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国家政策,把握经济形势。代表委员建议,推进制订民营企业法,充分运用司法手段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政府机构不对微观经济活动过度干预
“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成为热议焦点。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据新华社报道,在会上习近平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用“亲”“清”二字定位新型政商关系。实际上,2022年,《财经》记者调研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数十家企业发现,新冠疫情冲击之下,不少民企预期转弱、信心不足、利润下滑,“活下来”尤为艰难。万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集聚平台运营商,该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核心城市布局有多个园区,对接着1.7万多家中小制造企业。副总裁杨凡告诉《财经》记者,确实企业普遍预期转弱,很多制造企业经营困难,没有资金扩大再投资,甚至会缩减投资。实际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8日报道,在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曾表示:“民营企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党的政策和自身努力发展起来的。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也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干过来的。”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理事长高连奎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一直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此前出台的一些监管政策,由于业界一些错误的解读,可能让民营企业有所误解。一些合理的市场规制不是要针对民营企业,而是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不会变的。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定支持民企发展壮大,不理解为什么总有人在不同场合发表言论,误读、曲解中央政策意图,造成舆论混乱,扰乱社会预期。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也表示,近年来,一些与中央大政方针不相符的言论不时出现。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央精神的不正确言论,有关部门一经发现,要及时予以批驳和澄清,决不能听之任之,默许纵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重要政策的出台不仅需要充分酝酿,权衡利弊,而且一旦出台,就需要尽快公布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充分解读,以避免被误读误解,形成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营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相关建议。
“作为川商总会会长,我们过去一年进行了很多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确实下降了。”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两会媒体沟通会上介绍,经过统计,川商返乡投资力度在2022年出现下降,以往川商返乡投资金额每年达一千多亿元,而去年只有五六百亿元,下降了将近一半。刘永好分析,三年疫情影响叠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企业自然会受到影响。当前企业普遍处于发展低谷,虽然旅游、消费等行业率先出现强烈复苏信号,但全行业恢复仍需要过程。另一面,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够明确,看不清方向,多持观望态度,选择“躺平”不投资或少投资,过去几年的民间投资下滑明显。一些人士发表“民营经济发展阶段过时了”的论调,确实对部分民营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还是比较紧迫的。大家说利润和刀片一样薄,那是真的。”卡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天津,主要从事结构加固、路桥养护、建筑等领域的新型材料产品研产销及配套技术服务。董事长丁忠文曾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2019年该公司的利润非常好,2020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2021年则下降了至少50%以上。这其中也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实际上,新冠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对一些企业的冲击是长期的。上海兰庆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文跃告诉《财经》记者,很多客户永久性流失。现在是内卷的市场,公司停产后,订单很快就被别的厂家抢走,即使后期恢复了生产,客户也很难恢复。2022年,《财经》记者调研发现,不同行业,民企信心也有所不同。教培、游戏、文娱、互联网等行业,从业者的预期相对较低。彼凡英语专做少儿英语培训,陈汉此前是区域营销总监。他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两家校区原本打算提升硬件设备,刚完成装修后“双减”政策出台,220万元的成本全部打了水漂。今后不想再从事教育行业。彼时,文娱行业也处在寒冬。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编剧告诉《财经》记者,疫情之下,拍摄也受到影响。前几年,横店、象山影视城火爆的时候可能有几百个摄制组同时开工,此后剩下不到百个。在他周围,很多影视公司倒闭,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刘永好介绍,相比于国企央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也相对困难。过去一年,民企发债数量比前几年大大减少。即使可以发债,利率也比同规模的央企国企要高出一至两个百分点。此外,在一些项目审批中,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在采购、项目安排中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民企。这些情况都使民企感到压力,对投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看来,部分行业准入存在不平等歧视,民间投资仍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无形障碍。皮剑龙表示,现在缺乏完善统一的民营经济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大部分规定仍停留在政策层面,导致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刚性不强、权威性不够。中国近些年来出台了不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往往配套细则缺乏、执行措施弹性大、督查落实无力度等等,导致政策难以落地。好在,今年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民企的信心已经在逐步复苏。2月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显示,84%的小微经营者表示对今年生意有信心;78.5%认为全年客流量会增加,其中近半数预计同比增幅超50%;大部分小微经营者开始积极布局,四成准备囤货,三成计划招人,迎接即将到来的增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永好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提案》。他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预期;二是完善民营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增信心、抓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带来《关于对企业“合规不起诉”进行立法的提案》。谢文敏委员告诉《财经》记者,现阶段,中国企业合规意识较为匮乏。但企业不合规、对其进行刑事处罚,或导致员工和上下游的商业合作伙伴等无辜第三人受到牵连,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及贸易环境的恶化,一些跨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合规压力更大,中国需要顺应国际潮流,加快建立健全合规制度。为此,谢文敏委员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将对企业合规不起诉的试点探索升华为立法。第二,立法完善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合规考察、决策程序等具体条款。第三,“合规不起诉”不能成为涉罪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要严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防止和纠正利用刑事手段非法干预经济纠纷的情况。”皮剑龙建议,要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保护法,凸显国家对民营经济保护的制度安排和法治保障,这能极大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给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上“定心丸”。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也建议,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如何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议推进制订民营企业法。二是充分运用司法手段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三是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政府机构不对微观经济活动过度干预。四是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带来《关于切实推进“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的提案》。他建议,一是把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权益落在实处;二是把责任追究机制落在实处;三是,把推进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落在实处。
近日,全国工商联知名企业委员会秘书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公开发言中表示:“《狂飙》这部片子我不太喜欢,因为里面的民营企业家没一个好人。我希望以后如果再拍有关民营企业家的片子,至少有一大半的民营企业家是好人。”
虽然这只是个人喜好,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营企业家对友善舆论环境的渴望。在媒体沟通会上,刘永好也表示,外界的舆论环境确实也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了一定打击。“只有让全体大众接受民营企业是重要的,他们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才能让民营企业放心。”在《财经》杂志近日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要让民营企业家放心,要让全体人民放心,要让全世界的人民对中国放心,必须要改善全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做科学的决策,形成一个容纳有逻辑、有事实支撑的言论环境。白重恩还表示,管理民营企业没有对应的决策机构,工商联仅是服务机构,不参加决策。如果没有这样的机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谁来替民营经济中的问题发声。第二,各个部门都制定政策如何进行协调,避免同频共振,这也是一个问题。实际上,近年来,多位知名学者对激活企业家精神的呼吁不断。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可以由企业家精神来解释。就中国而言,企业家精神每提高1%,将使经济增长率提高3%。此外,世界银行对8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仅仅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就可以使企业增加新投资的可能性提高30%。
据了解,一直以来,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链韧性、乡村振兴等等,都离不开民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汉为化名。)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