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揭晓!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都在虹吸谁?

揭晓!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都在虹吸谁?

财经

文|凯风

人口大流动,是当下中国的基本面之一。

日前,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鉴正式对外公布,透露了全国人口大流动的详细数据。

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是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强的省市,而河南、安徽、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及东北等地则是净流出最多的地区。

那么,经济大省,外来人口都来自于哪里?

01

广东外来人口:

广西湖南最多,河南湖北四川超200万


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也是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

七普数据显示,广东外来人口总规模高达2962万人,占总人口的23.5%,这些人都来自哪里?

注意,这里的外来人口,指的是户籍在省外的常住人口,已经在当地落户的外省人不计入其中。

根据人口普查年鉴,广东外来人口遍布全国,吸引力在全国最强。

其中,人口流入超过200万的省份共有7个,包括广西、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江西、贵州等省份。

在这些省份中,广西、湖南、江西、贵州与广东接壤,也属于泛珠三角地区;

而河南、湖北则通过京广线与广东贯通,交通便捷,历来都是广东的外来人口重镇。

其中,广东外来人口最多的2个省份是广西、湖南,双双超过500万人。

与各自户籍人口规模相比,广西每8个人、湖南每13个人,就有一个来到了广东。

孔雀东南飞。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晋级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和工业第一大省,进而吸引来来自各地的人口涌入。

这些人一部分落户成了广东的户籍人口,还有一部分在广东长期定居或工作,成了广东常住人口的一部分,助力广东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这些外来人口多以年轻人为主,广东能成为全国出生人口最多、老龄化率相对较低的省份,能成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贡献第一大省、养老金中央调剂贡献第一大省,与这一点不无关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广东外来人口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在珠三角又集中于广深佛莞四大万亿城市。

其他地区人口同样面临来自强中心的虹吸。

02

江苏外来人口:

安徽第一,河南第二


作为中国经济第二大省、人口第四大省,江苏的外来人口规模明显低于广东。

七普数据显示,江苏外来人口总规模为103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2%,这些人都来自哪里?

可以看到,江苏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河南两省,合计占了一半以上,其他省份的流入规模都相对较小。

安徽能成为江苏的第一外来人口来源地,并不令人意外。

且不说安徽与江苏接壤,交通极其便利,南京的存在,更让江苏对安徽形成了绝对的向心力。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在历史上,江苏与安徽长期同属一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苏皖两地都是一家人,而南京正是其共同首府所在地,这也是南京之为“徽京”的历史渊源。

历史流转。近年来,南京再以都市圈之名重回“徽京”。

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仅囊括了江苏4个地市,而且还将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纳入辐射范围。(参阅《官宣!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

同时,考虑到江苏作为工业大省的超级实力,安徽年轻人涌现南京乃至江苏,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03

浙江外来人口:

安徽第一,贵州河南四川居前


浙江是中国经济第四大省、人口第8大省。

浙江人口规模虽然远远不及广东、江苏,但外来人口占比却遥遥领先。6000多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4都来自于外地。

可以看到,浙江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贵州、河南、江西、四川5省,合计占比超过7成。

安徽与河南再次登场。

事实上,安徽不仅是江苏的第一外来人口来源地,还是浙江、上海等地的第一来源地。

换言之,在长三角,安徽充当了人口腹地的角色,为江浙沪“包邮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

河南作为人口外流最多的省份,由于省内制造业不算发达,大量年轻劳动力人口纷纷奔向珠三角、长三角就业。

当然,近年来,随着郑州经济产业崛起,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开始吸纳大量省内人口,河南的人口外流趋势有望缓和。

这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中有详细分析。

04

北京:

河北最多,河南山东居前


北京,虹吸的多为北方省份。

七普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2189万,外来人口达842万,占比38.45%。

与粤浙等虹吸全国不同的是,北京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东北地区。

可以看到,北京外来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除了安徽位于南方之外,其他都来自北方地区。

河北不只是作为北京外来人口最多省份,也是天津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

这反映出,在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对河北拥有强大的碾压优势,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都受到虹吸效应的影响。

这也导致河北多个地市常住人口负增长。(参阅《唐山,到底怎么了?》)


05

上海:

安徽第一,江苏第二


与北京相比,上海虹吸的人口来自全国各地。

七普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为2487万,外来人口达1048万,占比42.14%。


上海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河南3省,合计占比超过一半。

可以看到,江浙沪对安徽都形成了强大的人口虹吸力,三省市合计吸纳了安徽865万人口,占安徽流出人口的8成以上。

不同的是,上海在虹吸安徽的同时,还对邻近的江苏、浙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这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突出地位。

06

山东:

外来人口为何那么少?


作为中国人口第二大省,山东的外来人口并不多。

数据显示,山东常住人口超过1.01亿人,但外来人口仅为413万,占比4.07%。

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东北、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山东,有100多万东北人。

不过,与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不同,山东的人口外流形势也不算严峻,流入流出人口基本相当,大量年轻人还是留在了本省。

这与山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大省、工业第三大省的基本面不无关系。

山东以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为支柱产业,本身就足以涵养大量就业人口。

同时,山东发展相对均衡,地级市实力都不弱,且各自都有特色主导产业。

无论是作为计划单列市的青岛还是省会的济南,在省内都未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无论是百强市还是百强县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16个地市中,共有11个跻身全国百强,总量仅次于江苏,超过广东。(参阅《中国百强市、百强区、百强县排行》)

区域发展相对均衡,每个地市都能承载大量就业人口,这也客观上遏制了人口外流的趋势。

当然,产业结构过重、传统产业较多,也限制了山东经济的长远发展,更影响了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

目前,山东正在开展新旧动能转换,未来值得期待。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

出生人口超百万!这是“最敢生”的省份

抢人!东北第一城,要变了?

再提“工业立市”!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

2022年,中国大学生最多的20个城市

史上首次!全国最“高”城市,下场抢人了

最新大学排名!谁是中国教育第一城?

唐山,到底怎么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20天内出现10次!广东龙卷风引关注提前揭晓!DELIVER试验入选患者的基线特征公布留言征集|在北京、上海,有哪些你珍藏的食肆酒馆?新增5656!新毒株入侵新西兰!“上海没有选择了!”疫情下的上海,这个新西兰男人见证了太多……揪心!广东遭暴雨洪灾,水位超历史最高,上百万人受灾急需救援!虽重现社会面病例,北京上海的生活正常化进程不可逆赴华:仿佛入了两次境,加拿大回国入境上海,前往北京“不容易”的回家路8月4日活动嘉宾重磅揭晓!多领域专业人士,让你的参与物超所值!名流||瑞典公主维多利亚,要江山也要美男……​我很怕从未离开上海,却已回不去上海| 二湘空间我们需要耐心悬念揭晓!工党76席,成功组建多数派政府!今定内阁成员,澳中外交僵局或破冰,多条贸易禁令有望取消江苏经济总量超韩国了,看下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发展到底是为了谁?神奇逆袭的广东小城这份答卷,你打多少分?许昌警方通报的吕某是谁?渗透河南多家村镇银行的吕奕又是谁?慫是怎麽增起來的在囤菜面前,北京上海的海归们又又又吵翻了我在虹桥火车站帮人离开笑死!广州狮子留了个齐刘海,还是它自己打理的铁木传奇北京上海这些教育新政,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明星餐饮大退潮:收割3.6亿,都坑了谁?悬念即将揭晓!股民:怕成这样?我的30年健身房(Gym)东北第四省?海南,真不是东北人最多的地方首相竞争首轮结果今晚揭晓!全英新冠死亡超20万;下周或发布猴痘疫情最高级别警告“都在逃离上海,我已迁入武汉”一日一诗:“都在硬碰硬,都在火星四溅/ 石匠大哥的日子/ 没有虚情假意”||子昀:石匠大哥(读诗版)大费城及东北部居民多项道路交通规划(远东北区, KOP与费城)|SEPTA警官东北区殴打女子并向她发射点击枪被调查中报“业绩杀”山雨欲来,7月要挣中报业绩可预见性的钱!69公司预告业绩,12家翻倍,都是谁?哪些行业被看好?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年度龙舟赛结果揭晓!蔡襄晚年的代表作《纡问山堂帖》上海3套房“拆二代”现状曝光: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住进房车的北京上班族:我在哪自由就在哪2022菲尔兹奖揭晓!首位韩裔许埈珥上榜,四位80后得奖,乌克兰女数学家成史上唯二获奖女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