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大牛在知乎上写「骚话」,一不留神成新知答主
3 月 16 日,2022 年度新知答主公布,100 位新知答主「新鲜出炉」。
扫一眼榜单,除了「好牛」,还是「专业」。
仔细看,在这 100 位答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常是各个领域的科研大牛,认证多含「博士」、「教授」、「研究员」,有在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掌握着最专业的知识,但却会出现在「怎么放不臭的屁」、「如果 Biu 有文字,那么大概长什么样」等稀奇古怪的问题之下。
看似「奇葩」的问题,不仅不会被他们嗤之以鼻,反而成为打开他们好奇心的「神来之笔」。让他们在繁忙科研之余,自愿投入大量个人时间,坚持日复一日地在各个问题下进行着回答。
对于荣获知乎创作者的最高荣誉,有人矜持:「我何德何能……」也有人淡定:「只要坚持我的风格,在几个领域中深耕,总有一天,金子会被发现」。
从科研工作者到新知答主是怎样的体验?为什么来知乎科普?知乎的社区氛围为什么会吸引科研群体深耕?我们和其中 10 位新知答主聊了聊。
「靠在知乎上写写『骚话』,
来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科研工作的日常可能是枯燥的,且反馈链路漫长。追逐科研梦想之余,总需要一个不那么过分严肃,但又能被「Get」到的精神家园。
兜兜转转,不少人来到知乎,发现这儿才是科研人员的「快乐老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耗子领袖 自嘲自己的专业属于「养养耗子混口饭吃」。2014 年开始写知乎,主要是为了「靠在知乎上写写骚话来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他的回答也给知友带来很多乐趣。
他会告诉你「怎么放不臭的屁」,也会一本正经地解释「为什么用力大便会感觉脑充血」,「阳气的成分是什么?」「浩然正气可以辟邪吗?如果可以为什么古代书生就经常遇见鬼?」
内核却是正经八百的科普,不光有文献,有数据,还有有解剖图。
学会深奥的知识是本领,把深奥的知识讲得一目了然则是另一种本领。这样的本领让耗子领袖收获了很多称赞。
「在我还是科研萌新的时候,给了我自信与学习的动力,让我在什么成果都没有的时候,坚信自己或许还不错。」
他表白:「在知乎写回答的十年,是我人生最好的十年。」
和耗子领袖一样,Meta 研究科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和信息技术博士 @王赟 Maigo 也十分享受在知乎科普带来的乐趣。
他自称从小比较 Geek,最喜欢钻研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写出解答过程。所以为了找到更多有趣的问题,从中学时代开始,他便辗转于多个论坛,试来试去,终于在2012年来到知乎,成为了一名知乎答主。
「我的回答几乎都以文字为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图片;我也并不会制作生动的视频。我所关注的,也一直是语言、数学、计算机等几个偏学术的领域,很少去追时事热点。这次获得『新知答主』称号,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只要坚持我的风格,在几个领域中深耕,总有一天,金子会被发现。」
11 年科普,超过 4000 个回答,涵盖多个领域,王赟 Maigo 不光高产,而且涉猎广泛,活跃在机器学习、数学、语言文化话题下,被称为「知识连成一片」的全方位、无死角大牛。
连一些看似无厘头的提问,他也能够给出专业感十足的回复:
而王赟 Maigo 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创作热情,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知乎上那些「神来之笔」带来的乐趣。
「在知乎上,总有一些提问,能让我发现各个领域中的奇妙现象,吸引着我去研究;也总有一些回答,能让我在山重水复时豁然开朗。」
他形容自己在创作时,会想象面对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求知少年,「他们在我的回答下评论『有帮助』的时候,就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谢凌曦 曾在知乎信心满满地答复了一个数学上问题,结果一不留神,回答错了……
错归错,这一段和知友互动的经历却让谢凌曦感觉到乐趣十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作为知乎答主的科普之路。
「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否走上了数学的极端?」
「如何评价 OpenAI 的超级对话模型 ChatGPT ?」
「如何评价 FAIR 提出的 ConvNeXt:CNN 匹敌 Swin Transformer?」
在诸如此类与 AI 相关的问题里,都可以见到他与其他知友的频繁交流。
最让谢凌曦倍感幸福的,是在「如果中国重新开发像 MATLAB、solidworks 这样的软件大概需要多久?」问题下的回答,他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和朋友一同开发 maTHmU 项目的热血岁月,一下子给他带来了 3 万的赞同和 5000 的喜欢。
在评论区知友们的激励下,他连续更新多次,最后把全部回忆记录了下来。
「我要感谢这个问题,让我打开记忆的匣子,唤醒了许多尘封的往事。」
「除了满足我分享的欲望,
还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科研人员在知乎上写回答,一开始大都是因为好玩,满足分享欲,但写着写着,就开始想着「我还能多做点什么」了。
2020 年,爱尔兰国立大学化学博士 @开尔文 对自己过往回答进行复盘思考:「这一个一个小小的回答,除了满足我分享的欲望,还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这场思考让他决定以科普的方式来消除大众对于食品领域的固有刻板观念,比如「浓缩果汁没有营养」,比如「方便面不等于不健康」。
于是在他笔下,深奥的化学分子式、复杂的食品工程学,经过细细描述,全部变成了一行一行浅显易懂、生动而有趣文字。
「相比于其他的平台,知乎具有对专业知识的科普性。其他平台只关注减肥食谱,但知乎更就关注为什么这个食谱能减肥。」
许多网友读完后,表示受益匪浅。
获益匪浅的不止知友。
「有时候知道作用机理,但具体的细微因素并不清楚,通过调研、组织文字,到最后,心中的疑问也一并解决了。」
来自食品质检和生产行业的知友的评论和建议,让他了解到了研发之外的知识;而通过与其他答主的交流,也帮助他了解到了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青年教授 @尤洋 作为活跃在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大牛,每一次的科普更像是对科研成果的一次前沿分享,对关注行业的用户而言意义重大。
「如何评价 Colossal-AI ?效果如何?」
「ICLR 2022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稿?」
「如何看待 ICDE2022 的审稿结果和录取情况?」
这些问题下的回答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团队项目最新进展以及发表论文的介绍。这些分享让许多相关科研人员和关注者收获颇丰。
他还直接在知乎发布招聘信息,寻觅专业领域人才。
「因为知乎的人才密度比较高。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还是想招华人背景的成员。知乎是最理想的平台。」
当然,来知乎,不仅能满足自身专业领域的讨论,也能获得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意见,这也是科研人员青睐知乎的原因之一。
数学博士 @Yuhang Liu 第一次登录知乎的理由和数学一点儿关系没有,反倒是出于爱美之心,听说知乎有潮人,期望着学习服装穿搭。
在之后的岁月中,无论是留学申请,还是论文撰写,Yuhang Liu 都从答主们的交流和分享中得到了不小的帮助和启发。而随着个人成长,他也决定将这份互助精神传递下去,开始在知乎上定期输出内容。一不留神,就完成 4000+ 回答。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数学博士,Yuhang Liu 除了在知乎上解答数学学习方面的疑问,分享学术界的一些信息,比如「西浦数理学院目前仍有不小的招聘需求」,也会探讨一些「奇思妙想」,比如让 ChatGPT 写数学论文,比如让外星人/AI 列举出给定证明长度的所有真命题,比如全息宇宙假设,比如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获益于知乎的社区文化,他也积极地建设知乎社区。
在一个较为「高冷」的专业领域,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 @司空白 则将自己定义为「甘于寂寞的建筑看门人」:
「时刻抱一份尚未入门的谨慎自省,应该是有益的;看门人这个身份,也很契合知乎的口号:『发现更大的世界』——推开门,才有机会发现嘛。」
从 2013 年起,他开始在知乎上进行创作,觉得写出来不仅是对文字水平的磨练,也可以「敦促自己看专业相关的书籍与资料」,也可以帮助自己做「偶尔的(专业上的)自我检验。」
不知不觉,在知乎驻足了十年间,完成了 400 多篇高质量的回答。
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哪些『精妙绝伦』的设计?」问题下,他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大家,优秀的建筑设计应该「打破既定原型和范式,同时又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在逻辑」。
而在「有哪些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美的建筑?」里,他又通过一张一张建筑图纸,说明「数学是揭示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中的规律的学科,而建筑是基于人类对这些规律认知之后付诸实践的产物」。
「知乎的氛围与秉持的互联网精神,是唯一让我还有输出欲望的中文社媒平台」。
「在突破知识边界的过程里,
我也一点点进步和成长」
对于许多答主来说,科普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突破了知识边界,也反哺了科研进展,甚至带来新的创业机会。
有人将知乎作为自己研究领域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医生,2016 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 @孙悦礼 开始在知乎进行问题回答。因为日常工作中,养成了一边问诊,一边通过灵魂画作来讲解病情的习惯,因此当他决定科普时,特别选择了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只寥寥几笔,就把一些人体结构和病痛原因展现得明明白白。
转眼「七年之痒」,孙悦礼在知乎上累积创作了 1000 多条回答,发布了 1500 多条想法,还完成了 200 多个视频以及 100 多篇文章。
「在知乎上写内容,我也有收获,这当然不是客套话,在突破知识边界的过程里,我也一点点进步和成长。」
知乎网友的「挑战」一次次冲击着孙悦礼的知识储备。这些问题逼着他不得不去采集数据,通过实验验证,甚至最后被整理成了相关论文。
除此之外,纸质书《我真的坐不住了》的出版还给他在科研之外,开辟出了新的赛道。
有人在知乎见证了专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博士 @张抗抗 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专家。2013 年时,刚刚完成博士论文的他,「想找个写作的地方输出一下」,本打算在知乎上「随便写一写」,结果回答频频被选为推荐,把自己写成了「汽车领域」的头部答主。
许多人喜欢这位大牛的风格,固然有他对汽车行业了如指掌的缘故,也因为张抗抗妙趣横生、既有「门道」又不乏「热闹」的语言风格。
「本田的混动和丰田日产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丰田是练就九阳神功的天才少年,本田是厚积薄发的郭靖。
「为什么电动车在高速上续航里程会大幅降低而汽油车则可以跑得更远?」
汽油车的续航能力是姚明,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是小明。
向外输出的同时,知乎平台也带给了张抗抗惊喜。他得以有机会参加了「拆车实验室」,能够近距离亲眼目睹一些汽车技术细节以及非常难得的探厂和专业工程师交流的机会;并且跟随汽车领域活动的脚步参加「汽车答主挑战赛」,通过持续地输出专业的技术解读,多期霸榜,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时隔四年,再次入选年度新知答主。
张抗抗感慨良多,「主要是感慨中国汽车产业这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着新能源车欣欣向荣的局面,他说「知乎有一份贡献。」
「因为知乎的车企工程师多,他们能更敏锐地察觉到产业变革」,在多年前新能源车还被大多数人当做骗局时,「知乎平台的汽车板块成为第一个对电车友好的中文互联网平台」。
正是知乎观点的传播,之后三四年,全网才对新能源车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善。「这是知乎在(汽车领域)观点传播上具备领先性的标志性事件。」
还有答主因为在知乎的创作收获了创业机会和风险投资,脱离「大厂打工人」的身份。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博士 @胖博士 本科是传统的化学工艺,因为不喜欢爬精馏塔,博士期间改成了偏生物方向,结果归国后歪打正着进入化妆品行业。
几年的深耕,不光打造出了一个科研专家,也将这样一个蓄着胡须的直男大叔变成了知乎上的妇女之友。
在他的回答里,既有脑洞大开的问题,如「红心火龙果的汁当口红涂在嘴上有没有害?」
也有揭露行业内幕,诚意满满的干货,如「化妆品中有哪些流行的无用成分?」
最疯狂的时候,他每天两篇护肤科普,为自己在创作者群里赢得了「卷王」和「肝帝」的双重称号。
短短半年时间,胖博士便解锁了 5 万粉丝的成就;一年后,这个数字又变成了 10 万;到了创作的第四年——2023 年,他的粉丝数量突破了 30 万。
知乎上的品牌效应起也带来了事业上的悄然变化。一些投资人通过知乎,与他取得了联系,一方面请教化妆品成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他去寻找行业内的投资机会。
一次次的交流让胖博士渐渐萌生出了创业的念头。随后他辞掉工作,看准了消费者对于绿色创新成分的需求,拉上几个同学,准备大展拳脚。
也是因为「知乎答主」的身份,第一笔风投闻风而至。
「客户很认可知乎答主的身份,因为知乎对于大众是一个能够建立品牌心智和形象的平台,对于品牌背书具有很大帮助,对方会觉得你更值得信任。」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神隐隐于知乎」。
知乎上,从事科研学习和工作的人群总数超过 540 万人,仅科技互联网领域就日均图文生产量 2 万多篇,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累积的回答、文章和视频数都超过了 100 万篇。
他们提问、回答,评论、点赞,与各类专业大牛华山论剑,也在「高冷」的专业知识和更多充满求知欲的普通大众之间,搭建起一道道桥梁。
从分享的乐趣,到帮助别人的价值感,再到反哺科研,打造个人品牌甚至开拓新的事业,不知不觉间,知乎已成科研人员的「快乐老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