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行研没有未来
从业务的供需来看:
1.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被动投资策略和量化投资策略的兴起。主动管理型基金的AUM在过去十年急剧缩减这意味着对卖方的需求越来越少,同时买方自建研究团队也是趋势,对卖方的需求逐步降低,这个是长期影响。
2. 同质化竞争、收入模式不可持续。国内证券行业发展了二十多年,卖方研究早已经是红海市场。从收入模式上,欧洲2018年生效的MiFID II 要求研究与交易分割,研究单独收费。
再看国内,目前研究还是靠交易分仓派点,而研究报告内容同质化、质量层次不齐,未来一旦要分离研究与交易,能有几个客户愿意为研究报告买单?想想金融民工熬夜赶出来的报告客户可能看都不看一眼,是不是很有挫败感?
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
1. 社会地位低。卖方调研累、路演辛苦就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一边要讨好上市公司才能获得更多信息见解、一边还要讨好客户买方机构,能够带来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少了。某次和老板聚餐,迎面走来几个西装革履背双肩包的男生,在旁边桌入座后便打开笔记本电脑噼里啪啦敲键盘,老板略带轻蔑地嘀咕道:“看,估计旁边也是二级卖方狗”。
2. 降本增效的宏观背景下被裁员首当其冲。四年前,某家投行已经砍掉了在HK的分析师团队;四年后,经济环境波动下数家bulge bracket动手缩减研究员规模,毕竟卖方研究还是属于成本中心。
3. 选对行业很重要,但多数时候选择权不在你手中。我认识的不少资深分析师,都是在券商发展早期进入的行业,那个时候卖方行研门槛相对较低,覆盖的行业也大都处于上升期。如今情况大有不同,买方关注的机会大多在高景气度的、新经济、新基建相关赛道,而研究传统行业的分析师则很难受到待见。研究所本身招聘的职位数较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于求职者而言,被分配到哪个研究组主要还是看研究所的招聘需求。
4. 出路较窄。很多人可能会反驳这条,说不是可以转买方吗,不是可以去企业内部做IR吗?没错,很多资深分析师会一条路走到黑,一直做卖方研究。转买方没有那么容易,毕竟买方也不是什么行业都看。参考上条。转IR同样也要受制于研究方向。此外,国内买方机构鱼龙混杂,很多机构绩效与投资的绝对收益挂钩,跟卖方写报告、路演的业务模式差距很大。
【更多阅读】 白富美被官二代玩弄感情7年,一怒之下实名举报男友一家贪污
投行小伙伴 微信群互助平台
求职招聘 业务对接 最新热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