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亿被一夜清零!这一类私募你还敢出手?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最近,全球八大投行之一的瑞士信贷一直处在旋涡之中。由于业务不断踩雷,经营情况恶化,业绩产生大幅亏损,近些年来其股价连续下跌。
3月14日,瑞信官网发布年度报告,称在2022财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并正在采取补救措施。负责审计瑞信财报的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也对其发表了否定意见。
可以说,单凭瑞信自己的努力已经无力回天了。在瑞士政府的斡旋下,北京时间3月20日凌晨,瑞士另一大行瑞银集团宣布,将以每股0.76瑞郎、总价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瑞信股东将以22.48股瑞信股票换取1股瑞银股票。瑞士政府表示,将提供逾90亿美元,以弥补瑞银收购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损失。瑞士央行还向瑞银提供了逾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以帮助促成这笔交易。
更令大家关注的是,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的公告显示,瑞信名义价值160亿瑞郎(约合172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Additional Tier-1 Capital)被全额减记,这一举动让债券投资者炸开了锅。这是欧洲规模2750亿美元的AT1市场最大一次价值减记事件,损失规模远超过2017年西班牙银行Banco Popular SA债券上的13.5亿欧元减记,当时该银行被桑坦德银行收购。
什么是AT1?Additional Tier 1,即额外一级资本债券,是一种可计入银行监管资本的次级债务。除了持有更多的普通股本外,大型银行还被迫发行“或有可转换债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即Coco债券)。这些Coco债券最常见的形式就是AT1。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CoCo债开始成为被大规模使用的保护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金融工具。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个水平,这类债券的持有人将面临永久性损失,或者债券被转换为股权。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清偿顺序的相关规定,最先被清偿的资本为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ommon Equity Tier, CET1),其次为AT1资本(Additional Tier-1 Capital)和Tier2资本。此次瑞银收购瑞信过程中,清偿顺序靠前的普通股东权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相对更加安全的AT1却反而被全额减记。
按理来说,AT1的清偿顺序在股票之后,并且按照瑞信现在的CET1比率,这些债券也没达到完全减记的触发条件。为什么欧洲这次会打破惯例,债券先于股票归零?
其实瑞信在AT1的发行说明书里已经规定了,在银行无法继续经营或需要监管机构出手救助时,包含此条款的债券就要被减计。瑞银集团在收购时合理利用了这些条款,AT1被完全清零了。
瑞信172亿美元AT1债券全面减记的举动,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目前市场已作出剧烈反应。在伦敦上市的景顺AT1资本债券UCITS ETF,虽然只有约3%的持仓来自瑞信,但周一下跌幅度达到17%,创纪录最大跌幅。此外,周一亚洲多家银行的AT1债券出现暴跌,如东亚银行票面息5.825%的永续美元票据价格相较于17日下滑9.4美分至80.7美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这次事件也告诉我们,债券投资的风险没有想象的那么低。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债券比较稳健,然而一旦踩雷,就面临着清零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投资债券必须要面对的点。
此前,很多投资者跟风云君的交流中,对私募债基表示很感兴趣,想着图一个稳健的收益以及能超过公募债基、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但这本身就是非常有难度和挑战的一件事。
其实早在去年,风云君就提示过私募债基的风险。
首先债券私募基金未必稳健,盈亏不成比例。债券基金的收益来源以下几个部分:一、债券票息。二、债券估值波动。三、市场流动性及宏观因素。票息这块就那么多,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利息是不足以吸引投资者的,而一旦信用下沉,投向较低等级的信用债,则会放大风险,出现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大幅影响收益甚至亏本。而债券又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公开市场(投私募债的我们就更不看了,风险太大,不具备偿债的刚性),很难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标的。所以票息这块,市场公允的收益就永远非常有限,甚至会低于3%/年。
债券债项估值方面的波动,一部分由发行人决定,一部分由资金面决定,这也是非常难以把握的点,债券市场专业机构玩家(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竞争充分,这块通常有些许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但不是长期看得见抓得住的投资机会,也很难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最后,宏观因素是决定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加息周期对债券基金是不利的;又如在股债平衡方面,经济向好的时候权益资产更具备配置优势,同样的100万,投向债市可能错过很多机会。
综合来看,想通过持有债券私募获得让人满意的稳定的长期收益(比如年化8%-1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可能因此仍旧会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赚不到多少钱还有可能亏损不少本金,这种盈亏比就很不合适。
其次,规模又是私募债的又一大陷阱。私募基金因为募集方式定向化,所以很难有很大规模的债券私募,和动辄几千亿几百亿的资管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债基大多做不到百亿,更多的是中小型私募。
这里对债券投资的流动性管理就很难把握,一旦遇到市场行情突变或者客户大额赎回,都会对产品净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债券很难以满意的价格在公开市场卖出,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大宗交易对手方,原因很简单就是规模小,直白讲就是没地位。所以,同样的债券型产品,我们也确实更信任大券商、大银行做的产品,毕竟规模大,流动性充足。去年年底,不少公募债基受到波动冲击而出现净值大幅下跌,私募就更难逃离这种波动陷阱。
风云君并不建议个人投资者配置债券类私募产品,这个观点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私募并不是债券市场杰出的玩家,未来也很难站上舞台。
如何更好地洞察各种类型私募产品的真相?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