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守正创新 打造国际一流文化平台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首演(2022年9月30日摄) 牛小北摄
◆ 办剧院是一项长期工程,剧院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不能简单地“迎合迁就”,而要引领、带动,使剧院成为城市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涵养社会文化生态
◆ 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将投入运营,国家大剧院将形成“一院三址”的运营新格局,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剧院群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卫东 袁元 唐敏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国家大剧院如同一颗“浮”于湖中的明珠,熠熠生辉。
但它又如此贴近观众,“国家大剧院建院12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当天,曾有两位八旬老人握住我的手说,感谢大剧院为老百姓提供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演出和活动。观众对文化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渴望,让我印象深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说。
商业演出,让古典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各类艺术普及活动,让艺术浸润心田;搭建平台,让全球的艺术院团、艺术家们交流互鉴,让中国艺术经典唱响世界;线下线上融合的双演模式让高雅艺术演出变得“可获得”“易获得”……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既是城市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更是我国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围绕如何守正创新将国家大剧院打造为国际一流文化平台,《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王宁。
【六大平台撑起文化创新高地】
《瞭望》:在观众群体需求变化、技术革新加快的背景下,国家大剧院如何吸引观众?
王宁:国家大剧院的办院宗旨首先就是“人民性”。大剧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为人民创作精品,积累了上百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质剧目。比如,融入方言的歌剧《山海情》,收获了观众“精彩、动情、震撼”的评价;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用舞蹈语言谱写了“文艺为人民”的新篇章;《党的女儿》《长征》《冼星海》《夏日彩虹》《冬日1948》等一系列弘扬主旋律、赓续红色血脉的精品剧目,展现的是国家大剧院扎根生活、植根人民的创作实践。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将威尔第、普契尼、莎士比亚等诸多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打上“中国制作”的烙印,赋予经典艺术新的生机活力。国家大剧院要不断储存经典,精益求精锤炼院藏剧目,既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
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演出和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特殊时期,国家大剧院打造了11部抗疫文艺作品、开启了线上系列演出,在危机中育新机。
如今,每周六晚准时播放的线上演出已与观众相伴三年,成为广大观众每周期待的固定演出,总点击量超过了45亿次。线上演出的开创,是大剧院的探索创新,也成为大剧院的新名片,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双演模式奠定基础。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也成为一个广受好评的文化事件。
《瞭望》:作为国家文化平台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剧院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宁:国家大剧院提出“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理念。引领,就是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主动担当,在构筑文化之都中积极作为,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形象,在文化惠民服务中精益求精,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就是立足高品位、高水准的艺术定位,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创新,就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在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推动运营模式、艺术生产、传播推广、管理服务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开放,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好剧院的平台优势、集成优势,充分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现代剧院。包容,就是学习借鉴当代剧院运营和艺术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使剧院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引领社会风尚,为世界文明贡献华彩乐章。
【让剧院成为涵养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
《瞭望》:国家大剧院如何既保持艺术引领,又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王宁:办剧院是长期工程,剧院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不能简单地“迎合迁就”,而要引领、带动,使剧院成为城市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涵养社会文化生态。
无论艺术生产创作,还是剧院运营管理,创新始终是剧院高效发展的基因密码,让大剧院的文化产品始终保持引领,大剧院的经营实践始终充满活力。
我们常说大剧院要“高高在上”,这不是个“贬义词”,而是意味着要时刻做到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这既是经营理念,也是为民服务的情怀。国家大剧院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寻求高雅艺术与大众喜好的共通点,在巩固提升剧院五大经典艺术门类的基础上,挖掘更多观众喜爱、市场欢迎的艺术形式,推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交汇,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
《瞭望》:随着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一院三址”逐步建成,未来国家大剧院将怎样布局?
王宁: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将投入运营,国家大剧院将形成“一院三址”的运营新格局,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剧院群。
三大建筑既风格鲜明、各有特点,又同源共流、相辅相成。国家大剧院的特点是“综合性”,涵盖“歌乐舞剧戏”多种艺术门类,肩负国家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责任。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特点是“专业性”,围绕“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规划理念,既要成为经典艺术作品技术制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又要努力成为百姓喜爱的文化休闲打卡地。这里正筹备成立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观众可以在舞美工坊看到舞台、服装、道具的制作过程;在大师工作室里看到郎朗等艺术家的成长轨迹;还能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在美轮美奂的舞美布景中沉浸式欣赏大剧院经典剧目。去年,2022台湖爵士音乐节5天时间有近百位爵士音乐家轮番登台,为3000多名现场观众带来了多场既有中国风又有国际范的爵士音乐会。
【让中国艺术经典唱响世界】
《瞭望》:国家大剧院坚持走国际路线,近年来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国际一流文化平台方面,有哪些创新性举措?
王宁:国家大剧院承载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使命,肩负着与国际艺术机构互融互通、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任。
2020年9月,我们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搭建规范性、深层次、常态化的多边交流平台,目前已有18个国家27家机构成为联盟成员。在世界剧院联盟框架下,持续举办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台湖舞美国际论坛,为中外表演艺术机构的交流互鉴搭建重要平台;借助科技赋能,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琉森音乐节等联盟成员携手,策划推出“四海之声”系列线上音乐会;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歌剧电影展,吸引了20家世界著名艺术机构、合作方的70部影片参展,将不同表演艺术机构的魅力和风采展现给世界各地观众。
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接待了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访团组;承办中外建交纪念年、外国驻华使节招待会等大型外事活动,打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国家大剧院样板”。
《瞭望》:大剧院如何打造“中国的文化名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宁:国家大剧院以“国之大者”的理念,汲取中华文化养分,打造了一大批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叫好又叫座。我们积极推动这些优秀作品“扬帆出海”,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通过“走出去”,让中国优秀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国家大剧院是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今,国家大剧院海外传播矩阵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万海外受众,大剧院官方账号联合多家国内主流媒体,面向海外同步播出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并推出中英双语导赏,为海外观众深入解读中华文化。
一位厄瓜多尔的网友给我们留言:“清晨7:30美妙的直播音乐唤我起床。此刻我戴着耳机坐在沙发上,仿佛漫步在山间,感受到微风拂面,听到鸟儿鸣啼,闻到芬芳花香。”打造“中国的文化名片”,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的艺术经典唱响世界。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