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霉的冰箱里,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其他2023-02-27 07:02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时,发现父母的冰箱里满是食物腐烂流下的霉菌水,都发绿了。 她一打开冰箱,一股食物腐烂的恶臭就扑鼻而来。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能在已经过去3个月的2023年,看到2017年生产,保质期为1年的海底捞酸菜鱼调味料。 也能看到2020年生产的豆豉,由于储存过久,包装袋里边已经发霉,长了白毛。 在某不知名果脯的罐子里,霉菌已经打下了半壁江山,徜徉在自己的液体母巢。 博主为了清理冰箱,几乎掏出了2/3的过期、发霉食品,占满了3层置物架。 在帖子的最后,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不到60岁的父母会过成这样。 而在评论区,网友表示这不是个例,父母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冰箱里塞,舍不得吃,最后只能发霉。 有人则是实干派,跟父母同住,直接用新鲜的食品给父母做饭,以此来矫正老人的生活习惯。 冰箱,是家里众多电器中,不怎么起眼的那个,却最能反映出家庭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欧美电影里,天煞孤星一样的男主,冰箱上会贴个全家福,用来暗指他曾经拥有幸福的家庭。 而在一些老人家中,本该让食物保持新鲜的冰箱,却成了家中食物腐烂的源头。 这一现象,被称为“父母的冰箱”,代指那些因为储存习惯不当而霉变的冰箱。 腐朽冰箱 有网友说,从父母一辈对冰箱的态度中,感受到了科幻的意味。 这种科幻的意味来源于一种违反生物繁衍逻辑的生猛和粗糙。 在冰箱里,商家们预先设定好的分区失去了意义,冷藏和冷冻,零上和零下失去了距离。 不管是胡萝卜还是丝瓜,南北小菜的地域限制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这台冰箱最直白的使用:什么都往里塞。 进而得出结论:冰箱就是长辈的时间暂停器。 而在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天地里,足以找到类似的事件。 比如有老人把冰箱里的食物当成宝贝,不让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碰。 在河北邢台,靳女士的母亲舍不得扔掉那些吃不完的东西,都堆在冰箱里。 由于长期吃不咋新鲜的食物,老太太的胃特别差,但她平时还是把冰箱护着,谁也不让动。 靳女士只能趁着母亲回娘家的时候偷偷把东西扔了,最后一共收拾出20斤长满了绿毛和白毛的食物,包括柿子、豆豉、蘑菇等。 对冰箱里发霉食物的执着,同样跟贫富没啥关系。 比如已经赚了大钱的大张伟,曾经因为父亲老吃存在冰箱里的剩饭剩菜,有些甚至已经变味,直接抓狂了,跟父亲大吵了一架。 大张伟说自己也没想过自己唯一一次跟父亲吵架,竟然是因为他不肯扔东西。 发霉且杂乱的冰箱,还容易制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比如父女矛盾。 面对塞得满满当当,生食熟食混放的冰箱,女儿彻底疯狂,觉得活不下去了,想逃离这个家。 又或者婆媳矛盾,让生活习惯迥异的两代人在同一时空蹩脚地相处。 冰箱有限的容积,难以容纳Costa咖啡和阳江豆豉的时代差距。 用来制冷的氟利昂,也消磨不掉两代人矛盾膨胀的热量。 总之,父母霉变的冰箱,指向了一种不太好的生活习惯。 但面对霉变的冰箱,如果劝阻父母扔掉不新鲜的食物,还会遭到反击。 而所有冰箱霉变的本质都是食物过久、过量且不当的储存。 冰箱,又是家里储藏食物的圣地。 与生活习惯不同,对食物和冰箱态度,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终极生存法则。 上一代人,由于经历过普遍性挨饿和食品计划供给,一直成长在匮乏的食物模式下。 ·1993年,全国陆续取消粮票 所以他们时常处于一种“食物焦虑”中。 在他们的认知里,食物是强生存品,关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进而会对食物产生异乎寻常的迷恋。 既然是强生存品,那囤多少也无所谓,不新鲜也没问题,总比挨饿强。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类似下图的新闻,囤2吨大米2吨水的妈妈。 但是如今互联网上的主流群体,即80年往后出生的人群中, 对这种食物的极端匮乏经历是稀有的。 与父母对食物停留在生存时代的认知不同,如今的青年人,是跟食品工业时代的进步一起成长起来的。 我们能认知到,食物不只可以用来果腹,还有其他的分类和功能。 比如想减脂,可以吃点轻食,下午坐在电脑前边干活边吃不会困。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可以吃点重油重盐的给身体补充能量。 当然,最主要的是食物的空前大繁荣,大家基本都满足了温饱,所以食物的神圣属性消失了。 不新鲜就扔也没什么,总比吃了得病强。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之所以把冰箱当成藏宝箱,主要是受80年代结婚三大件的影响。 冰箱作为和彩电、洗衣机并列的三大件之一,是极其重要的家电。 甚至成为家里拍照的取景地。 翻出以前的家庭合影,冰箱经常占据C位。 有的人还会穿上旗袍,给冰箱套上罩子,盛装打扮一番再拍照留念。 但现在,冰箱只是普通的家用电器,但需要年轻人引导老人正确使用。 正是这种普通,让冰箱在今天这个时代多了一些真实感和对生活境遇的共鸣。 或者说,是速冻时代记忆的工具。 冻在冰箱里的当代生活 很少有人对家电产生思考,但冰箱例外。 网络上有关冰箱的细碎思考各异,但都十分真实。 比如打开拼多多冰箱的评论区,你就会有一种透过冰箱,看透人们生活本质的感觉。 买家们上传的照片里,没有任何修饰或掩饰,滤镜、贴纸、马赛克、岁月静好的文案,这些互联网经典包装全都不见了踪影。 比如这台不到800元的电冰箱,与家里的任何东西出现在一起都不足为奇,比如蒸笼、白菜,没吃完的挂面和几捆大葱。 取而代之的,是生存主义和成本控制的点评,省电或者费电,在出租屋里是否有噪音。 比如这台不到800元的电冰箱,是某些房东给租客提供的生活帮助。 在他的描述里,他出租的公寓,是厨房和卧室联通的,隔音很差,这个冰箱帮了他的大忙。 有人则更关心省不省电,因为他说浙江出租屋的电费1.5一度。 在人们戏谑把大象塞进冰箱分几步时,正有人烦恼鸡蛋放不进去冰箱。 这些对冰箱的评价仿佛是一个截面,在买家秀里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生活。 冰箱,有时也牵绊着中国的家庭情感连接。 比如贵州一老人,夏天时儿子给她买了个西瓜,她舍不得吃,一直放在冰箱里。立冬后,儿子回家发现西瓜还在,已经成了冰坨。 氟利昂甚至能打通幽冥,有人做梦,爷爷给自己从冰箱里拿手抓饼吃。 没有冰箱,牵绊则容易被破坏。 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春节,冰箱同样是当成主角出现。满载的冰箱时常起着与故乡精神链接的作用。 冰箱中物质的置换,同样是亲情的置换。 孩子回来,带了一后备箱的年货,后备箱空了,冰箱满了。孩子离开,父母的冰箱空了,全都塞到了子女的后备箱里。 冰箱其实一直是生活的投射,不管是父母发霉的冰箱,还是打工者空荡荡的冰箱。 对于普通人来说,空荡荡的冰箱意味着与厨房相去甚远的生活。 从冰箱的食材里,能还原这人爱吃西红柿炒鸡蛋。 而对发霉冰箱来说,唯一的薛定谔就是满或者空,老人的冰箱是充盈而健康的,说明子女经常上门,因为老人冰箱里的食材大多数是给儿女准备的。但如果老人的冰箱空荡荡的,那他大概率是空巢老人,子女几年才回来一次,那别说发霉了,冰箱都是蛆虫也是可能的。 我们能从上述例子中发现,之所以产生霉变的分歧,不少都是因为年轻人和老人混住造成的。 而那些年轻人看不到的冰箱还有更多。 在童年里,教科书上写冰箱加氟制冷,最后会破坏大气层,所以我小时候恨透冰箱了,认为这玩意应该从地球上消失。 但其实,回忆起童年,大部分夏天的快乐都是冷饮和冰镇西瓜给的。 现在,冰箱发霉也好,充盈或匮乏也好,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冰冻生活。 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过年时储备了思念汤圆、各种猪牛羊肉,塞了满满一冰箱。 那是零下18摄氏度的炽热之爱。 设计/视觉 Elaine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