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工后,他们收到一个艾草香囊
上海复工后的第一个端午节,
邻居送了我一个艾草香囊
清晨,天刚刚显出一片白,窗外已传来车流经过的细碎声响。楼下的菜市场门口,货车开始卸货,早点店的炉子已生了火,老板和妻子聊着天,是爽朗的声音。在不开工的日子里,他们每天还是极早地醒来,和平时一样。这些声响像是城市的脉搏在跳动,还在睡梦中的人们或许第一次感到它们是如此的动听。
2022年6月1日,对于上海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是上海疫情以来全面复工的第一天。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犹如过节的一天。而这一天也临近真正的节日——中国的民俗大节端午节。
6月,上海迎来复工后的第一个小长假——端午节。/人民视觉
许是为庆祝这座城市复苏,抑或是对于“生活安康”的殷切愿望。复工当天,在上海的一些小区,有人兜售艾草花束,连小区的保安和志愿者都忍不住来买。
这天,准备带着女儿出门散步的黄敏,打开家门就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刚从外头回来的邻居在走道儿上叫住自己,将一个艾草香囊递到她手里,不等她开口道谢,邻居已经转身进了屋。手中的香囊,为黄敏的心情添了雀跃和感动,她和女儿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进屋,提前感受到了端午的氛围。
历史上,端午恰是一个避灾的日子,古代风俗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老一辈民俗学家江绍原认为端午起源于上古的送灾、禳灾活动,以消除瘟疫。几天前,人民视频也在发布外交部发言人表达的端午祝福时提及了这一传统,在微博上,#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日#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七百万。
历史上,后来端午和邻近的夏至民俗开始融合,在南方,这是聚会、品尝新鲜菜蔬、预备丰收的日子,赛龙舟这一竞渡的娱乐活动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一天呈现出快乐的氛围、庆祝的意义。上海是江南水乡,竞渡也曾是上海端阳的重要活动。老上海当年有一个观看端午竞渡的绝佳去处——位于上海县城东北城墙之上的“丹凤楼”。
艾草是实用的,
上海也有一股实用精神
不仅是庆祝活动,在性格和精神上,上海和端午节不可少的艾草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在古代,人们对端午节是更加重视的,“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应该说比现在要热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艾草之于端午的重要意义。
艾草是实用的。
上海居民上街购买艾草、菖蒲准备过端午节。/视觉中国
在《诗经·王风·采葛》里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在《离骚》里说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战国·邹·《孟子·离娄上》记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让王》曰:“越人薰之以艾”;《春秋外传》中写道:“国君好艾,大夫知艾”。
宋朝《宋史·太祖记》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为弟赵光义灸足三里。
宋代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写灼艾帖,记载其儿子用艾灸治疗寒疾。从汉至今,历代用艾灸治病的代表医家有汉·张仲景,晋·葛洪,隋·策元方,唐·孙思邈,宋·苏颂,明·李时珍、赵献可、张介宾等大家。
艾草是我们祖先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之一,这些古籍文献大都肯定了艾的医药价值。而它却不像人参、雪莲、灵芝之类的珍稀药材,艾草沾满着烟火气,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比如其的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可做青团等甜品;可作杀虫的农药或熏烟房间消毒;可做艾草茶日常饮用等。
甚至连同精神文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不乏文人士大夫对艾的咏赞。南朝人孔璠之的《艾赞》就是其中之一。《艾赞》曰:“蔼蔼灵艾,蔚彼脩坂。混区群卉,理深用远。”重申了艾的药效,可以治好经久难治之病,并赞赏艾草的实用精神。
上海也是实用的。
王安忆形容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
上海里弄,承载着极具烟火气的生活图景。/图虫
在金宇澄看来,当面对单独个人时,像上海这样的超级大都市不再是冷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显现出一种热带雨林般的魅力,蕴含着无限可能。对于个人,写出最熟悉“那几平米中的事,才会是一种真实。”
那几平米里,或许就是经营生活的智慧,呈现一种实用的价值观,正如上海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
上海开埠后能成为远东著名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和近代化的商业法治保障是分不开的。如今从生活方式上表现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找到家乡的咖啡、美食和生活用品,而更深层次则是完备的现代契约精神和规范体系,以及不务虚、注重效用的实用主义精神。
正是拥有这一实用生活态度,所以能在平凡细碎的日常中将日子过得优雅。
艾草有“情”,
实用的上海也多了一层感性
但实用不是全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疫情之后,上海变得感性了。这又让人想到了艾草,人们不仅用它祝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也以它来传递情感。因“艾”与“爱”谐音,艾亦生情,华夏最古老的文字《诗经》说“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把想念深深地融化于“艾”中。
而端午节的美好插曲也有温暖的延续。收到了艾草香囊的黄敏,后来亲手包了粽子回赠了邻居。无独有偶,这天黄敏在微博热搜上偶然看到,上海的一户人家从天猫超市购买了粽子礼盒,家中的女儿发现里面有赠送香囊,于是询问妈妈香囊的意义,在理解它祝福的寓意之后,出于善意,小女孩手写了祝福卡片,将艾草香囊一同赠送给了小区的保安叔叔。
黄敏从新闻中了解到,这个端午节,天猫通过天猫超市为上海地区的人民送出5万份艾草香囊,庆祝城市重启,祝福端午安康。
黄敏好奇地想,或许这位保安也会将手里的端午香囊继续转赠他人,让这份好意和祝福继续传递下去。温暖更多人,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
她回忆起自己所在的小区状况,在过去,在电梯里遇到邻居,也很少会打招呼,很多人都是一低头就过去了,主动说话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行为。在北上广这样的巨型城市里,过去生活里的“街坊四邻”消失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现代人都变得冷漠了,城市不需要以前那种邻里关系了。但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发现,不是不需要,而是要求变高了。城市人都很忙碌,闲暇时间的社交,更希望是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深度交流,浮于表面的点头打招呼不能满足情感联结的需求。
这一次的疫情,大家见面和交流的时间变多了,甚至有了一种患难与共的共情。在面对面的互助和交流中,情感联结不知不觉又再度建立起来了。
黄敏觉得自己也变得更感性了。生活,或许也应该多一点人情味。她又拿出了邻居赠送的香囊细细端详,心里升起一种对未来的希望,疫情的阴霾终究会过去。上海回来了,也变化了。她愿意看到好的变化,比如端午节在邻居之间传递的祝福,以及愈发珍惜每一天确定的幸福和安康。
广告合作微信 xzk968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