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妈妈「糊弄育儿」,有点母爱但不多
作者 | 辣炒猪排
众所周知,照顾婴幼儿是一个精细活。
尤其是饮食方面。
小孩子出生6个月后,单纯的母乳就已经无法满足幼儿成长所需的能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元素。
因此,从这时起,就需要给他们逐步添加其他辅食。
常见的幼儿辅食:可爱、精致、美味
在B站,就有不少妈妈通过制作视频,分享自己研发的幼儿辅食菜谱,和大家一起分享。
UP主 @一宝ebao 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她的孩子也到了添加辅食的年纪,一宝妈妈便开始变着花样给儿子研制新菜。
只不过,与大家想象中的精致小点心不同,她准备的食物,总有一种挑战育儿底线的美。
50万人在B站跟一宝妈妈学做黑暗料理
她制作的辅食,经常散发着诡异的气息。
比如这道“迷情土豆泥”,如果不是标题带了土豆两个字,谁能根据这张图片联想到土豆:
宝宝:不敢期待
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相当简单,有手就能还原上图的视觉效果。
首先,将土豆切块,和任意肉类蒸熟,保证碳水和蛋白质的摄入。
然后,把蒸熟的食材和土豆一起压成泥,无情混合。
而整道菜的秘诀,就是把紫甘蓝放在沸水中煮熟,提炼出一锅充满花青素的紫色原汤。
UP主原话:用紫甘蓝打造“迷情”的效果
接下来,只要把做好的土豆泥,一小段一小段的挤入“迷情汤”,就能轻松打造一宝妈妈同款氛围感了。
一宝:不敢期待
不难看出,一宝妈妈做饭的一大特点,就是迷惑性十足。
她经手的大部分菜肴,都很难从成品的外观上看出用了哪些原料。
某种程度上来说,菜谱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
拿这道“母爱大鱼糕”来说,其中包括了胡萝卜、菠菜、裙带菜、鱼肉、鸡蛋等多种食材。
所有食材剁碎混合,淋上剩下的鸡蛋黄直接进蒸锅渡劫。
最终成型后,看起来却跟生蚝胃袋没什么两样。
众多菜式中,一宝妈妈最爱的还是烙饼。
蔬菜、肉类、主食,都无法逃过她的砧板和菜刀。
任何食材,只要切得动,基本都只有拌上鸡蛋面粉,烙成小饼这一种结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UP主的烙饼技术高人一等。
有时候,即便顺利完成了烹饪的每一个环节,锅子里的食物也会在最后一步稳稳翻车,向观众们证明她的烹饪实力。
翻面之前还是不错的
一宝妈妈的创造力远不止于此,她对很多食材都有着分子料理级的理解。
菠菜和牛肉确实可以煮粥,但为什么不试试做成超级补铁小饼干呢?
豆腐丸子可以是圆的,但煎着煎着散了架,就不是丸子了吗?
直接干稀碎
有时候,就算是外观上有些不太文明,但只要闭眼不看,又有谁知道呢?
原标题:闭眼吃没问题
由于视频封面过于抽象,不少路过的B站网友,被这些不明所以的糊状物吸引,都误以为是给宠物做的猫饭狗饭。
一宝品尝各类菜品后的反应,也相当直观地反映了母亲大人的水平。
每一个抗拒的表情里,都盛满了他无法消受的母爱。
黑暗料理吃多了,甚至还形成了条件反射。
只要妈妈端上最新研发的产品,都会下意识地小手一缩。
不过,这只是一宝在虚张声势罢了。
经历过犹豫、抗拒、试探之后,一宝还是会把妈妈准备的“大餐”一粒不剩地吃完,通过光盘表示自己对老妈秘制小辅食的喜爱。
对于这种欲拒还迎的标准结局,B站的观众们是这样评价的:
其实,一宝妈妈并非没有尝试过跟着网上的菜谱,制作外型美观可爱的婴幼儿辅食。
她曾模仿网红婴儿辅食,制作花朵形状的小馒头。
学习制作的过程中,甚至一度逼近成功:
但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毕竟,一宝妈妈的厨力岂是区区菜谱就可以限制的。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多次努力无果,时间长了,她也渐渐不再计较辅食菜色。
久而久之,一宝妈妈甚至开发出一套独一无二的糊弄育儿法,其奥义就是在孩子无法理解“美味”为何物的年纪里,只保证营养,不保证其他。
色香味什么的,还是等到长大后再说吧
这种育儿方式看似糊弄,实则一点也不糊弄。
8到10个月大的小孩,乳齿还没长齐,咀嚼能力有限。因此婴幼儿辅食的基本要求,就是颗粒小好消化。
因此每次处理食材时,一宝妈妈都会尽可能把食物颗粒切到最小。
不能糊弄的地方绝对不糊弄
除此之外,一宝妈妈做的每一道辅食,营养配比都很科学。
每一道菜,一宝妈妈都保证蛋白质、碳水、膳食纤维配齐,满足孩子成长期的需要。
看起来难以下咽的糊糊,其实营养相当丰富
有时候,只用沸水煮熟的肉类自带腥味,年纪小的观众也会在弹幕里建议UP主加点调味料,或者提前用香辛料把肉类腌制一下。
但其实,小孩子的肾功能有限,很难代谢一些重口的调料和香辛料。
过早的接触调味料,也会造成儿童挑食、偏食的现象,导致营养吸收不均衡。
因此,婴幼儿辅食中,最好不要添加多余的调味料。
一宝妈妈的糊弄育儿学,看起来狂放潦草,实则粗中有细。
她对一宝的爱,一点不比其他妈妈少。
本文由【哔哩哔哩】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ID:bilibiliw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用陪伴和爱给孩子提供缓冲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