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做科研,3年后被斯坦福/MIT录取,这条普娃也适用的赛道如何规划?
标化变成可选项,AP等考试因疫情取消、课外活动同质化严重......
面对愈发激烈且充满不确定的申请大环境,你认为哪个赛道还能增加你的申请竞争力?
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科研竞赛,既能充分体现学术水平,又能帮助孩子找到学术兴趣,在一些顶尖项目拿奖后更别说了,藤校offer几乎唾手可得。
确实,在“爸爸真棒”最近收集到的家长问题中,科研竞赛被问及的频率极高:
全班几乎都在进行科研“军备竞赛”,我们有必要加入吗?但中学生水平到底能做什么科研?
哪些赛事适合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万一晚了怎么办?
高中时间本就紧张,如何平衡科研、竞赛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安排?
对于这些问题,在前不久的“真棒科创节”上,我们曾邀请过老朋友、在国际竞赛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有方教育合伙人Sabrina老师做过分享。
有方科研教育合伙人
乔治城大学公共关系整合传媒硕士;
8年国际教育从业经验,升学规划背景提升大咖;
2020-2022年学员在国际顶级科研赛事中斩获200+奖项;
培养20+学员晋级ISEF全球总决赛,收获全球奖项及小行星命名权奖;
2021年带出12+学生被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知名学府录取。
相信家长们对有方也并不陌生,几乎国内提到科研、竞赛,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想咨询他们,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斐然,近三年,他们已经连续培养了20余位晋级 “小诺贝尔奖”ISEF Finalist的学员,今年更是有两位学生拿到了小行星命名权(即使不知道这个比赛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个命名权听起来就知道很高级,有种《三体》既视感)
去年仅丘成桐奖项就有22人晋级全球半决赛,其中8位(包括获奖)进入了全球总决赛,在美高科研比赛的“金字塔”比赛STS项目上更是惊人,两年有近10名学员斩获全球TOP300的荣誉奖项。
整整一个小时的分享中,Sabrina老师更是做到了有信息、有方法、有案例、有心得,干货满满,相信对不了解科研竞赛、中学生科研标准、如何规划科研赛道、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等问题的家长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同时有方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惊喜福利
包含:一对一科研规划报告、ISEF大赛作品集等
感兴趣或者有问题咨询的家长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有方老师进行咨询👇
*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中学生做科研,要达到什么标准?
首先跟大家普及一个概念,什么是科研竞赛?
很多家长习惯把科研和竞赛分开理解,科研指的就是一个课题研究项目,用一个暑假或者一个学期的周末就可以完成,而竞赛就是AMC、物理碗等纯学科竞赛。
但事实上,还有一种比赛被称为科研竞赛,顾名思义,科研类的竞赛,其核心内容是科研,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科研项目,有自己的结论,有产出的论文,能去分析你的项目,而不是去限时答题。
只是最后大家会把成果拿到科研竞赛平台上去竞争奖项,从官方角度验证自己的水平,为自己进入顶尖名校做准备。
以知名的科研竞赛像中学生丘成桐、ISEF、STS为例,都是为高中生设置的比赛,有严格的考察要求和评判标准,想要拿奖并不容易,所以能在其中斩获奖项的学生,确实综合实力不俗,达到“一只脚迈入藤校”的水平。
但具体要达到什么标准呢?简单来说,分为三点:
👉具有学术价值——有一定的创新,科研价值或者社会价值
创新就是要有新东西,不要重复前人的研究,而是要做到:
① 你的话题具有创新,比如你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一个新问题;
② 你研究方法有创新,这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难度的,简单理解就是要在研究方法中进行优化改进,让这个项目的精准度更高,或者你完全创造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ISEF比赛中最强调的就是创新。
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你的项目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潜在的应用性在哪?
👉符合学术思维——具备合理性和严谨性
这点很好理解,科研不是过家家,中学生科研也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比如你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别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产出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假设、实验、论证等方式最后得出结论,这些都是有严格学术要求的。丘成桐比赛评奖中就非常重视学术性。
你不能随便递交一个随堂的学术文章,这不是paper(论文),而是essay(作文)。
△截图自:http://www.yau-awards.com/
👉达到学术标准——包括文献综述/方法/结论等要素,通过发表或参赛方式获得专业评价
而要证明自己达到学术标准,就是要在具备严谨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比赛或者论文发表来进行验证,要找到符合自己级别的发表,但是在一些比较水的杂志发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也提醒同学们,如果有人说可以给你保证发SCI,基本上就是骗子了,这都要基于你最终的项目内容来看,而且没人能保证。
#02
小白参加科研竞赛也能拿奖又冲藤,
但这些思维误区要先避免
“科研竞赛太难,适合那些从小一路拿奖的牛娃,其他人只能做炮灰”
“孩子兴趣一直在变,提早做了准备,未来申请方向变了,都白费”
“高中时间太短,要考试,还要做活动,费时的科研不做也罢”
在科研竞赛的赛道上,很多家庭咨询我们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事实上,这些基本都是误区,源自对系统规划的不了解。
在科研规划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只要成绩达标都可以参加,但要找准自己的规划思路,做到最大化利用项目成果。
首先成绩达标很好理解,就是GPA/标化等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已经符合名校入学要求,如果你还挣扎在稳定GPA和考托福的边缘,请先保住分数。
接下来我用几个案例来为大家详细解答规划思路这件事:
👉案例1:将一个项目做到极致,举一反三,最大化利用项目成果进入MIT
这是我们一个非顶尖美高的学生,SAT1550,托福110+,做的项目是生物学科相关,申请生物工程,最后被MIT录取。
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研究细胞类型特异性机制是如何导致帕金森综合症发病的,他的规划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用研究去参赛,所以在充分了解不同比赛的考察侧重点之后,他的研究也着重涵盖了两点:
新领域的研究,因为以前对帕金森综合症的研究基本都是通过分子途径的研究,而他做的是细胞类型特异性机制的研究;使用的是计算机和生物神经学结合的新方法去做研究,符合ISEF对创新的要求,也在总决赛拿到了不错的奖项。
他这项研究本身的文献综述到最后的论文都非常严谨,很符合丘奖对学术的重视,所以在ISEF之后,他又带着这个项目拿下了丘奖的全球铜奖。
因为他是美高学生,同时还用这个项目参加了美高学生才能参加的再生元STS比赛,进入了TOP300。
一个项目帮他手握三个大奖,不但不费时,还帮他在申请中斩获满意录取。
👉案例2:零基础做科研,将科技与社会责任感融合,最终录取MIT CS专业。
MIT有多难录就别说了,更别提还是热门的CS专业,想想都知道难度,可就是这样一个什么比赛都没参加过的学生,我们是如何规划的呢?
首先我们对他的学术兴趣非常确认,喜欢计算机;其次我们了解到他的性格是非常具有同理心的,二者结合,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用计算机手段来研究阿尔茨海默症。
具体怎么做的呢?
其实就是他做了一个深度学习来进行文本识别的模型,这个模型会给到一段话,用户可以朗读模型中给出的话,然后模型会通过这个人的语音语调以及断句等方式,判断这个用户是否有潜在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症状,并且会给用户打分,分数越高证明越有风险。
他的数据是基于以往一些科学模型做的优化和改进,但是精准度已经比以往的模型提高不少,而且比赛时候他还做了一个网站APP,将其展示到网站上,带着ipad去给评委直接试用,体验感很好。
而且在MIT的面试中,面试官表示自己的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症,所以对他的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还特地写了邮件想看看他的论文。
虽然刚找到我们的时候看起来是很普通的背景,完全谈不上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规划后的项目很好地将他的科技背景和社会责任感结合,不仅体现了创新能力,与他的整体规划也非常具有一致性,不是为了做活动而做,而是结合自身兴趣做的延伸,最终录取却比别人家的孩子都要好。
△截图自:https://www.mit.edu/👉案例3:体制内高中,申请前换专业兴趣,最后靠科研竞赛+社会活动早申录取斯坦福
第三位学生是体制内高中,SAT1500+托福110+,录取了斯坦福环境科学。
他找到我们的时候具备的都是数学方向的经历,而且也有AMC、丘成桐数学的成绩,但是在规划过程中他突然转变专业兴趣,不想学数学,想学化学。
因为这时候已经11年级,时间很紧张,我们就赶快跟父母和孩子都约聊了一下,发现他初中参加过一个小型的环保水污染项目,所以我们就据此产生推动,建议他做一个与环境科学相关的数据分析项目,然后将此延伸到参加YOC全球青年观察力竞赛,做一个心理学分析,比如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他非常配合地去做了,最终的录取结果也非常喜人,所以这也证明,孩子改变赛道并不可怕,因为多数学生其实不会完全脱离原来的文科或者理科大方向,而在同一个大方向内,原来学过的东西都可以互相利用,并不会浪费。
就像这个学生一样,从数学转到环境科学,但事实上做的项目中用了大量的数学手段,只是因为孩子和家长不了解申请,需要一个懂行的导师协助引导,并帮他把背景结合到一起,所以最后换专业方向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成为他申请竞争中非常突出的部分。
△截图自:https://www.youthobserver.org/#03
科研规划要趁早,把握时机很重要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不同赛事的规划时间安排,为什么说把握时机很重要,是因为我们每年都会接到申请当年找到我们规划的学生,对于科研竞赛来说,很多都是要提前规划的。
像ISEF,基本都是“国家队”参赛,在此之前你要先通过本地的预选赛,以中国上学的学生为例,有三种方式可以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和英才计划,而这些都需要提早准备,比如英才计划是针对9升10的学生,假如你现在9年级,马上暑假后开学10年级,就要注意学校的英才计划报名机会,否则错过就参与不了了。
而丘奖相对会好一些,去年5月份找到我们的两个申请当年的学生,一个来自香港高中,一个在美高,成绩都不错,也有一些活动或研究,但是缺乏硬核的学术背景,这时候决定打丘奖,时间很紧迫,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也是我们很擅长的部分,所以短期就帮他们确定了方向,并进行指导,最后两个学生都拿到丘奖,一个录取了斯坦福,一个录取了宾大(其中美高学生我们还建议他参加了只有美籍/美高学生才能参加的STS再生元天才奖)。
△STS与ISEF区别
这里也提醒一些马上11年级的学生,如果你的标化和GPA达到了入围名校的要求,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一个学术上的整体提升,其实把精力放到科研项目,在申请前拿到一个有含金量的奖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不同年级、不同地区高中、以及不同国籍可以参加的赛事都略有不同,包括除了以上提到的知名科研竞赛,还有哪些项目值得参加,我们都做了汇总表格👇:
同时有方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惊喜福利
包含:一对一科研规划报告、ISEF大赛作品集等
感兴趣或者有问题咨询的家长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有方老师进行咨询👇
另外6月9日(明天)晚上8点,我们同时邀请了翰林国际教育创始人、理科竞赛负责人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为大家分享国际竞赛那些事,👇扫码预约不错过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