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创新,时代审美的百年跃迁
人类近一百年来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来源于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求索,从征服大海,到翱翔长空,无数先驱对于自由与创新的追求和渴望,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世界。
在那个时代气息与艺术风格交相辉映的时代,诞生了许多具备卓识远见的人物,他们始终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将大胆而前卫的想法镌刻在那个闪耀的年代里,不断地突破着审美的局限与藩篱。这些精彩故事,也被记录在《卡地亚风格史诗:自由精神》短片中,带来一段传奇的旅程。
点击观看《卡地亚风格史诗:自由精神》
如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设计,在诞生之初却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颠覆时代审美的革新背后,都浸透着设计师们的灵性与卓识,以及大胆的改革精神。他们敢于突破自我,直面时代的刻板印象,将自己的视野与想象力融入到对美的追求之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一如卡地亚自诞生以来,始终将敢于创新的自由精神贯彻至极致。
风格的雏形
“
风格是散文中的诗意,是一种理性思考无法解释的表达方式。
——巴尔扎克
”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19世纪又被称为“长19世纪”(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在这个过程中(1789—1914年间),世界经历着剧烈的转折。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双元革命”(Dual Revolution),在改变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让人们的观念和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此影响,艺术和审美也紧随时代发生着转变,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流行,成了当时审美的主流。”从事设计史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王小茉介绍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847年,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Louis-François Cartier,1819-1904年)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珠宝店,并自此成为了引领时代美学潮流的佼佼者。当时的卡地亚,凭借一条复古式贝壳浮雕项链,吸引了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的关注。
1899年,卡地亚在巴黎和平街13号开设精品店,店铺内率先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气化设施
此后,至19世纪末,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欧洲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欧洲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在这个时期盛况空前地成长。铁路连接欧洲各大城市,高级时装产业在巴黎萌芽,大众媒体十分活跃。“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新技术对制造业的颠覆下,如何摒弃对固有历史元素的机械模仿与繁缛堆叠,如何平衡产品工业化与艺术品质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符合时代审美、适配新生产方式的新风格,得益于一批先锋设计师的探索与反思。”王小茉说。
当时,大多数珠宝商坚持的是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强调植物花卉主题、有机形态与动态感,而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却选择另辟蹊径来体现这种风尚:一方面,各式花卉纹样出现在当时卡地亚的创作中;另一方面,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中的简约、高雅与对称关系,借助建筑装饰元素、卷叶饰、花环式样以及水滴图案,在珠宝设计中进而得以再诠释。自此,柔美的花卉、藤蔓、蕾丝、丝带等富有曲线的造型,带着一种精致与轻盈感,一种脱胎于自然主义、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的“花环风格”(Garland Style)就此开启。
滑动查看更多
从左至右:
卡地亚百合三角胸衣胸针,1906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卡地亚卷轴式冠冕,1910年,卡地亚巴黎
卡地亚蕾丝缎带胸针,1906年,卡地亚巴黎
卡地亚三角胸衣胸针,1912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这一风格甫一出现,立刻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新宠。1907年,由卡地亚设计的橄榄花环钻石冠冕(Olive Wreath Tiara)闪耀雅典城 ,那是属于玛丽·波拿巴公主(Princess Marie Bonaparte)的心爱之物,由卡地亚特别为其婚礼所定制。冠冕采用橄榄叶花环钻石的造型,由铂金和钻石制成。而在这之后,卡地亚又获得暹罗国王拉玛五世(Rama V)、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sabeth)等一众名流的偏爱。
卡地亚冠冕,1907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自由的发端
“
人在智慧上、精神上的发达程度越高,人就越自由,人生就越能获得莫大的满足。
——契诃夫
”
进入20世纪,先进的技术让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视野,人们通过航行便可到达以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国度,翱翔长空便可看到从未见过的奇幻美景。科技拓展了自由的边界,也激起了所有人对于陌生世界的好奇。
阿尔伯特·山度士·杜蒙(Alberto Santos Dumont)是世界著名的飞行先驱,他设计、建造热气球和早期飞行器,而路易·卡地亚作为他的挚友,于1904年为他量身定做了一枚可以真正佩戴在手腕上的手表。这枚腕表表耳表壳一体化,方形表盘独树一帜,实现了优雅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卡地亚Santos腕表,1921年
与此同时,航海的发展和世界博览会让古老的欧洲发现了新文明和艺术,这让当时的考古与探险蔚然成风,风靡民间。地中海地区、埃及、波斯、印度、中国与日本深深吸引了路易·卡地亚和他的两个兄弟皮埃尔(Pierre)和雅克(Jacques),对他们世界文化观的形成影响巨大。路易·卡地亚是一名博学之士,也是一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拥有丰厚的古物收藏和艺术珍宝,他允许设计师们自由使用其私人图书馆,鼓励他们阅读、参观博物馆,接触多元文化,丰富创作灵感;他也从众多古董商处挖掘古老元素,成就了这一时期卡地亚的独特风格。在他主导创作的卡地亚作品中,异域文化不再是附加元素,更不是猎奇,而是融合多种文明之后的重塑,是有着丰富滋养的全新创作,并取得了极其罕见的尊重原文化的和谐与升华,并从此把卡地亚推上了又一个巅峰。
于是,到20世纪20年代,世界开始倾慕欧洲先进的珠宝制作工艺。印度Patiala土邦王公布品德拉·塞恩(Bhupinder Singh)带着他的财富与荣光远赴巴黎,找到了当时已负有盛名的珠宝商卡地亚,拿出一个装满了宝石的箱子,希望卡地亚为他定制一条“配得上国王的礼服项链”。为了打造这条项链,卡地亚花费了近三年时间,直到1928年才完工,最终成就了经典作品之一——镶嵌有2930颗钻石的卡地亚巴提亚拉项链(Cartier Patiala Necklace),钻石总重近1000克拉,其中一颗稀世黄钻重达234.69克拉。
滑动查看更多
左:印度Patiala土邦王公布品德拉·塞恩佩戴着总重1000克拉的巨型庆典项链
右:卡地亚巴提亚拉项链,1928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于1999~2002年进行修复
这也是卡地亚在装饰艺术(Art Deco)时期的代表之作。在王小茉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一方面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创伤,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在各种产品制造上适应工业技术与批量生产。正如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在《装饰与罪恶》中所表达的,繁缛的装饰会带来材料和工本的浪费,“文化的进化意味着从日常品逐渐剥离装饰的过程”——虽然卢斯的观念在今天看来过于极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装饰的误解,但造型更为简约的设计风格,成了当时的审美主流。
这在设计与工艺美术品中的表现是,柔美的线条减少,更多呈现一种力量感,如大量运用直线、出现更多抽象几何形、偏爱光滑的饰面加工,以及在汽车和家用电器领域的流线型风格等等,这些都是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
上海外滩建筑群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
20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装饰艺术运动,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几乎所有的视觉艺术领域。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是其标志性的活动之一,是法国政府为巴黎恢复世界文化中心所举办。路易·卡地亚在博览会“优雅之庭”中,举办了“时装与时尚配饰”展示,实现了卡地亚从“花环风格”到“现代风格”转变的壮举,而这些作品,如今已成为“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
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艺博览会的橱窗,展示Bérénice珠宝套装,包括肩链和冠冕
与此同时,王小茉介绍,正是由于法国在“装饰艺术”时期的创新与进取,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法国奢侈产业和时尚之都的领先地位,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也是在此时名声鹊起的。“装饰艺术运动,不像新艺术运动拒绝历史元素,而强调重新认识传统。此时,人们重新关注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倡理性,同时又要符合现代工业的创新,采用现代商业模式。这也就让卡地亚等奢侈品牌向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为整个时尚产业注入了活力。”
咆哮年代的自由之歌
“
我们不再是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
——勒·柯布西耶
”
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将对战争的恐惧抛之脑后,热烈追求自由和创新,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此时达到顶峰。在这个被称作“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里,女性开始赢得全新的社会地位,战争让大量的女性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王小茉指出,这种新的自我身份认知,明确地反映在女性着装风格的变革上:低腰线设计取代紧身胸衣,服装造型趋向实用、舒适,甚至加入一些男装元素。而在珠宝上,华丽的冠冕逐渐失宠,发带和羽饰成为新的潮流。紧身胸衣的花饰逐渐被长项链取代,吊坠耳环和胸针开始时兴,手镯替代了晚装手套。与过往相比,此时的珠宝少了几分雍容华贵,多了几分潇洒与率性。这无疑也是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
此时,就不得不提及卡地亚的传奇创意总监——贞·杜桑(Jeanne Toussaint)女士了。她与路易·卡地亚结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后者对她的品味欣赏有加,并于20世纪20年代初邀请她加入卡地亚。正如她自己所讲述的:“我开始制作手袋。这在当时实属新奇,也很受欢迎。” 1925年,她被任命为卡地亚“S”部门负责人,这一部门致力于打造包括银质、皮件、包袋、配饰等作品。在路易·卡地亚的指导下,贞·杜桑逐渐将其独特的品味融入到卡地亚的风格之中。1933年,她正式成为品牌创意总监,成为当时珠宝领域为数不多的掌握创意决策权的女性,这一突破轰动一时,也预示着卡地亚一个新的传奇时代,正徐徐拉开序幕。
贞·杜桑女士
在贞·杜桑的大力主张下,黄金以华丽瞩目的形象卷土重来,并成为这一时期卡地亚所钟爱的金属。同时,在她的影响下,卡地亚的动物形象也在20世纪40年代大放异彩,尤其是其中猎豹形象所代表的,正是现代女性的志向与抱负。她们对于自由、独立及社会认同的渴望,不再被认为是与社会世俗的背离,而成了一种新的优雅。女性时装风格也随之而变,又一次倾向于凸显女性曲线:纤细的腰身、裁剪修身的西装及修长的半裙,生动演绎着自然界中动物的野性之美。此时,卡地亚的珠宝作品同样鼓励女性展现自我个性,风靡一时。
在这一过程中,亦诞生了无数与之相关的传奇,其中温莎公爵夫人(Duchess of Windsor)和威尔士亲王那段壮怀激烈的爱情故事,就令无数人为之动容。亲王不惜放弃王位,而选择一人终其一生。那些闪耀的珠宝,则成为他们故事的最好见证。其中最为知名的一件,便是一枚卡地亚火烈鸟胸针,羽毛由蓝宝石、祖母绿和红宝石组成,彰显了温莎公爵夫人独特的个性与优雅的风格。
卡地亚火烈鸟胸针,1940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在古董胸针收藏家郑莺燕看来,卡地亚对于珠宝和时尚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卡地亚在当时表现出拥抱时代,不拘泥于传统的自由精神,而贞·杜桑作为一名女性设计师被大胆启用,本身就是在向时代宣示着自己的理念。
在郑莺燕自己的收藏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卡地亚对于时代的影响。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装珠宝界开始流行一种珠宝形制叫做“水果沙拉”,明显是受到了卡地亚“水果锦囊”(Tutti Frutti)风格的影响。而到了六七十年代,诸如火烈鸟、斑马、豹子等动物造型开始流行,人们更是能从很多作品上看到卡地亚设计的影子。与高级定制珠宝不同的是,时装珠宝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而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
滑动查看更多
卡地亚一系列水果锦囊风格作品,从左至右为:
卡地亚水果锦囊项链,1936年
卡地亚水果锦囊手镯,1925年
卡地亚双开胸针,1935年
卡地亚花篮胸针,1930年
“二战后,人们逐渐从一些作品中感受到茁壮成长的女性力量。在告别了战争期间的物质匮乏和对美的追求的限制后,人们重新燃起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都在着力完美自己的形象,而胸针作为个性的表达更是广受欢迎。当时卡地亚胸针灵动的形象和线条,不仅被人们所青睐,更在整个珠宝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珠宝的佩戴方式也变得越来越自由灵活,从功能上来说,既可以当项链,又可以当袖扣或者肩扣。在这一系列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贞·杜桑这样的女性设计师的觉醒,更是整个女性群体的自我觉醒。”郑莺燕说。
在贞·杜桑的带领下,卡地亚回归自然主义,重新构思造型、修饰线条,打造更加逼真写实的珠宝,动、植物自此成为卡地亚经久不衰的灵感来源。金质月桂叶与棕榈叶、点缀钻石的黄金咖啡豆、色彩鲜艳的花束、挂满珍贵果实的棕榈树、拥有生动线条的独特动物……栩栩如生的珠宝巧妙展现柔美的气质,同时不失强烈个性。
滑动查看更多
卡地亚一系列自然风格的作品,从左至右为:
卡地亚翠鸟胸针,1941年,卡地亚巴黎
卡地亚棕榈树项链,1949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卡地亚玫瑰花蕾胸针,1965年,卡地亚巴黎
卡地亚猎豹胸针,1988年,卡地亚巴黎
其中,1975年,卡地亚为墨西哥首屈一指的女演员玛莉亚﹒菲利克斯(Maria Felix)创造出的一款熠熠生辉的鳄鱼项链显得尤为珍贵。对于爬行动物的热爱促使她定制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珠宝,其见证了卡地亚精湛技艺和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据说,当时玛利亚带着一条活的小鳄鱼来到卡地亚,以便设计师们传神地再现鳄鱼的神态。
项链的制作耗时1875小时,栩栩如生的鳄鱼造型上,分别镶嵌了1023颗黄钻和1060颗祖母绿。鲜活的姿态下所散发的生命力,极佳地向自然主义传统进行致敬。珠宝工匠大胆运用独具匠心的先进技艺,倾注热情于设计与线条之中,诠释如幻如真、灵韵动人的鳄鱼风采。
滑动查看更多
左:玛丽亚·菲利克斯佩戴卡地亚鳄鱼项链,1975年
右:卡地亚鳄鱼项链,1975年,卡地亚巴黎,特别定制
在这些珠宝创作者身上,似乎无时无刻不闪耀着他们对于自由与创新的追寻和渴望。他们所孜孜以求的,往往并不单纯是珍贵的材质和工艺上突破,更多时候,珠宝成了他们自身人格的拓展,象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贵的精神。
“卡地亚的突破则是将材质与题材结合,既拓展了珠宝材质的表现力,不断研发新工艺,又注重使用者个人意愿、身份和独特品位的表达。”王小茉说道。
结语
在旅法学者谢强看来,“奢侈”并非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贬义词。恰恰相反,奢侈最终能够保留的是贵族精神,而非贵族的生活方式和财富地位——这是极为宝贵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正是卡地亚的自由精神所追寻的。
法国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 Lipovetsky)在《永恒的奢侈》一书中指出:“奢侈在今天既不是传统,也不是时尚,它是用时尚时间重组的传统时间,是用现在时尚思想对过去进行的再造和重解。”特别是在近代,奢侈品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尊重传统和敢于创新,这二者构成了“奢侈”的内涵,成为连接我们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载体。而这一点,显然在卡地亚身上获得了体现。
在卡地亚百年多来的珠宝制作历程和一件件传世之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尽的想象力和不被束缚的心灵。自由的心灵才能带来自由的作品,这也让卡地亚人才辈出。从卡地亚兄弟到贞·杜桑女士,拒绝从众心理,拒绝划一,坚守个人的自由选择,对创作者如此,对消费者而言亦是如此——这也是对于自由的最好定义。
卡地亚广告,1964年,卡地亚巴黎
利波维茨基说:“一种无声的精神需求一直暧昧地支撑我们与奢侈的关系。”实际上,奢侈反映的是人们对永恒性的渴望。奢侈品本身并不能够带给我们奢侈的生活,但其内在精神和美德,却可以在心灵上留下最为宝贵的财富。
“艺术不是被表现,而是被感受。”康德的这句名言,亦是卡地亚的追求。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不仅是美,更富有情感。“卡地亚与众多名人的故事,并非只在于昂贵与美,更多的是心灵感应的传奇。”谢强说。这些作品所展现的,是人与器物的结合,重要的并非技巧,也不是珍贵宝石或贵金属,而是融入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种自由精神,表现为尊重人、尊重艺术、尊重贵族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卡地亚的命脉之中,百年未变。
参考资料:
1《非现代主义的现代 :再论装饰艺术运动》,《装饰》2020年12月,王小茉
2《装饰与罪恶:尽管如此1900—1930》,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阿道夫·卢斯著,熊庠楠 / 梁楹成译
3《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吉尔·利波维茨基著,谢强译
《无问西东,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沈艺超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卡地亚、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