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很沮丧:妈妈,老师帮我了,我还是做不到…
时间一下子跨到5岁后,小D开始有了和周围同龄人的比较。小孩子之间,谁跑得快,谁敢从高处跳下来,就成了最直接的“攀比”。
进入小学后,更是如此。小D跳绳是最后一名,跨木马经常一屁股坐在上面,各种球类更是无比不协调。
心疼么?当然是心疼的。
为人父母,最心疼的事,恐怕就是看见自己的孩子因为“努力也做不到”而伤心的时候。
这好像是无解的一题——但当妈这些年,每次遇到学再多育儿方法都“无解“的难题,我都会意识到,可能需要改变的不是娃,而是我自己了。
我会代入思考,我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体验?我需要克服吗?如果需要,我是怎么克服的?如果不需要,我又是如何和解的?
这个视角一转换,突然觉得豁然开朗——我也手脚不协调啊,我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我敢拍视频,敢面对镜头,但仍然不敢随兴随意地起舞。
我在惧怕什么呢?我又在在意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其实确切的答案我回答不上来,但那种担心在意却又是扎扎实实很大的。
就那个刹那,我好像理解小D了,也许她和我一样,把“一些事”想象得更加严重。
那一刻,我仿佛知道了,打开女儿的心结,要从打开妈妈我自己的心结开始。
疫情封控的那段时间,我总会拉着小D一起跟着视频跳操,讲真,不管是尊巴还是帕梅拉,我和女儿都是跟不上的(虽然我比她好一点点)。
小D一开始会为此丧气甚至发火,但我不再劝导鼓励,而是自己在一旁继续跳,有时候跟不上了就和她说,你看,我跟不上了,那就随便跳吧。
经常朋友们给我拍完都笑我,你看看,完美体现了什么叫“四肢不协调”。一开始还会有一丢丢不好意思,但大家回看照片,都笑成了花。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这也没啥大不了的。
而且在我大笑的时候,我看到小D也从一开始的尴尬,慢慢变得放松了,也会和我开玩笑,咱们是四肢不协调二人组,哈哈哈哈。
后来,小D爱刷我的视频了,虽然没告诉她,但的确是为了她,我录了两条“尬舞“的视频。
有一天晚上小D坐我旁边刷到了,我看到她看了下面的评价:跳舞真的不适合你,你还是讲育儿干货吧。
她抬头看看我,看到我也在看她。我耸耸肩和她说,我不正在努力吗?而且我跳完,还真的很开心。
小D指着最后我结尾的傻笑和我说,妈妈,我看了也好开心。
就是这些看起来“毫无教育含量“的小片段,但不知不觉,我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松动了,而且我发现,小D也放松了。
她现在去上轮滑课,经常四肢打颤,总会摔跤,但休息的时候会大声和我说,妈妈,我屁股又开花了,待会我再去练练;
她去攀岩,好朋友比她小攀得比她高,她会在下面鼓励好朋友,然后和我们说,我过段时间也能做到,就是我比较慢一点;
学校里面,虽然体育经常倒数,但她也会和同学老师们说,我还是享受运动过程的,结果重要,过程也重要。结果她的好多同学都特别喜欢她,觉得她不能再酷了;
她现在出门拍照,不再扭捏,我们母女俩随时随地可以尬舞一段,然后我们哈哈大笑,互相说,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如何面对别人的嘲笑,怎么可以培养“输得起”的精神,我写过很多很多方法。
不是说这些方法没有用,应该说正是学了这些方法,滋养了我自己内心,然后我变得越来越有勇气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我也让小D看到,原来“接纳”自己,并不难。
而走过这段经历,我反而觉得,育儿从来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恩赐”,而是我们借由这个小生命,重新治愈了自己内心的小孩。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已经不只是我在“养育”女儿,她也在“养育”着我。
5岁前那个用游戏力构建的“小世界”,我们带着小D一起经历了一次;5岁后现实社会的“大世界”,我们又和小D一起经历了一次。
不管是小世界和大世界,我们都要自己亲自经历一下,去在意一下,然后自己放下,自己不在意了。
那么哪怕是“最残酷的大世界”也就成了我们曾经的“小世界”,这个社会一直会有评价体系,但我们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
分享我们最近的一个小故事,作为结尾。
前段时间晚上心情不好,我在哭。小D看到后问,妈妈,你怎么了?
我和她说,Mommy lost magic(我失去魔法了)。
小D抱了抱我说,只要你还能跑和跳,我们就能把魔法找回来。
是啊,只要我们还能跑和跳,我们就能找回“魔法”,找回相信自己的魔法,找回哪怕做不好但也开心的魔法。
正在团
👉 首发|国宝绘本+人物传记,这套“王炸组合”让娃从小树立大志
大J叨叨叨
昨天开团了两套绘本,一直都是大家呼声很高的需求,真的是找了好半天才找到适合咱们大部分孩子读的传统文化和人物传记。
这是我之前好多育儿文章反复提过的一个观点,了解历史的孩子才能有根,而多看人物传记才能找到榜样的力量。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想自发变好,并且具备和世界对话的能力。
对了,咱们好多孩子都接近幼小衔接了,桥梁书、自主阅读的需求更高了。正好大名鼎鼎的浙少社40周年了,我就挖掘了一批好书,准备明晚来个直播专场的。
想听听我和编辑讲书的,记得预约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