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海归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无锡市欧美同学会会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陈卫提交了5份建议。
目前我国慢性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长,特医食品的需求日益攀升,但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法规标准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制造技术及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陈卫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完善特医食品产业的法规标准建设,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深化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对特医食品实施科学的监管。建立健全从原料、生产、产品到检验各个环节的法规、规范、标准和要求,规范产品上市,强调申请人承担产品注册的主体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优势,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融合,提升特医食品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夯实特医食品的行业基础。
作为一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管理者,陈卫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双一流”大学优势,加强医工交叉,加快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他建议鼓励具有紧缺型医工交叉等方向的“双一流”大学优先开展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以具有医工交叉等优势的“双一流”大学为主体,扩大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范围,或鼓励医学博士授权点的申报,加强高校“新医科”建设力度;鼓励“双一流”大学发挥综合型大学优势,完善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两者各具强项、互补性强,两大区域协同发展,对携手提升产业科技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国内大市场规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陈卫认为无锡有条件有能力当好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同时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的优势和特长,陈卫建议加强央地协同、部省联动,综合采取政策手段,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鼓励无锡探索总结示范区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完善示范区协同推进机制,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是鼓励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深度融合,鼓励龙头车企、城市运行服务商等充分运用数据,打造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再次是希望国家支持在无锡布局建设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解决传感器领域“卡脖子”问题。
益生菌行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从起步到成长再到蜕变,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陈卫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提出明确益生菌相关产品分类、建立益生菌国家标准、改进益生菌原料备案工作等三条具体建议,让更多具有健康作用的产品服务消费者,让我国益生菌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黑龙江省产学研促进会会长陈良勇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拉动作用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认识到解决产学研问题对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他建议,加快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坚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陈良勇说,近些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陈良勇认为,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看,民营企业依托市场和机制优势,对聚集科技创新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推动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很多基础条件良好、具备潜力的民营企业因受到产学研在体制机制、合作模式、人才供给等方面因素影响,无法深度参与国家或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从而失去了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
“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人才。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一批重点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一项研究数年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量产,才能真正发挥到最大作用。”陈良勇提出,要尽快改变这样一种不利的局面,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激励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陈良勇建议,发挥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部门牵头、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好民营企业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效对接科研成果;支持民营“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对企业发展“专精特新”能力的政策引导和帮扶力度,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住房安家、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采取鲜明的政策措施,让企业能够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金力说:“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原动力’‘元实力’。”他认为要把人才工作和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厚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沃土。
金力强调要坚持引育并重、养用结合,围绕顶尖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团队。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他建议深化全链协同,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打通人才旋转门、成立科创母基金,引导各类要素聚力高风险创新。建立上海AI for Science中心,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承担特色模型开发、平台服务驱动、产业孵化功能,增强全市乃至全国的原始创新竞争力和驱动力。
如何做好人才与教育工作,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真投入、长投入。
人才是最好的投资,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资源上真投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要在构建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涵盖职业发展、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交通住宿的宜居宜业环境。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把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主导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教育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基石,要在战略上、政策上、举措上长投入。青年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前投入,稳定投入,鼓励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体验与教育增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扎根中国、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人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