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在知乎「摸鱼」,摸成新知答主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3 月 16 日,知乎公布了「2022 年度新知答主」名单。
有一类答主,他们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顶尖职场,VANS 亚太区产品总监,高考数学组阅卷人、上海三甲医院医生……
除了分享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也积极贡献真实的职场体验,提供过来人的建议,甚至有人直接因为知乎找到工作机会和工作伙伴……
或因好奇心与分享欲,或因想为他人撑一把伞,或因想要觅得同道中人,或为打造个人职业品牌,他们在知乎的宇宙里,吸引着同频信号的朋友,给知友带来了星辰般的慰藉与指引,也让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可能。
知乎仿佛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回头一看:诶,我原来在这都快待 10 年了!
从职场人到新知答主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什么来到知乎创作?在这期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我们和其中的 10 位新知答主聊了聊。
在成为新知答主之前,他们首先是职场人。
有人分享「打工人」的至暗时刻。
曾在全球大型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担任营销总监的 @ Sean Ye,回忆「刚踏入职场前两年」,也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简直过得一团糟。」
应届生毕业的他面试,曾遭到了面试官的无情 diss:「你说的不对」「你英语是谁教的?」「你的想法太天真了」;吐槽了一句之后还被面试官回怼:「你是独生子女吧?没受过委屈吧?你原来期待 4K月薪,怕是达不到了。」
后来,他又经历裸辞,三个月投递简历颗粒无收,在一位职业规划师的建议下,他进入到人力资源行业工作,规划师的一句「以后你成为专家了,也帮帮别人」,启发了 Sean Ye 想为他人撑一把伞的念头。
「我会在知乎上分享我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帮过我,我也想用自己的知识帮帮别人。」
在知乎近八年里的长跑中,他总结的干货满满的经验,其实不少是真实故事:
「有哪些大家不说,但是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面试想拿 10K,HR 说你只值 7K,该怎样回答或者反驳?」
「毕业后进入一家错误的公司到底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多大的影响?」
靠着「瞎说实话」的风格,他给予不少职场人真诚中肯的建议,并在知乎获得了 2 亿阅读量以及 765 次专业认可。
这些真诚的回答不仅让他收获了不少忠粉,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品牌效应。不限于出版社的垂青,以及受邀成为领英、36 氪、第一财经以及南都周刊的特邀职场专家作家。
「其实比我懂人力资源的同事不少,但他们没有没有出来分享,就没有人能知道他们多么优秀。知乎对我来说像是职场的个人品牌营销阵地。」
Sean Ye 发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打造个人职业品牌的重要性。
「我经常参加各种 B2B 营销峰会,作为主讲人分享我发展知乎个人 IP 的故事。在场有化工行业领先的外企白领,有数字化行业的经理人,还有软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对知乎充满了兴趣,感觉这里是一个能够打造个人品牌的地方。我相信这是职场的趋势。」
有人靠着百科全书式的分享,为自己的领域在互联网社区开荒。
VANS 亚太区产品总监、10 年知龄的@ Ricki 在知乎创作了 2417 个回答及想法,积累了 60 万粉丝。
打开他的主页,简直就是一本《球鞋的十万个为什么》:球鞋入门知识、球鞋购买推荐、产品解析与评价、球鞋行业重大事件、运动品牌财报分析……
最开始在知乎开设球鞋知识专栏的他,只有三四千粉丝,另一位热情知友@ 阿Nel 的加入,一下子为专栏带去很多活力。Ricki 是品牌方,Nel 则是来自马拉西亚的的零售商。两人正好可以提供完全互补的视角,粉丝经常对照两人的文章进行阅读。在他们的努力下,还发展出了知乎球友线上群以及「鞋头在知乎」的线下聚会。
从单打独斗到同频共振,是很多知乎答主的快乐源泉。
对创业公司 CEO @当时明月在 来说,「输出、得到反馈、不断调整,是我锻炼自己思维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爱好。」
而他直白略显「扎心」的回答,因为颇具独立思考,反而给知友做了一次「精神按摩」。
面对职场焦虑,他的回答得到了 2.3 万赞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随时陷入到宏大并且无用的问题的思考中,是非常消耗且疲惫的。」
「你把人生开始做减法的时候,当你剔除了一切『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的东西以后,你身上的包袱一下子就轻了,先集中精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而面对苦恼着是否要跳槽、换工作的朋友,他给出了自己的结论:「个人和公司博弈是很困难的,但是个人可以和市场博弈。」
说白了就是,提升自己在市场「被需要」的竞争力,「职场与人生一样,都需要有一个 Plan B,包括能力提升、副业、创业、自由职业等」。
「你把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通过知
乎这个平台变得更系统化了」
除了打造个人品牌,还有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答主,在知乎链接到了更多圈层内外的朋友,反哺了自己的专业。
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领域优秀答主@杨军 觉得知乎最吸引他的是,「某种程度它是我自己个人成长的投影。」
他在知乎上给出的第一个回答是在 2015 年 6 月,当时他正处在 AI 系统领域爬坡的初始状态。回看自己的回答和文章,他看到了一条完整的发展轨迹。
「我写文章会经常引用以前的文章,因为觉得观点是连续的,而这个让我觉得非常有充实感,你是在连续地往一个方向在做事情,一点点去试错纠正体会提炼」,「那种感觉特别地好,你把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慢慢地通过知乎这个平台变得更系统化了」。
杨军还在知乎上「收获了一些朋友的反馈和启发,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还有幸和其中一些朋友一起工作,在自己的工作方向上共同成长。」
AI 领域本身是新兴产业,而杨军所研究的 AI 大规模系统此前更是一个「孤独」的分支,他在知乎记录并梳理着对AI 加速硬件、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的认知与见解,吸引了不少知友进行专业讨论。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22 年春节,他发布了一篇《从 AI 系统角度回顾 GPU 架构变迁--从 Fermi 到 Ampere (V1.2)》的文章,得到了一位陌生知友极其认真的评论。
知友的评论反馈也会给杨军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为了杨军后来的同事,一起在 AI 领域并肩作战。
有人将知乎当成职场闭环中伸向另一维度的手。
上海三甲医院麻醉医生@kkhenry,最早以一篇「如何看待上海瑞金医院年轻麻醉医师猝死」的回答得到广泛关注。他还原了自己在规培二年级历经的一场长达六小时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60 岁的患者术中面临出血,在外科医生止血后,麻醉医生面临的挑战仿佛就像悬崖上走钢丝:「此时患者的内环境和电解质水平已经完全紊乱,血钾过高会心脏停搏,血钾太低会心率失常,更别说血气分析的 20 多条参数,每一条背后都是心惊胆战的结局,每一步都不能错。」
kkhenry 的回答,也让很多人真正深入了解到,麻醉医生并不是「打一针」就完事,而这些回复与点赞,kkhenry 觉得像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面带微笑的点头致意。」
后来,除了分享关于麻醉医生的专业知识,kkhenry 还会自封「业余颜值博主」,从科学角度解读「男人应该怎么护肤」、「一个月怎么能快速变白」、「脱发有什么自救方法」等变美大法……意外歪楼成了时尚盐究员。
在 kkhenry 看来,在知乎写作就像是忙碌生活的透气口,「知乎答主像是我在这个闭环中伸向另一维度的手。作为医学答主看似是不断输出的经历,其实也是吸收不同反馈与能量的过程。相比于象牙塔中寻行数墨的理论,这些让我有了更接地气的共情力和同理心。」
资生堂配方师@江小訾 也有着相似的经历。2017 年,因为在实验室与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他开始在知乎分享起化妆品背后的故事。
他发现,知乎也在帮助他的成长。「我自己要先把背后的原理弄明白,只有自己明白了才能用通俗简练的文字把科学道理讲清楚;我也慢慢地学会怎样把一个无聊繁冗的回答变得简单有趣,更有逻辑。」
他的回答不仅严谨,「为了一篇文章,我扒了 2000 年以来几乎所有敏感皮肤相关的论文」;也生动有趣,「皮肤的神经就像电线一样,屏障就像我们的房屋一样,一旦房屋老旧破损,电线就裸露出来,很容易出事故。」
为了体现日常不同情况下的防晒用量,他还做了详细的示例图:
知友惊呼:
考古工作者@linyi812 的工作更算得上稀有工种,他时常面临着稀奇古怪的疑问: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考古工作者能鉴定文物吗?考古现场有啥讲究……
「考古工作对象不止是墓,也并不是你挖得多就有更多学术成果、就赚钱多。」他的每篇回答不仅让人对些许神秘的考古工作有了客观的认识,也像一篇篇有趣扎实的小型论文,「这是个小众学科,但内部分工也很细化,绝大多数提问我做不到张口就来,有时为了能够解决自己的疑问可能要查半天的论文,经过检索、总结之后还是有所收获。」
知友评价:
「资料的时间脉络特别清楚,直观反映了学界认知改变的过程和程度。」
「知乎需要像作者这样的分享。」
而他在知乎也收获了考古领域的知识精进,「我并不熟悉的世界史、外国考古、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更是在知乎受益良多,非常感谢在相关领域输出高质量回答的答主。」
对一些答主而言,在知乎的创作不仅满足着分享欲,实现着同频的链接,带来专业领域的进阶,个人品牌也为他们带来更为实际的收益。
教育答主大泡泡因为在知乎的创作,走出了 35 岁危机,重新出发。
大泡泡自称「人类幼崽答疑员」,中科院的一段实习经历促使她毕业后进入了科学教育领域,探索着低龄段小朋友「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
她很爱回答「人类幼崽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今年 9 岁了,大人总问我长大做什么,我怎么知道呢?」、「 5 岁的孩子问这么多风俗节日是迷信吗,大人怎么回答?」;也喜欢从妈妈的视角去探索「偷懒教育」的方法,为家长们省出一些瘫沙发的时间,让家长利用一些简单的小玩具,让家里、小区的户外、城市的公园,随时变成孩子探索的「课堂」。
2021 年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关停,她成了中年失业的一员,没想到在知乎的创作,「竟然帮我得到了各种能继续我热爱的工作的机会。」
现在她不仅和搭档一起经营了一个小型工作室,也因为在这个领域的垂直深耕,她也接到了文旅、图书等方向新的合作。
旅行答主鱼丸在知乎构建起自己的旅行事业。
在追逐着短平快的时代,阅读她的回答,如同翻开一本亲切的旅行杂志,「我的内容就像一个 Profile,会有意识地构建我对这个领域完整的理解。」
穿越半个地球,飞行 30 个小时,三天两夜徒步负重,只为看一眼巴西白沙漠里的湖泊那震慑心魂的温柔;一个月只做一件事,她来到东野圭吾笔下的温泉雪场,体验换宿滑雪的美妙;跑到地球对面的动物世界,尝试做一个四天没信号的户外女孩……
负重徒步抵达的沙漠湖泊
鱼丸探索着世界,并通过独特专业的旅行笔记,带领大家领略着每个地方与众不同的风景。而这些深度的分享,也让她成为了第一批在旅行话题下优秀回答黄标的用户,关注者也从几千到了几十万。
她受邀参与到各种线下活动以及出版工作中,起码「钱够花,心态好,日程自由」。
在鱼丸看来,碎片式的内容很难给人带来持久与正向的反馈,她想要写出那种「不论何时重温,都还有欣喜」且「令自己骄傲」的作品。「会纯粹因为写得很好,让人涌起来一种欣赏。」
教育答主 Heshawn 则从一名年轻数学教师, 成长为课程过亿播放的线上名师。
「同学你好,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何帅!」2013 年,Heshawn 踏入知乎,原本一年最多带三个班 200 个学生的他,通过分享身为高考数学阅卷组成员的经验,并用浅显的方式讲述抽象的数学,帮助众多考生一同「刷真题」,在知乎收获了 49 万关注。
「回顾过去 10 年我在知乎上发布的 500 多条回答,我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要比自己创作的内容多得多。」
比起讲堂授课,通过知乎上大量的学生提问,Heshawn 很快掌握了每个环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论。「是他们的问题引领了我的教学实践,支持我从一个初入行的青年教师走到今天。」
成为新知答主,他说最感谢的是这些提问的高中生。
也许只是因为一颗「我想回答」的种子,这些职场人默默在知乎耕耘出了一片田野。
有的在梳理与纪录中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有的在真诚的职业分享中扶了一些陌生人一把,有的在孤独的职业宇宙里找到了另一颗星球,有的则实现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在大家担忧着 ChatGPT 会不会让自己失业、回答本身会不会丧失意义时,或许他们的经历,能给你一个不那么焦虑的答案。
作者:陈仪萱
点击「阅读原文」查收 2022 新知答主名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