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巫鸿 x 耿朔:“空间”的敦煌
“空间”的敦煌:一个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更多是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没有研究就不会有问题,但如果问题不存,即使是最新的材料也只能附着于往旧的视野。
巫鸿教授擅长以特定的礼仪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和图像程序”(architectural and pictorial program)的研究方法解释空间中建筑构成、雕塑以及绘画之间的内在逻辑。1990年代起便已着手从空间角度探讨敦煌壁画及石窟,2001年写成《敦煌323窟与道宣》一文,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意识。在2016年OCAT举办的“‘空间’的美术史”系列讲座中,巫鸿阐述了他的“空间”基本逻辑及其在方法论层面的应用,成为《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一书的理论先声。
《空间的敦煌》一书尝试从美术史的角度,重新挖掘莫高窟原始材料,以“空间”的概念为切入点,把莫高窟当作可以实际走近和进入、可以用目光触摸的历史地点和场所,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敦煌城、莫高窟崖面、洞窟内部空间、洞窟空间中的图像以及绘画中的空间五个层次进行论述。全书打破通常以朝代框架叙述莫高窟历史的模式,依据洞窟的崖面位置、建筑形式、图像组成,构建了莫高窟以“空间”使用逻辑为依据的“内部历史”,同时挑选出一系列改变石窟空间逻辑与观看方式的“原创窟”,作为“内部历史”的结点,为整体上理解敦煌石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策略。
在2022年12月揭晓的“豆瓣2022年度读书榜单”中,《空间的敦煌》荣登“艺术·设计”榜。2023年3月22日(周三)20:30,豆瓣读书联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邀请巫鸿、耿朔,聊聊“空间”的敦煌:一个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嘉宾介绍】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美术和视觉文化史,及当代艺术。代表作有《武梁祠》《礼仪中的美术》《美术史十议》《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废墟的故事》《“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等。
耿朔,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中国早期美术史和文化遗产学研究,出版专著《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
第249 窟窟顶南披上的神祇和漂浮的山峦
【分享大纲】
1. 理解研究敦煌莫高窟的不同角度
2. “空间”概念的提出和运用
3. 走近莫高窟的五个层次
4. 作为研究焦点的单个石窟
5. “石窟空间分析”策略提案
【推荐阅读】《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巫鸿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年6月 |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