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启蒙二十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某位写手,开始玩视频号了。
今天,Ta推送的视频题目是“很多砖家不如狗”。
早上,一个读者给我发来Ta的视频链接,提醒我:“你发过几次文章,说Ta割韭菜,欺骗粉丝。你看看,人家是多么勇敢啊?你误会人家了吧。”
我摇摇头回了他一句:“你啊,真是蠢得让我心痛。”
我不想继续“攻击”那位写手,Ta似乎也没有什么错,韭菜这么多,不收割都对不起它们。
我对Ta并无个人恩怨,我纯粹是对事不对人。我只是试着透过Ta,追踪和剖析中国网民的智商。
今天,Ta的这条视频在朋友圈很不少人转发、点赞、打赏,再次引发了我对中国网民平均智商的严重担忧,并反复问自己,互联网启蒙二十年,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敢站出来高呼“打倒四人帮”的人,绝对是时代的勇者,值得被历史铭记。
如果他因此受到迫害,家破人亡,你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悄悄接济他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那么,你也是时代的勇者,你同样值得被历史铭记。
文革结束,四人帮被推翻之后,再站出来高喊“打倒四人帮”的学者、文人、艺人.....一定是在演戏,不过是站在安全的舞台,当众表演毫无风险的“勇敢”。
当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四人帮是坏蛋了,再跳出来高喊“打倒四人帮”,哪怕重复几千遍、几万遍,这种口号也毫无启蒙价值。
此时,再天真地认为,这是勇敢,这是启蒙,再慷慨地给这些喊口号的人点赞的群众,一定是弱智。
四人帮被打倒之后,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那些深入反思文革,推动整个民族在灵魂上进行一次深刻反省的文艺和学术作品。
同样的道理,砖家已经在中国互联网上被群嘲十几年了,“砖家不如狗”的口号已经被喊破喊烂了,多得在互联网上随处可以捡到。
头脑正常的人,都可以由此推断,骂砖家是毫无风险的,大家尽管敞开来骂,高声地骂,丝毫不用担心被封号,被禁言。
理性的网民应该知道,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有助于提升国民智识水准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喊一喊口号,迎合网民情绪的东西。
面对“砖家”,真正值得网民鼓励的文章,是那些致力于通过冷静地分析,清晰地说理,雄辩的论说,教育和提醒公众,在网络时代,网民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专家意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沦落为无耻的砖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至今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为“砖家不如狗”这种口号式文章和视频所感动,并为它欢呼和点赞,这说明了什么呢?
二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开始逐渐普及的时候,大家对网络助推大众启蒙一度寄予厚望,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它必将和崛起的经济一起,重新塑造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
我追踪了中国网络二十年,不得不说,所见的事实真的让我沮丧万分。
网络启蒙二十年之后,能觉醒的人,早都觉醒了。然而,糊涂的人,却变得更加糊涂了。
觉醒和糊涂相互抵消一下,网民平均智商丝毫不见提高,甚至于说,在中国互联网“政界”,无论是左派网民,还是右派网民,都正在不断地走向低智化。
在纸媒时代,可见的文字大都经过编辑部的过滤。这足以屏蔽大量低质和低智的言论,因此,阅读是一项极其有利于提升认知水准的智性活动。
自媒体的普及逐渐淘汰了大量编辑部,失去这一精英色彩相对浓重的过滤层之后,任何言论,只要它不违法,都可以浮现到网络,并直接流向受众的电脑或手机。
在这个有着多达9.4亿网民,其中超过九成没有读过本科,超过四成只有初中学历的国家,用口号堆砌的文章是大多数人唯一有耐心看,唯一能看得懂的东西。稍微有一点深度的内容,稍微复杂一点的分析,他们都极为排斥。
于是,荒唐、可笑、悲催的一幕出现了。
在自媒体上,大量几乎从来不摸书的作者,正在写文章给大量几乎从来不摸书的读者阅读。
我毫不客气地在这里说,我认识的好几个男女“反体制”写手,天天批判现实,天天“反抗”强权,却连孟德斯鸠、洛克和托克维尔都没有听说过,文章全是口号式表达和翻来覆去的陈词滥调,毫无智识含量,却被大量读者奉为“民主斗士”,百般膜拜。
这些作者只写得出肤浅的文章,这些读者只读得懂肤浅的文章,两者一拍即合。一方依靠贩卖“勇敢”博取关注,一方通过消费别人的“勇敢”来化解自己内心的懦弱。
当这种供需关系大量繁殖的时候,中国自媒体时代的文化生态开始走向恶化。
很多曾经是编辑记者,由于纸媒衰弱而离开报社或杂志社,自己干起自媒体的优质写手,公众号却是门可罗雀。
口号文章或视频的流行,进一步加剧了群体思维惰性。群体思维惰性,反过来又助长了口号文章或视频的流行。
究竟是谁改变了谁?我一时说不清楚,也想不清楚。
确定无疑的是,口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简洁和简单,容易理解,不存在智识障碍,并且非常容易上口,极其适合用来表达立场、发泄情绪、攻击敌人。
当互联网逐渐被这一类口号式表达淹没之后,我们便再也看不到严肃的思考,冷静的对话。左右两个阵营都沉醉在各自的圈子里自嗨。彼此之间的骂战,对方既听不到,也不削一顾,却在不断撕裂着中国社会。
无论是粉红们痛骂“公知不如狗”,还是右派们嘲笑“砖家不如狗”,骂战双方脖子上顶着的,都是一个被严重格式化的大脑,只装得下碎片化的信息和观点,根本没有精细的结构去消化任何逻辑、说理、论证。
今天早上,我提醒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读者,想不当任人收割的韭菜,在被这一类口号式文章或视频感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作者是否给你带来了新的认知?你以前难道不知道很多砖家不如狗吗?是通过Ta的视频,你才知道的吗?”
“第二,这个作者的表达非常出众吗?Ta用网络上随处能捡到的正义口号堆砌的文章或视频,你写不出来或拍不出来吗?如果你也能写出来或拍出来,你为什么还要被她感动呢?”
“第三,你既写得出来,也拍得出来,用几分钟注册一个微博或公众号,自己就可以推送,你却没有勇气。那么,你的点赞和转发,是否是在鼓励别人当炮灰呢?”
如今,打开朋友圈,扫几眼微信群聊,和“很多砖家不如狗”类似的口号文章或视频简直是多如牛毛。一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比如:
“做人应该有起码的良知”
“大学已经彻底堕落了”
“负责的官僚,请出来走几步”
“核酸检测医保不出钱,我非常开心”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关爱弱者”
“这样对待孩子,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
这一类绝大多数人都认同和知道的陈词滥调般的观点,这一类谁都能喊得出来和写得出来的口号,不是说不能在自媒体上推送和发表。再是平庸的作者,也有权利表达。
真正让人汗颜的是,经过互联网二十年启蒙之后,这些近乎陈词滥调的口号,竟然还能感动那么多人,竟然还有那么多颗灵魂,在为这些文字和视频而集体颤抖。
这些数量庞大的被感动的人群,要么极其的懦弱,懦弱到连这种网络上到处可以捡到、却从未被删帖的口号,都被他们视为极度危险的表达。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敢巴望着别人出来“勇敢”。要么极其的愚蠢。
无论是懦弱,还是愚蠢,都意味着互联网二十年启蒙的失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