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爱的情人之间,都是过命的交情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来源
zqfxlgzs| ID
徐亚辉|作者
花花 | 编辑
作为一名日常码字人,最欣慰的时刻之一,就是在文章留言区看到那些让人嘴角上扬的故事。
有位女性读者讲,老公每次病到扛不住时,就退行到三岁,把肉体和灵魂都交给她,水和药都得准备好。
她偶尔忙忘了,老公就漏吃药,说他他还振振有词:
“我不知道哦,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你了。”
真是好气又好笑。
看到老婆忙里忙外,老公继续撒娇:“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
她答:“这就是婚姻的意义。”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都能领会到这是一段不含期待和绑架,全然放松和信任的交流,非常暖心。
把自己无条件交付给对方,相当于“我把命交给你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把命交给对方,这不是依赖型人格吗?
谁敢在自己手上握着一条人命?
的确,在亲密关系当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一方在心理上比较依赖,还活在婴儿需要被哺乳的时期,就会经常有意无意使用抱怨的方式,向另一半传达诸如此类的信息:
我活的不好你应该负责,或者你明明能满足我但就是不去做等等。
婴儿把命交给养育者,是因为没有选择;如果成年人延续婴儿般的依赖,更多时候做不到自我满足,那么关系中的双方都会很累,也让两个人都处在不自由的状态。
对于成年人来说,致命的东西不是吃喝拉撒活下去,而是害怕面对自己所谓的不堪、不配、缺点、脆弱、阴暗面等自我无法接纳的部分。
如果交出连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东西,就真的是要了自己的命。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动人之处也往往令我们意想不到:当你勇敢交出最深的恐惧,却能收获更深的亲密。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有不满或者自我批判的东西;
当关系中的一方能够袒露脆弱,会让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也不会被攻击,同时相当于接纳了彼此阴影的部分。
关系中的安全感就是这么来的。
信任,不是一方敦促另一方做得更好的假词,而是两个人相互涵容内在的脆弱和恐惧。
一旦有了如此“过命”的交情,关系将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在对方面前,我怎样真实表现优缺点都不是问题,正意味着我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这是健康人格的绝对标志。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人生路上一定会发现如果没有坦诚相见,就无法解决的事情。
我甚至觉得有多次和他人坦诚相见的经验,才形成了我这个人。”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生活手贴》是日本一家经营多年的老牌实力杂志,在发行量急剧下滑时,发行人横山泰子女士找到了松浦先生,极力说服他出任总编。
松浦先生对这份邀请的疑惑大于喜悦。
他虽然写作,也做过编辑,但对编辑杂志毫无经验;
而且也不懂团队合作,多年来单打独斗惯了。
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空降到一个团队中对大家说:“我是总编辑”,然后一切否极泰来,顺理成章。
对于横山女士的决定,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凡她事先做过一些调查,就能知道很多松浦先生并不适合做总编的因素。
他很快明白了横山女士使用的是直觉。
它不是头脑的产物,头脑会阻止我们把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示人。
直觉或感觉这一类词,总有些抽象。
武志红老师曾经下过定义:那是一种证明,证明你拿出了真实的自己,在与一个事物真实触碰。
真实就包括了我们身上的优缺点。
只有逾越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才有心灵和心灵互相感应的机会。
横山女士肩负着董事会的利益和读者期待的双重压力,她的果断让松浦先生感受到了斗志,就在一刹那,松浦决定坦诚相见,当上了《生活手贴》的总编。
人在没有顾虑时,就可以全力以赴。
回到亲密关系中间,很多人正是因为“致命的顾虑”而把关系搞得一团糟糕。
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一方总是挑剔另一方哪里做的不好,想办法证明对方不行,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掩饰对自身“缺点”的恐惧。
通过指责别人,就可以忘了自己的痛苦。
久而久之,就变成互相伤害,又为了向某些现实妥协,不得不戴着面具隐忍下去。
这样的关系可以维系一辈子,但是因为缺乏深度,不是煎熬,就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问:我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怎么办?
我给出一种解释:那你可能是害怕看见自己真实的“阴影”部分,对于这些部分,首先是自己不敢面对,然后是怕进入关系之后被对方看到,最后你也不希望看见对方有TA自己的阴影。
所以有的人只能恋爱,却止步于婚姻。
在阴影暴露之前可以随时跑掉,但结婚就不同了,需要每个人具备长期与对方坦诚相见的勇气。
我们怎样才能敢于面对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与对方坦诚相见呢?
我想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来源。
一方面,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说明还活在更多的自恋当中。
每个人终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有或试图恢复原始的婴儿般的全能自恋。
婴儿幻想自己是完美的,不能是脆弱的;
而成熟的成年人,经历了现实的打磨,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局限,越来越能够放弃不切实际的对完美的追求。
不是不完美不配活,而是不完美才真实。
真实的力量,无法阻挡。
另外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攻击性在关系中是如何被处理的。
举个例子。
家庭当中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
有一天因为哥哥抢了妹妹的玩具,被妹妹用拳头狠狠地回击了。
爸爸站在妹妹一边,说哥哥活该。
哥哥感到伤心欲绝,跑到妈妈那里哭诉。
妈妈问清缘由,安慰了哥哥。
隔了一会儿,哥哥突然在妈妈怀里抬起头说:“妈妈,我想弄死妹妹和爸爸。”
妈妈说:“孩子,实不相瞒,在你爸爸和妹妹把妈妈气到不行的时候,妈妈也想弄死他们。”
哥哥愣了:“什么?你也想弄死他们?”
妈妈确认:“是的,就像你现在对他们的生气一样。
但是,有更多时候爸爸和妹妹是爱妈妈的,所以妈妈并不会真的去伤害他们。”
没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和好如初,欢欢笑笑。
攻击性是人的活力,是真实的。
这位有智慧的妈妈,她并没有感到惊慌失措,骂孩子大逆不道,而是给予了温柔的承接和转化。
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多少次真实的自我展现被父母按下,多少真实的情绪不被接纳,甚至打压。
长此以往,就会变成孩子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和厌恶,日后也不敢在亲密关系中真情流露。
这真的会让一个人在心理上过得十分辛苦,也会视为不敢交出去的“命”。
写在最后
伴侣之间能够“过命”,就能拥有无可取代的亲密。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关系太过理想化不现实,当然我也承认这一点。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也并不是每一对亲密关系都具备走向深度的条件和能力。
如果做不到,保持现状就好。
只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不敢在关系中交付,是因为我们还活在过去。
就像松浦弥太郎说的那样:“脱衣服”是一件可怕的事。
跨越那一条线,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因此也能得到极大的喜悦。
在亲密关系中坦诚相见,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我们真正地接纳自我。
如果你也想学会接纳自我,更好地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补充心理营养,获得成长的力量;可以找到情绪的宣泄口,暴露自己真实的情绪与脆弱,与群友温暖互助;还可以和心理咨询师0距离互动,疗愈自我。
立即扫码,免费进群↓
重视孩子需求
体面分手
疫情心理支持
情绪巨婴
高配消费
逆社会时钟
报复性惩罚
爹味说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