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养育的本能,很多教育难题会有更好的答案公众号新闻2023-03-17 22:03来源:青春期手册(ID:youngerdreamer)鲁稚的阳台 编辑养育这件事,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很难。简单在于,身为父母的本能,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如何“照顾”好他们,我们心底里是有答案的。难在于,我们在养育中牵扯进了太多与养育本身并不直接相关的因素,比如泛化的情绪、错位的情感、外在评价、面子文化、自身未竞解决的问题等,这阻碍我们去看到那个答案。这些干扰了我们的判断能力,让我们忘记了本能,让我们觉得很难。01“孩子上初中以后,到底应不应该让他自己骑车上学呢?还是我们接送呢?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一个妈妈纠缠在这个问题里,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她的一个朋友说,孩子这么大了,应该独立,肯定要自己上学放学啊,父母必须不能送。另一个朋友说,还是要注意安全的,这么大的孩子,要经过几个主干道,你们能放心?听着都有道理,妈妈在心里翻来覆去:“别人家孩子都不要父母送,我家孩子还要送,是不是显得很没面子啊?”“是该独立了,怎么这么大了还能不独立呢?”“安全也确实重要,不知道他能不能自己搞定,万一路上出了事怎么办?”于是就纠结了,到底该怎么办呢?问你,问他,没问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回到养育的本能,结合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最接近心底的那个答案,是什么?当下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对孩子一个人骑车上路的担心占比更大,就先满足这个“需要”,暂时把独立,尤其是别人眼里的是否独立放到一边。想一想,当我们这样做时,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独自行动,保证自身安全的能力。能力提升了,下一步独立的条件也就能满足了。如果相信孩子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那就让他去独自行动,和他沟通、明确最大化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可以做点什么,突发情况可以怎么应对。回到本能,“问题”就透明了很多。回到本能,就是相信直觉,相信自己。02“当孩子被其他校的学生打了,还被拍了小视频,应该怎么办呢?”本能告诉我们——孩子遇到了暴力伤害,肯定不能坐视不管。另一个声音说——事情闹大了,会不会很没面子啊;也许只是个偶然事件呢,下次他们就放过孩子了,这事就过去了;如果闹开了,孩子遭到打击报复怎么办?于是,那个答案变得模糊了。想得周全,是必要的,是一种理智、成熟。但太纠结于“周全”,也让我们失去了坚定的立场。回到养育的本能,想一想,当下,最最重要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算施暴者停止伤害,不再找孩子的麻烦, 我们也不能让这件事“轻描淡写”的过去。在孩子的心理层面,这件事必须要被认真地对待,它不能未被面对和消化而藏到某个记忆的角落里,这就像埋下一颗“雷”。在这件事上,父母的果断、 直面、“应战”、勇敢,显得更为重要。让孩子感受到有坚定的力量为自己“撑腰”,是把伤害降低到更低点的保护策略。别因父母的犹豫、闪躲,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担心打击报复不是我们不主动迎战的理由。为了避免打击报复, 我们应该花精力去做各种预案。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不能混淆、裹挟在一起。即,站起来,维护孩子,这是我们必须传递出来的坚定立场,这一点上大可以“冲动”一点。至于路径,作为成人年的思考,可以,也需要综合、全面、理智一些。什么时候,在哪些事上果断出击,是教养的本能,相信自己的判断。03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了问题,本能告诉我们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刻,孩子是遇到困难了,他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刻。但是,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我们容易被各种因素蒙蔽了眼睛,干扰了判断。比如: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责备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为什么你不可以——攀比每次看到老师点你名我就气得发抖——自身未解决的(隐藏)问题学不好,这一辈子就完了——灾难化表现这么差,让我的脸往哪搁——面子“帮助孩子”这个纯粹的目的,在这么多心理语言面前变得复杂。就像一个被缠线包裹得一层又一层的球,最中心是我们要抵达的地方,但我们被自己定义的问题绕在了外面。回到本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当下最重要需要做的是什么?回到父母的角色,我们此刻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哪些涌现上来的情绪在被察觉,被接纳后可以暂时放下?哪些是我们自己需要去跨越的障碍?哪些可以被翻篇?曾经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相信养育的直觉,回到养育的本能,这让我们在困惑时可以拨开云雾。这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本能里,有我们对孩子最原始的护佑。我们因而坚定,答案不在外面,就在我们心里。孩子也因此可以感受到父母——是柔和的,也是有棱角的,有立场的,有性格的。这比“揉成一团”,没有形状的父母存在,带给孩子更大的力量。▍往期回顾如果你也有儿子,也想让他优秀而自律:养育男孩的10条建议哈佛心理学家提醒:这8个迹象,说明你正在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BBC这部纪录片揭秘了性格的真相, 我们对孩子的判断都错了余华: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看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