密稳定关系的罗曼蒂克式“上头”;已经拥有伴侣,但还是会被其他人吸引的喜新厌旧式“上头”。我认为,这四类划分并非拥有清晰的藩篱,往往一份“上头”情愫出现时,情感便会如分叉的河流,在其间流经并游走,淹没这些人为分类。
《危情十日》剧照
“上头”和“下头”的相似之处在于,不论联结它们之间的时间是长是短,这两项行为本身往往都在一瞬间发生。“上头”的出现可能只是源于短时间内的几次对视,又或许是因为发现彼此共同拥有某个独特的习惯,抑或是对方照片中独特视角下呈现的坦白。而“下头”,可能是因为偶像人设中的一个微小破绽,于你而言却是不可逾越的“致命鸿沟”;或者,不断精进成长的你蓦然回首,发现偶像还在原地踏步;再或者,偶像的心口不一,终究令你感觉自己像个傻瓜一样被辜负了。
《未麻的部屋》剧照
令人“下头”的偶像失格,或许只是一场错误的阐释,并非他的本意或真实面目。托马斯·曼的言语并不平庸,作为一个德国作家,他承认,用英语谈论重要的问题,会令他感觉有一点不自在。他能对桑塔格说些什么呢?毕竟,那个时候,桑塔格并未与托马斯站在同样的巅峰。但是,桑塔格对偶像终究是“下头”了,这就像泼洒在泥土地面上的水,再无重新收集起来装回瓶中的可能。
排版:踢踢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