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大泡沫到大衰退。。

​从大泡沫到大衰退。。

财经

这两天有人问了个问题很有意思,他说现在日本整个社会年轻人都无欲无求的。

大家不结婚、不谈恋爱也不生孩子,以前日本在经济泡沫时代,年轻人也是这样么?

当然不是了,泡沫时代的日本年轻人可是无比浮躁的,到处都是纸醉金迷的气息。

当时的日本年轻人不光工作和奋斗的动力十足,而且追女孩子热情也很高。

不然你以为昭和男儿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平成废宅这几个字又是怎么来的。

二者的分界点,就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降速之后,也就是我们之前在《从上流社会到下流社会》里面讲到的。


01

因为日本在二战期间发动侵略战争,导致男性去前线作战大量出现了大量死亡。

所以到了战后重建阶段,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一种鼓励生男孩的声音。

原因也很简单,1940年那个时候搞生产很多都是重体力活,女性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劣势。

政策的鼓励加上媒体宣传,导致日本男性出生比例持续升高,在1966年达到了最高峰的107:100。

这个人口比例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我们国家很多男多女少的省份,差不多也在这个比例。

等到日本这些1960到1966年婴儿潮出生的男女在20岁左右成人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整个日本社会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男多女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这个情况是不是和现在国内男性总数比女性多出3000万的情况很像,很多人之前也动不动拿这个事情说事儿。

因为男女比例失衡,1960-1966年出生的男性在成年以后,面临了很大雄竞压力。

不过给他们带来更大压力的,其实是这个阶段日本的经济无比繁荣。

因为1960-1966年出生的男性,在20岁的时候是1980-1986年,这恰好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候。

在泡沫时代的日本女性,就业是非常容易的。刚入职的女性一个月拿个百八十万日元,一点都不稀奇。

换算成人民币的话,相当于你在1980年代,就能每年赚到几十万的样子。

要知道那个年代我们父母一代,很多人的月收入甚至都超不过100块人民币。

女性自身收入高了,经济也能够独立了,对男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不过这个倒也不意外,因为从人的天性来说就是慕强的。这点不管男女,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是一样的。

只不过从女性的角度讲,这点可能会更加重要。

因为在原始人时代,找到一个更强的男性意味着,后代能够有更多机会活下去。

到了现代的话,和能力更强的男性在一起,可能意味着更好的谈吐和教养,以及更舒适的生活和环境。


02

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日本大学生怎么会在1980年代,毕业就能赚到几十万的收入,毕竟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达不到。

那是因为很多人想象不到,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就业状况有多好,各行各业有多繁荣。

现在的日本,因为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带来的需求下滑,导致整个社会白领工作的供应是不足的。

所以很多日本大学生毕业以后,可能要平均给三十多家企业投简历,还不一定能被录取。

在泡沫经济时代,情况基本是反过来的。

只要你大学毕业,手里人均都有5~10份offer,自己还要挑挑拣拣想去哪家。

所以大嘴巴的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为此还有句抱怨。他说如今这时代,男人可不仅只对女人脚踏两只船喔。

从这个话里面,你也可以看出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就业市场有多景气。

和我们90年代时候一样,泡沫时代的日本大学生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一个个都是天之骄子。

只要你去面试,报销车马费那是必须的。不报销车马费的公司,根本就没人面试。

基本上只要你去面试,马上就能拿到5000到10000日元的车马费,离开的时候公司还会送点小礼物。

甚至有人面试迟到一小时,前一天喝的烂醉面试都能通过。

其实这还是因为当时到处都缺人,放在现在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情况。

如果你能通过第一轮,到了第二轮面试的规格就更高了,基本都是午餐晚餐高档餐厅好吃好喝供着。

要是能通过最后一轮面试,那么选择权就开始逆转了,因为基本每个不错的毕业生都有几个公司可以选择。

所以为了争取心仪的候选人,这时候公司就要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了。

基本对多数公司来说,十万日元的现金,四十万日元的购物券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03

要是这个候选人比较出色,出类拔萃到那种类似“本社不可或缺的人才”,那么礼物的规格就会更高。

阿玛尼,劳力士,300万日元以上进口车,父母家人海外旅行,甚至免费高档公寓都不是不可能。

对优秀的候选人来说,即使签了类似我们的三方合同的就职誓约书,也不一定意味着你必定会选择这个企业。

因为这时候距离毕业还有大半年,你可能还会看到更好的机会,或者被其他公司挖墙脚、

录用你的公司为了防止你变卦,到了假期就会以研修学习的名义邀请你去旅行,为的就是避免给其他企业可乘之机。

邀请候选人去旅行的电话里甚至还会特地嘱咐,“请大家尽管放心,研修的事我们会安排的,千万不要带钱喔!”

在那个经济繁荣的泡沫年代,日本甚至还会有这样的奇葩新闻,

东京某企业人事从财务拿了5万日元的招待费跑去请客学生,回来向部长邀功,说我今天只花了4万日元便搞定这些学生了。

部长听完不是大赞而是勃然大怒,“你个蠢货,工作不行也就算了,连经费都不知道怎么花嘛?”

然后亲自一一拨打联络学生,说招待不周,夜里去六本木高级寿司店再紧急礼赔一顿。

不过在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叠加整个老龄化加速和生育率下滑之后,接下来很快好景不再。

在后面十多年时间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按年计算平均增长仅为1.2%。

因为需求不足带来的就业岗位缩减,日本的失业率也在大幅上升,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1年的5.7%。

日本有一个指标叫做求人倍率,也就是企业招聘人数和应聘人数的比值,是用来判断经济景气程度如何的。

从统计数据上看,通常求人倍率高于2,则视为经济景气。低于2的时候,则视为经济走下坡。

日本招聘界巨头Recruit 对1991~2017年日本大学毕业生企业求人倍率做过一个统计。

这个数值在1991年最高,是2.86倍。到了2000年的时候到达最低,仅0.99倍。

2000年以后,因为就业和经济不景气带来的犯罪率上升和应届毕业生自杀潮都在直线上升。

很多人都是因为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求职处处碰壁心灰意冷,才抑郁自杀的。

你说这批大学生就比之前的那批差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只是因为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没那么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供给他们了。

虽然这些新生代大学生和前辈比并不逊色,但是高速增长时代过去之后,没机会就是没机会了。


04

不过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导致增长不再,其实是1991年之后的事情了。

再此之前的1980年代,也就是那个经济火热的泡沫年代,整个日本空气里都流淌着钱的味道。

这个阶段因为自身收入也比较高,所以日本女性的择偶要求,也基本都是向三高看齐的。

三高可不是现在说的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关于三高,百度词条是这么解释的。

三高(さんこう)是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全盛时期日本的一项流行语,说的是当时日本女性对择偶的主要条件。

这三高顾名思义,就是里面包含了三项条件。“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长 (身高要高)”。

高学历和高身长就不说了,高收入的起步要求就是年薪1000万日元,换算人民币大概是60多万。

到了泡沫经济后期,除了三高作为基本条件,日本女性还要求男性不是长子。

因为在那个的日本社会,通常长子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和双亲同住,寻求独立的女性并不喜欢和公婆同住的状态。

三高要求的出现,叠加日本男女比例失衡,导致从明治时代以后,日本第一次出现男性难以找到结婚对象的情况。

毕竟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就在不停的打仗。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罪恶的侵华战争,大量的日本男性走上了战场。

战争带来的损耗,客观上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在很长时间里,都处在相对男少女多的状态。

也就是在二战以后的和平年代。因为日本国内鼓励多生男孩,所以才在战后几十年变成了男多女少的情况。

万事万物的供求关系问题,都离不开供需两个字,当时日本的婚恋市场也不例外。

在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年轻女性,被年轻的日本男性视为女王。

这个年代很出名的“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有句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泡沫经济带来的繁荣,叠加男女比例失衡导致的竞争,使得这个年代的日本男性择偶压力非常大。

当时的日本女性把男性分成了四种,多数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女性身边,都有形形色色的这四种男性。

第一种叫做跑腿男,就是需要跑腿时候的车夫。那时候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公交地铁的。

因为大家都有车夫接送嘛,所以也根本没必要去坐公交地铁。

按照1990年《周刊宝石》的报道,日本女大学生每30人中有车夫的就有28个。

第二种叫做付账男,这种男生虽然平时不怎么受待见,但是女生出门吃饭买东西啥的,是一定会想到你的。

第三种叫做上贡男,这种男性需要经常送礼物给女生,当然女生也会给他点甜头,但不要做什么过多的期望。

最后一种当然就是本命男了,本命男通常是里面条件最好的那个,看名字也不用解释了。

用现在流行的词说,现在谁身边还没有个舔狗或者备胎呢?当时日本的情况也是这样。


05

这个时期日本男生,日子还是相对艰难的。想追女孩子很不容易,除了帅就是钱。

整个社会大环境是这样,再加上日本泡沫经济带来的繁荣,导致日本男生追女生需要花大把的钱送礼物。

商家们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赚钱的大好时期,但凡逢年过节就会搞各种促销和噱头,什么情人节女神节不断。

因为有了噱头的话,每到这些节日男生就会以各种名义,给自己心仪的女生送礼物。

这使得日本成为当时全球消费能力最强,尤其是奢侈品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拿圣诞节来说,1987年日本女性周刊登过最期待的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里面,蒂芙尼的心形钻坠排第一。

这玩意贵一点的要十几万日元,差不多1万块左右人民币。便宜点的也要两万日元,差不多两千块钱吧。

最受欢迎的礼物里面排第二的,是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这东西就是现在看依然挺潮的。

最受欢迎的烛光晚餐地点,是东京赤坂王子酒店的法国料理,这地方一到这类节日就人满为患,根本定不到位置。

在泡沫经济时期,这三样东西基本是日本男生恋爱期间,圣诞节时候的标配。、

基本上一个圣诞节平安夜下来,差不多四十万日元,也就是两三万人民币就没了。

下图是当时日本杂志的平安夜礼物指南,可以看出LV爱马仕应有尽有,一点不比现在逊色。

日本社会在那个时候还有个流行词,叫做“泡妞五神器”,很多人一定不知道。

所谓的五神器,说的是名车,鲜花,贵金属,高档餐馆,高级酒店。

出去吃一顿正餐不少于5万日元,20万也算正常消费。小礼物不能低于一万日元,最好是2-4万。

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场电影最好。年轻人的口头禅则是,身怀五器,百战不败。

泡沫经济时代,各种媒体也在不断推波助澜,告诉你要买买买才是王道。

各色杂志最热的版面,基本就是教你如何靠买买买,来获得女性的欢心。

所以这个时代不管大小任何节日,基本都变成了商家搞出的狂欢购物节。

这和前两年我们的社交媒体不断宣传消费主义,从某种程度有点类似呢。

而且这只是谈恋爱阶段,如果上升到结婚的话,那么整体消费会更加惊人。

婚礼要在超一流酒店举行,蜜月必须去欧美。先不说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贵价房子,单单婚礼下来上千万日元就是再寻常不过。


06

有意思的是,泡沫经济时代虽然说日本男女相处到结婚成本更高了,但婚姻本身却没有变得更稳定。

原因在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我们看到日本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

甚至不少人蜜月刚刚回来,就因为旅途中的各种矛盾吵得不可开交,下飞机就直接去离婚。

当时还有个流行词叫成田离婚,意思就是飞机在成田机场落地,立马就回去办离婚。

因为泡沫经济时代经济繁荣,年轻男女赚到钱以后,更倾向于拿着钱独身享乐。

大家都觉得养孩子这个事情太过麻烦,所以丁克在那个年代,曾经一度在日本非常流行。

后面泡沫经济破了以后,不少人倒是想生孩子了,但是又因为手里没钱觉得养不起。

等于是前面有钱不想生,后面没钱不敢生。这个心态变化,可以说也是非常好笑了。

我们知道整个社会经济增速的带来的收入变化,会带来整个社会思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这点在日本也不例外。

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大家的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和实际,更愿意购买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在《从上流社会到下流社会》里面聊过的一样。

由于赚钱变得越来越难,所以越来越少的人会像泡沫经济时代一样,花掉大把的钱去买奢侈品。

甚至有不少人因为经济状况不佳,还会卖出之前自己泡沫经济时代买进的奢侈品。

我们看到日本不少奢侈品中古店,在出售成色不错的二手奢侈品,其实这些东西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的经济换挡调速,增速变得越来越低迷,之前的三高也就成为了过去。

不过很多普通日本男性择偶困难这点,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依然没啥明显的改变。

原因在于虽然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比之前有所转变和降低。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日本男性来说,在经济下行期生活和就业只会日渐艰难。

很多普通男性想要找份工作把自己日子过好都很难,更别说能匹配女性的那些要求了。

既然大家彼此无法匹配,奋斗和努力又看不到结果,所以最后很多人选择了躺平变成平成废宅。

这个阶段的日本男生,别说像泡沫经济时代一样给女孩子花钱,不少人甚至连追女孩子的兴趣都没有了。


07

为啥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昭和男儿,和在经济低迷时代成长起来的平成废宅差异会这么大呢?都是成长环境使然。

说起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代人,都会被自己所处的时代洪流打上思想钢印。

因为人是被环境塑造的,人的社会认知基本形成于青年时期,因为这个阶段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最强。

当一个人行为模式在青年时期塑造完成,之后的人生只是这种行为模式的延续而已。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青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日本这个地方自然也不例外

日本经济在二战时期因为发动对外侵略,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之后,很快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

能这么快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日本运气不错。在战后重建中,遇到了朝鲜战争带来的天量需求。

美国人为了在东亚地区获得更便捷的补给,给日本下了天量的订单,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复苏。

这个阶段的日本青年,普遍出生于1930年到1950年,他们的人生大部分处在昭和年代。

昭和一代步入社会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在1950年到1970年,这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

在美国人通过朝鲜战争向日本注入天量需求之后,1953年日本启动了财政投融资计划

后面又在1956年启动了东海道线增强,也就是后面的新干线高速铁路计划。

再之后的1960年,又通过了《国民所得倍增计划》,这里面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计划的核心。

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伴随着出口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日本经济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1964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以及同年日本高铁新干线的通车,都让日本民众自信心高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内容包括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和新干线这类高速铁路。

通过高速铁路网的铺设,实现日本列岛内通过新干线,可以实现一天往返。

计划还提出了旧城的更新改造,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东西是不是看着都很眼熟,这些石头在我们摸之前,其实日本人早就摸过了。

快速的城市化和天量的基建投资必然要大兴土木,这期间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产能也在快速扩张。

可以看出在二战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日本整个社会快速完成了原始积累。

在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腾飞的同时,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不动产财富在就此形成。

不过这些生产资料和不动产财富,主要掌握在经历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昭和一代手里。

这代人成为最充分享受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代人,这和我们国家的60/70一代差不多。

这代人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之后加入世贸组织和城镇化的红利,成为享受发展红利最多的一代。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目睹了日本经济奇迹诞生的昭和一代,从青年时代就被塑造成了乐观积极,敢打敢拼的一代人。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整个社会对昭和一代评价很高,一说就是拿昭和男儿和平成废宅做对比。

有这样的行为模式是因为,在他们青年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目睹了日本从战后的一片废墟变成了一个发达国家。

这道理有点像王首富曾经说过那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背后其实都是青年时候打上的时代烙印。

我们之前在《为啥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里面,也曾经聊到过这个话题。


08

昭和男儿之后的一代人,出生在1950-1970年。等这代人长到20岁成年,就是1970到1990年左右。

他们经历的是日本的泡沫年代,对应我们国家的话,有点像90年左右出生的这代人

这代人面对的是日本工业化走到末期,制造业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强国。

国家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感受到物质极大丰富,但是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机会也开始肉眼可见的变少。

对于泡沫一代日本人,可能比较幸运的是他们抓住了高速增长时代的尾声。

虽然生产资料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但是社会上还有零星的机会不断出现。

再加上当时的日本经济处在巅峰期,所以这批人只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肯出卖劳动力,日子还是可以过得不错的。

所以如果回头看的话,日本1950-1970年代出生的人,其实依然还是保持了奋斗精神的。

于是我们才看到,这个阶段日本加班文化盛行,职场上涌现出不少半泽直树类型的人物。

大家拼命工作,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职场上赚取高薪。这个情况在我们这边,前两年被叫做996。

出生在1970年之后的日本人,在他们二十岁成年之后,遇到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

在1990年之后,他们首先看到资产价格破灭带来的衰退。紧接着就是整个日本社会加速步入老龄化,带来的内部需求收缩。

即使是当时日本最有优势的制造业,那个年代的日本年轻人也遭遇到了在美国主导的背景下,订单开始往成本更低的中国转移。

订单转移带来的外需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内需收缩,引发的是整个社会就业和晋升机会的减少。

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给这代日本青年人打上了深刻的思想钢印。

这代日本年轻人不相信勤劳可以致富,也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为在他们的人生里面遇到的确实是这样。

同样的,在经历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这代日本人不喜欢投资资本市场,也不喜欢买房。

因为日经指数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涨回1989年的高点。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的影响,日本多数地区的房产至今还在阴跌。

想要像自己的前一代人高价出卖劳动力,其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为很多产业在大规模往成本更低的中国转移,国内不少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收缩的。

年轻人在自己的时代找不到机会,所以整个社会开始步入低欲望时代,成为我们说的平成废宅。


尾声:

可以看出整个日本社会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发生在1990年代,我们在《从上流社会到下流社会》里面聊过这个事情。

1990年之后的日本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自己引以为傲的制造业订单往中国转移的时代。

单单这两个因素带来的变化,其实对整个日本经济的影响就已经很大了。

因为前者代表着居民和企业部门信用扩张的信心,后者代表着外部的订单和需求。

不过这个阶段更致命的影响其实来自内部,整个日本社会在1990年之后,出现生育率下滑的同时,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

新生人口负增长叠加跑步进入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是对整体内需的冲击。

而且这个冲击伴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是处在一个不可逆的状态。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每次遇到经济衰退的时候,主要表现就是需求不足。

但是在社会人口结构整体相对年轻的时候,这只是经济波动带来的周期性现象而已。

等新生人口下滑叠加加速深度老龄化的时候,那就不是周期性现象了,而是常态化现象。

国际上把这种情况叫做长期停滞,标志性的表现就是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负债率。

通常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最好的发展时期是整个社会人口结构年轻,内外部消费需求旺盛的时候。

因为当整个社会开始步入老龄化,如果再叠加外部订单转移进入到内外需同步下滑的阶段,想要维持增长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这时候我们会看到需求端,特别是社会整体消费需求,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化制约,而不是过去的周期现象。

虽然增长和通胀,可以通过短期的货币宽松刺激起来。但拉长时间看,因为需求的长期因素要看人口。

最终短期刺激过后,还是会回到原有的轨迹,根本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缩减。

说起来日本经济之所以走到今天,日本的财政部还有央行,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因为当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苗头出现之后,二者相互甩锅都怕承担责任,是导致现在局面的重要原因。

一个不愿意发债应急,坚持这代人的事情这代解决,另一个要维护日元信誉,不拿央行资产负债表兜底。

之后日本经济就像心脏病人没及时抢救一样,等拖到最后不行了才开始插管。

最终的结果就是居民和企业部门,以及整个市场的信心不可逆的彻底被打垮了。

以前我们总听一句话叫信心比黄金珍贵,说的就是危机时刻恢复信心才是第一要务。

而且危机阶段也只有政府扩表举债稳住需求,才能逐步恢复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心。

这个阶段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最终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也就是该放水的时候,必须要坚决放水,来帮助信心的恢复和稳定增长预期。

因为如果错过恢复信心的节点,可能就算你放更大的水刺激,效果也会变得波澜不惊。

这也是为啥经济学家辜朝明在一次对话中曾经说到:最好的结果,是增长还能维持的时候,政策全力支持经济发展。

当不可避免的衰退到来的时候,至少国民还能有一个不错的生活和经济基础。

如果错过这样的机会和时间节点,那基本就没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了。

等到衰退到来,年轻人丧失大志的时候,指望他们恢复信心已经不太可能,只能再过一代人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好消息和坏消息。。

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

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新年第一个礼拜面试到一个人才,我问怎么Java调优,他说有手就行。。我。。。​从逆风飞扬到“攻守”平衡,Aruba谋定2023假如从大一重来一遍,我要做什么?赞!这群孩子的歌声从大山飞向世界......听,教育早新闻来啦!领养老金要缴满43年的法国还要延迟退休,然后。。。。英国灵媒预言2023年N大灾!大衰退数年!新病爆发!大规模天灾!更恐怖的是…!今年罕见大泡沫!即将哀鸿遍野我会让毛豆远离这样一种孩子,他们从大脑结构上就是危险的史上最长的地震,震了32年。。。。元宇宙这个大泡沫,总算破裂了美国硅谷银行宣布破产,一周之内第二个暴雷,三大泡沫是否就此破裂?“我,农村女孩,从大专读到哈佛,不放弃的人生总会等到天亮”解封前,我带着一本书从大理逃到成都在Avignon过新年2023新年第一跑从大学辍学到“移动电竞之父”,他创造了电竞行业的融资纪录法拉盛昨天爆火灾!交通大乱!出动106名消防员!滚滚黑烟从大楼高层冒出!“背篓少年”:从大山里的孩子到网球明星Redmi Note 12 Turbo 首发:1999 起!从大屏到大屏旗舰林青霞:从大明星到作家,“有志者事竟成”公司从大厂挖了一个资深工程师,他写的Controller代码同事都说漂亮!互联网泡沫以来首见!全球科技公司10万大裁员;德国软件巨擎加入;经济陷衰退边缘星球大战:加拿大合伙人一拍两散!【星岛日报】有了TA的新主人。。。。北京最传奇的公交线——神奇13路,半部京城史!2022,又一批AI大牛从大厂出走了北美眼看经济衰退,这10份工作或成为经济衰退中的“铁饭碗”从大前端“穿越”到终端,开发者应该必备什么技能? | 解读终端的 2022美传奇“泡沫预言家”:美国经济泡沫不会啵的一声,而是爆炸!中国皇帝在突然开放中的赌徒性格《大衰退》读书笔记从大厂逃去外企,不内卷,找到松弛感大衰退后首次! 半数美国人称钱包比去年更瘪年味儿变淡,是从大人变得随便开始的大衰退以来首次,半数美国人称钱包比去年更瘪…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