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落脚点应在“新基建”上。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既是当前稳增长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2022年4月20日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则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内容。
两会期间,翟美卿就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提交相关议案。
她表示,当前应该加强对“新基建”的统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特色和承接能力,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01
新基建投资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 型基础设施。同时,工信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促进短期经济增长、提振社会信心,而且能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尽管有政策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却不容忽略。
对此,翟美卿指出,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技术迭代风险。新型基础设施所依赖的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影响社会资本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传统投资主体投资新型基础设施面临限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政府隐性债务和非标融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量投资受限。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盈利模式存在不确定性。不少行业、企业信息化程度和设备联网率较低,“信息孤岛”状态尚未完全打破,面临数据共享、商业合作等壁垒,社会化资本受资金、技术和人才制约,对新型基础设施应用的参与度不高,限制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效市场规模。
对此,翟美卿建议加强对“新基建”的统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特色和承接能力,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服务。
02
打造因地制宜新型基础设施工程
当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疫情冲击下呈现逆势增长的喜人局面。但是,由于新基建投融资规模差异化、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等特点,导致新基建投融资面临“谁来投”、“怎样投”、“钱哪来”等不少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服务。
对此,翟美卿建议,一、统筹布局集约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局化、系统化、市场化思维,开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软硬兼施”“虚实共管”思路,推进大网络、大数据、大平台、大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实体物理空间“硬设施”建设,推动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市政设施、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资源开放,推动5G基站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另一方面,强化虚拟网络空间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补齐“软资产”(数据治理的体系和能力)治理短板。
二、突出需求牵引,适度超前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解决后疫情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问题入手,以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为驱动,科学开展项目需求分析与测算,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例如建立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中枢,数据中心集群,构建一批智慧医院、智慧公园、智慧校园,使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日常所用,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三、注重特色挖掘,打造因地制宜新型基础设施工程。我国幅员辽阔,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紧迫程度不一,应结合各地条件与发展阶段,理性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高新技术赋能和应用场景创新,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在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聚焦民生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四、创新投资方式,多渠道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