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信爆雷,一场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开始
获取更多深度内容,可以加我的个人V—hmgg0004/hmgg00005(注:不要2个微信号同时加,否则后期会被同时删除):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3月19日,在瑞士政府的斡旋下,瑞银集团终于同意收购瑞信集团,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作为独立银行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令人感叹的是,从瑞信爆雷到被收购,仅仅用了四天,而就在这四天,发生了一系列颠覆人三观的事情,彻底改写了欧洲银行业的规则,也彻底撕下了西方国家契约精神的画皮。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1 负面缠身一朝爆雷
瑞信全称瑞士信贷银行,它可不是前几天闹得鸡飞狗跳的硅谷银行那种级别。
硅谷银行只是一家1983年才成立的中型银行,在全美只不过排行第16,而瑞信成立于1856年,迄今已有167年历史,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仅次于瑞士银行)。
瑞信银行一开始只是个给法国贸易提供短期信贷的小银行,后来在50年代和60年代赶上了欧债市场的东风,很快发展壮大,涉足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成为欧洲主要的资产管理和企业融资服务提供商之一。
1990年,瑞信收购了瑞士第四大银行Leu银行,又于1993年收购了瑞士第五大银行瑞士人民银行。
完成了两笔最大的收购后,瑞信彻底膨胀,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市值高达1700亿美元,比当时的雷曼兄弟市值还要高!
就算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瑞信因为远离风暴中心,受的损失也是最小的,市值一度反超高盛。
所以地位不降反升,成为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资本、美银美林、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以及花旗银行并列的投行界巨头。
这么大的一家银行,怎么说倒就倒了呢?一句话:自己作的!
第一就是丑闻不断,声誉与根基被动摇。
要知道,现代金融体系本质上还是建立在信用之上,储户把钱放银行,银行拿去投资,收益一部分给储户,一部分给自己。
但投资有风险啊,投资亏了,如果你的信用好,客户相信你能再赚回来,你就能渡过难关,但如果你信用不好,那分分钟能把你挤兑破产。
瑞信的问题,就在于自己把自己的信用给搞没了。
比如2005年至2015年间,格鲁吉亚前总理比济纳·伊万尼什维利在瑞信银行里存了十几亿美元(这笔钱来路正不正当咱先不说)。
但是为其服务的瑞信客户经理帕特里斯·莱斯考德龙,却秘密地从伊万尼什维利的账户中挪用资金,并试图以此来为其他客户挽回损失。
莱斯考德龙的作案手法也低级得令人哭笑不得。
他把伊万尼什维利在文件中的签名剪切下来,粘贴在交易订单中,并进行复印,然后提交给银行办业务,但银行居然没有发觉!
10年时间,莱斯考德龙获利千万瑞士法郎,而可怜的伊万尼什维利则因为这些并不知情的行为而损失数亿美元。
格鲁吉亚前总理比济纳·伊万尼什维利
最终,百慕大法院裁定,瑞信向伊万尼什维利赔付5亿美元,莱斯考德龙也在入狱1年后获释,获释后却在2020年离奇自杀身亡,让人怀疑他的犯罪行为还有更高层的幕后黑手。
这对瑞信信誉的打击是致命的。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国家的高官把一些黑钱存进瑞士的银行,但现在瑞信的客户经理都能随便挪用,那钱的安全还有啥保障?
还有2013年,瑞信发行了一个10亿美元债券,以资助莫桑比克一金枪鱼捕捞业项目,把这个项目包装得天花乱坠,但其实并不挣钱,钱都被瑞信多名高管和莫桑比克高官拿走了,而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
最终,在2021年,瑞信向美国司法部支付1.75亿美元的刑事罚款、向美国证交会支付9900万美元、向英国当局支付2亿美元。
好嘛,这下瑞信的债券也没人敢买了。
还有存款私密性的问题。
瑞士的银行业一直以私密性作为卖点。
早在1713年,日内瓦大理事会就颁布了瑞士第一部银行保密法。
在1987年之前,瑞士银行一直允许开设匿名账户,就连银行客服人员也不知道客户的具体身份。
但是2018年,瑞士境内的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等7000多家金融机构,在瑞士政府要求下,开始进行金融账户信息共享,向合作方共享了约200万条金融账户信息。
这意味着打破了瑞士100%保密的传统规矩,在瑞士存钱不再私密。
更要命的是,2022年2月,瑞信共享的一部分客户信息竟然泄漏了,而且一泄漏就是1.8万个!
人们发现,这些储户里面有毒贩,有洗钱的,有腐败高官,有人贩子,居然还有潜逃的纳粹分子。
瑞信不仅帮这些人保管赃钱,甚至还帮助这些人把钱洗干净!
这起事件一方面让瑞信得到了一个“犯罪帮凶”称号,也让客户对瑞信的私密性产生了怀疑,毕竟很多人在这里存的钱,都是见不得光的!
其实账户泄露并不可怕,账户泄露了,钱起码还在吧?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钱也不安全了!
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配合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局甚至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把在境内存款的俄罗斯富豪的信息,一个一个交了出去。
然后宣布,对这些俄罗斯人进行制裁,冻结了一共176亿瑞士法郎的俄罗斯富豪存款,金额约为俄罗斯人在瑞士所有资产的三分之一。
俄罗斯富豪瞬间炸了,我TM又没参与俄乌战争,干嘛把我的钱冻结了?想抢钱你就明说!
这让在瑞士存钱的全世界富豪们都认识到,国家间的矛盾,是可以累及个人的!那还说啥啊,赶紧把钱取出来,放别的银行吧!
所以原本存在瑞信的资金开始大批流出,瑞信管理的资产,迅速从3万多亿美元,缩水到了5800亿美元。
第二就是高风险投资亏掉老本。
前面说了,瑞信因为信用丑闻导致客户流失,但是为了维持股价,就必须要维持高比例的收益。
这个时候什么风险啊,内控啊,都放一边了,只要能赚钱就行,反正2008金融危机也不是没经历过,瑞信不还是好好的?
瑞士冯托贝尔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业分析师安德烈亚斯·文迪蒂就评价说:
“他们(瑞信)自我感觉:‘我们是金融危机的赢家,而其他所有人都受伤了’,”“因此,他们加倍拓展这类(高风险投资)业务,投资银行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
但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赚钱一时爽,亏损可就火葬场了。
2021年3月,英国供应链融资服务公司格林希尔资本破产,致使瑞信持有其债券的100亿美元基金遭冻结,最后只追回了70亿。
同一个月,美国对冲基金阿奇戈斯资本管理公司,把暴涨后的中概股持仓抵押给金融机构借钱继续加仓,结果押注崩盘,单日亏损超百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大单日亏损”。
而向阿奇戈斯资本管理公司提供加仓资金的,就是瑞信,结果一笔就损失50多亿美元。
也就是说,瑞信在一个月里,造成了接近100亿的投资损失,基本上相当于把近10年的盈利都赔进去了!
就算瑞信是世界级的大投行,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啊!
经过媒体调查证实,瑞信风险管理和相应监督机制彻底失灵,人们开始纷纷担忧瑞信会倒闭。
这就让瑞信的客户更慌了,加大了资金外流速度,2022年10月,瑞信陷入了流动性危机。
危急关头,瑞信新的CEO、资产管理专家柯尔纳亲自飞往沙特和卡塔尔,说服中东土豪注资瑞信银行。
正好当时的沙特和卡塔尔都希望通过增加海外投资来扩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掌控力,所以他们和瑞信一拍即合。
沙特政府控制的沙特国家银行(SNB)投资15亿瑞士法郎,买入瑞信约9.9%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也增持了瑞信股份。
靠着中东土豪的钱,瑞信才度过了2022年10月的流动性危机,拉动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柯尔纳宣布,2023年1月份存款实现了“净正”。
但是无论是沙特还是柯尔纳,都没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正在袭来。
第三就是美国的落井下石。
瑞士以为自己全盘配合美国,一会怼俄罗斯一会怼中国,就能获得美国的照顾,但事实上,美国饿极了,连盟友都吃。
3月份,瑞信即将发布新一年财报,计划通过“数字修饰”和“春秋笔法”,让财报看起来好看一些,挽回瑞信的信心。
可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突然发难,在瑞信发布财报前一天,对瑞信的现金流量表提出质疑。
要知道,SEC在金融业可以说是王母娘娘的级别,SEC都发话了,那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瑞信不得不推迟了年报发布,而且承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瑞信说,这两年“集团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不起作用,管理层也据此认定,我们的披露控制和程序无效”。
“重大缺陷可能导致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错误陈述,从而导致瑞士信贷年度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陈述。”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要知道,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刚刚因资不抵债遭监管部门接管并关闭,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关闭事件。
市场正处于极度敏感和恐慌状态,纷纷把小银行的钱往大银行转,现在瑞信又承认财报缺陷,客户一看,大银行也靠不住了!
3月15日,瑞信银行股价盘中一度跌至1.55瑞士法郎,收盘价为1.70瑞士法郎,创下历史新低。
大量客户担忧瑞信无法兑付,哪怕承受损失,也要提取资金,让瑞信再次面临了流动性危机,“雷曼兄弟时刻”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但是这一次,沙特不会救它了,沙特借口不能在瑞信持有超过10%的股权,因此“绝对”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
这一消息进一步挫伤市场信心,瑞信当日收跌 24%,创下史上最高单日跌幅,带动欧洲银行股超 600 亿美元的市值蒸发。
丑闻叠加,投资失败,美国银行业危机外溢……一系列负面消息,令瑞信雪上加霜。
为稳定预期,瑞信3月16日宣布将向央行瑞士国家银行借高达500亿瑞士法郎的贷款。
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机构FINMA也站出来力挺瑞信,说如有必要,瑞士央行将向瑞信提供流动性。
按道理说,国家层面托底了,瑞信应该渡过难关才对。
但这时候美国又来落井下石了,高盛和花旗要求瑞信提供100%的保证与结算。
可是金融行业就是靠信用杠杆,你都100%了,游戏还怎么玩?
这就是明摆着告诉全世界,美国金融行业对瑞信毫无信任!
这就导致更多的人去挤兑瑞信,每天有100亿瑞郎的存款流失,瑞信的股价继续下跌,沦落到破产边缘。
瑞士监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是,瑞信可能无法在下周一(3月21日)开门。
在金融圈,有一句话叫“大而不能倒”,意思是如果某家企业垮了,会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瑞信就非常符合这句话,因为体量摆在那里,瑞信在金融行业的渗透要远远超过硅谷,它一旦破产,就会产生比硅谷银行大百倍的辐射效应。
所以,瑞士政府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说服瑞士银行站出来,收购瑞信。
回顾整个爆雷过程,我们惊讶地发现,除了瑞信自己作死的原因之外,无论是SEC发难,还是高盛花旗的逼宫,都在背后起了很大推手作用。
可以说,瑞信的毛病其实很多银行都有,但是因为美国的“精准爆破”,才最终让这个百年大行在短短一周内倒下。
那么美国人这么干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
第一是转嫁危机。
毕竟美国正在闹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全国都在挤兑,有专家警告说,如果这么挤兑下去,美国有200家银行都非常危险!
如果这200家银行倒闭了,那妥妥会引发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所以必须想办法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出来。
巧了,瑞信送上门了,就它了!
在欧洲放一把火,就能成功掩盖美国的危机,毕竟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
当大家觉得美国银行爆雷不安全,把钱取出来往欧洲银行存的时候,瑞信也爆雷,大家就会明白原来欧洲最安全的银行更不靠谱。
第二是收割资金。
我们发现,俄乌战争爆发后,美联储马上宣布加息,收割全球。
但从现在情况看,回流美国的资金有一些,也导致了一些小国家破产。
但比较大的经济体都没事,包括收割得最严重的英国金融业在苏纳克上台后,也稳住了阵脚。
显然,美国没吃饱,现在瑞信一爆雷,很多资金就会从欧洲往美国的一些大行跑。
理论上,瑞士政府向瑞信提供的流动性越多,美国收割的也就越多,就像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泰国政府下场救市后,反而被索罗斯把外汇收割干净一样。
这一次,不把全球热钱都赶回美国,解决美国流动性危机,美国是不会收手的。
第三是警告瑞信最大股东沙特。
我们发现,这次瑞信爆雷的时间很巧妙。
发生在沙特在中国调解下与伊朗和解,申请加入上合组织,购买12艘中国驱逐舰,和中国探讨石油人民币交易之后,这上面每一条,都是在给美国上眼药。
所以利用瑞信,给沙特放血,也是一个警告,警告沙特不要和中国走太近,否则还有更厉害的手段在后面呢!
2 收购过程的骚操作
本来瑞信的爆雷已经很匪夷所思了,但万万没想到啊,瑞信被收购的过程,更是各种骚操作不断,颠覆人的三观。
首先就是史诗级贱卖。
前面说了,瑞信市值最高的时候,高达1700亿美元,秒杀高盛。
就算现在瑞信市值因为危机而暴跌,我们就算他跌了90%,剩一两百亿应该没问题吧?
可结果呢?
最后瑞士银行只用了30 亿瑞郎(约合 32.5 亿美元),就完成了对瑞信的收购。
要知道,按上周五(3月18日)瑞信的股价,瑞信还市值80亿美元呢,结果过了1天,只值32.5亿美元了。
这已经不是腰斩也不是脚脖子斩了,而是脚底板斩了。
这么少的钱,瑞信愿意么?
当然不愿意。
要知道,瑞信和瑞银是瑞士数一数二的两家大银行,二者斗了一百多年,都不分胜负,现在因为这么一个跟头就被瑞士银行收购,对瑞信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而且瑞信光旗下庞大的瑞士零售部门就价值100亿美元,约占瑞士国内贷款和存款的30%呢,怎么可能被30亿瑞郎就买走?
更不要说一开始瑞银连30亿瑞郎都没想给,只想给10亿瑞郎,然后就被瑞信气急败坏地拒绝了。
瑞银一看,你不想卖,我还不想买呢!
对瑞银来说,我经营的好好的,实在没有必要去蹚这个浑水。
我的资产都挺优质的,现在收购了连续亏损而且资产不那么优质的瑞信,谁知道瑞信里面还有没有什么未暴露出来的雷?
这样瑞信的风险会不会传染给瑞银,把瑞银的优质资产“拖下水”?
而且就算收购了,瑞银也可能面临执行方面、潜在诉讼和暂停回购的风险,同时监管机构可能要求该行未来持有更多资本,该行的管理重心将在未来数年受到影响。
所以瑞银一开始出的10亿美元的价格,就是存心不想买的表现。
但瑞士政府一看这两家一个不想买一个不想卖,急眼了,你们两家必须交易!
对瑞士政府来说,相比瑞信破产倒闭,让瑞银收购确实是最佳方案。
因为瑞士一定程度上是靠金融立国,是靠当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才能获取超额利润。瑞信一旦破产,将极大损害瑞士的金融中心地位,冲击瑞士信用体系。
用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话来说,瑞信经历了一场“信任危机”,“即使该行仍有偿付能力,也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行动,以防止对瑞士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
而且,虽然前期瑞士政府答应救市,但瑞士央行不可能无限制“输血”救助瑞信,而民众也反对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救银行,所以找一家接盘的,可以较好避免政治风险。
找谁接盘呢?
肯定不能找外国买家,这样就意味着第二大银行会落入外国资本之手,所以只能找本国银行。
看来看去,有能力收购瑞信的,只有瑞银一家。
所以瑞士政府就警告瑞银:你要是不收购,以后出事了别指望政府救你!
然后又去警告瑞信:你要是不同意收购,我就把你国有化!你们这些拿高薪的高管啊,统统要被限薪!
瑞信和瑞银这才害怕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30亿瑞郎达成协议。
所以金融时报评价:这是一场“混乱、丑陋的交易,没有一方真的想要达成,但似乎又必须完成”。
其次是剥夺了股东的投票权。
前面说了,去年为了救瑞信,沙特和卡塔尔向瑞信注资,分别成为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
现在好嘛,大股东成了大怨种。
你看看沙特,当年用15亿美元拿到了接近10%的股份,也就是说当年瑞信市值150亿美元。
现在瑞信被以32.5亿美元收购后,意味着沙特的10%的股份只值不到3.25亿美元了。
也就是说过去这5个月,沙特一分钱收益没见着,反而每个月亏了2亿美元。
这还不算自从投资了瑞信之后,沙特国家银行已经跌了三分之一股价的损失。
卡塔尔更惨,他们比沙特入局瑞信更早,也就是说按当时的市值卡塔尔拿的股份更少。
尽管如此,卡塔尔现在仍有7%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卡塔尔的损失可能比沙特更多。
所以,别看沙特和卡塔尔不太对付,但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上一致的。
专门表明态度,对交易的不透明性表示“极度不安”,他们要求看到一个公平的价格,对交易进行投票。
瑞士政府知道,如果让沙特和卡塔尔来投票,这种和抢钱没啥区别的收购根本不会获得通过。
既然投票不通过,那干脆别投了!
3月19日晚上,瑞士政府通知瑞信,将紧急修改立法,让交易双方绕过股东投票决定获得授权。
全世界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政府还能带头无视公司治理和股东权利?这不是明抢么?
一位内部人士评价说,欧洲总是取笑沙特独裁政权,那么瑞士现在和沙特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沙特和卡塔尔拿瑞士没啥办法,不过美国的那些小股东不依不饶,目前美国不良债务投资者和企业律师正准备起诉瑞士政府呢。
第三就是债券清零。
在收购谈判过程中,看瑞银还是磨磨唧唧不想买,瑞士政府给瑞银也开出了很多优惠条件。
比如,收购后,瑞银将获得90亿瑞郎的政府担保。
比如,瑞士央行将向合并后的瑞银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
当然,最王炸的还是这一条,为了减轻瑞银的负担,收购后,原来瑞信发行的面值约160亿瑞郎(约合172亿美元)的瑞信Additional Tier 1(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
你没看错,不是转股,不是打折,而是直接减记清零!
这就相当于,瑞银只吃掉了瑞信的资产,而不承担瑞信欠的钱,这些债,全部都清零了!
世界再次目瞪口呆,没有这么玩的啊!历史上只有债权人宣布债务作废,你啥时候见过欠债的说债务作废了?
要知道,AT1债券是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而发行的一种资本补充工具。
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较于政府直接注资救助银行,AT1债券有利于减轻银行仰赖政府资助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
一般来说,发行这种债券的时候,说明银行资本已经不足了,所以AT1的风险较高,但收益同样很高,这就吸引了很多希望搏一把的投资者。
对这些投资者来说,就算亏了,也不会全亏完。
因为根据金融危机后的《巴塞尔协议III》框架,通常将AT1债券持有人置于股票投资者之上,也就是说在债务追回中,债券持有人优先于股东优先权。
这意味着收购的那32.5亿美元,应该优先偿还这些债券持有者,如果有剩余,才给股东。
但现在,AT1债券竟然直接清零了,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没了!
对此,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还振振有词,减记是完全合法的!
因为AT1债券是一种常见形式的或有可转换债券,“可转换”是指这些债券可以从债券转换为股权(或完全减计),“或有”指的是,这种转换只有在满足某些触发条件时才会发生。
触发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是一类股权资本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7%;
第二是瑞士监管当局认为瑞信遭遇“意外事件”或“生存能力事件”,需要政府救助,以避免破产。
FINMA就说了,瑞信在2023年3月19日获得了由联邦违约担保的特别流动性援助贷款,就触发了“生存能力事件”这个条件,所以减计是完全合法的。
再说了,你们买AT1债券之前,都不看说明书的吗?
投资者这才翻开AT1的发行说明书,发现上面赫然写到:
“一旦发生减记,这些债券的利息将停止累积,每张债券的全部本金将自动永久性地减记为零,持有者将失去他们在这些债券上的全部投资。”
你看,一系列规定和规则环环相扣,让投资者的钱被抢了,还说不出话来,这太像一个圈套了!
可问题是,大家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有几个会仔细看业务条款的?
难怪很多人都说,瑞士金融业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虽然瑞士政府说的冠冕堂皇,但一位业内人士说了实情:AT1持有人在这场交易中被牺牲了,这样(瑞士)财政部就可以在拒绝国际大股东的投票时,挽回他们的一些面子。
简单来说,股东们都是大客户,有沙特、卡塔尔还有瑞士养老金,而AT1的投资者大多是散户以及一些投资公司,得罪他们,比得罪大客户要好,毕竟他们知道AT1的风险高,还头铁地冲进来,亏了也活该!
3 西方银行业的末日
百年瑞信,一朝爆雷,令人感叹。
但瑞信的这个雷,其实从1990年就开始埋下了,也是西方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瑞信赖以起家的,其实还是财富管理客户业务,低息收储,高息放贷,通过这两者之间的利息差赚钱。
但是,瑞信很快发现,很多西方银行已经不屑于这种初级银行游戏,而是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杠杆去盈利,看得人眼红心热。
你要是瑞信,看别人挣钱这么容易,动不动心?
1990年,瑞信入股美国第一波士顿银行,然后接手了第一波士顿的高收益债券业务,出借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杠杆融资和抵押债券交易。
在获得巨大收益后,瑞信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激进增长策略,完成了一系列收购和高风险投资,慢慢脱离了自己的财富管理主业。
这种玩法,在全球放水的时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美联储加息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按道理来说,美联储加息,储户存款量增加,投资证券收益也会增加,银行开始大笔买入美国国债和MBS等资产。
但如果美联储加息过于激进和持久,带来的危机就会大于机遇,造成“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期权风险”等。
这还都是一些可预见的风险。
问题是,在西方银行业五花八门的高杠杆产品中,以及一些对赌啊、抵押高杠杆加仓啊什么的游戏中,谁知道还藏着什么雷?
下一个爆雷的会是谁?
没人知道。
毕竟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联储加息的时候,全美3234家储贷机构被关闭或重组。
所以西方银行业对利润不计风险地追逐,再加上美联储的加息和美国的战略需要,才是导致了这次西方银行业危机的根本原因。
就像一个业内人士评价瑞信的那样:
“当一家以铁路实业起家的银行忘记初心只追求高额回报,当一家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无视信托责任只关心自身报酬,当一家银行丑闻不断丢掉最珍贵的信誉最终失去客户信任,结局早已注定。”
瑞信倒了也就倒了,但瑞士政府后面的操作,才彻底挖了整个西方银行业的根。
常看老港片的人,应该能在很多电影中听到一句台词:把钱打到我的瑞士银行账户。
其实这大概率不是软广植入,而是瑞士这个国家银行业的信誉真的深入人心。
100多年来,瑞士一直借助中立国身份,来对全球富豪进行洗脑,钱放在瑞士多么安全,多么私密。
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富豪都是听着这种神话长大的,所以认为把钱放到瑞士,比放保险箱还安全。
瑞士就是靠着中立和不透露客户信息的原则,获得了全球富豪的信任。
哪怕在二战中收割了大量无主财产(财产主人死了),却没掀起多大风浪。
人们相信的仍然是有人拿着100年前的存单找到瑞信,也能拿到本金和利息,就是因为瑞士银行业的百年信用在那里。
有这百年信用在,瑞士就能把加杠杆十几二十倍玩金融游戏,而不用操心爆雷。
但是瑞信和瑞士政府这次却把这个游戏规则破坏无疑。
还有瑞士政府修改法律绕过股东投票、把债券清零等一系列骚操作,更是让所有投资者看到了西方银行的不靠谱。
别忘了,瑞士清零的AT1债券,可不止存在于瑞士,整个欧洲的AT1市场有2750亿美元规模,有瑞士开头了,以后谁还会买AT1债券?
有业内人士评论,AT1债券市场可能会陷入深度冻结,银行融资成本可能会大幅上升,“瑞士扼杀了银行这个关键的融资领域”。
不仅如此,整个西方银行界的评定/估值体系也会受到全球投资者怀疑。
你看沙特和卡塔尔,听估值机构吹的天花乱坠,傻乎乎地注资成了第一和第二股东,结果内部都是烂账和亏损,这不是把羊骗进来杀么?
以后谁还敢信西方这些银行机构的道德底线和估值机构的水平?
所以,信心一旦丧失,就很难再恢复。
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环顾全球,更安全、更稳定、更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金融中心,似乎也只有中国香港了。
毕竟香港是全球所有金融中心中唯一一个不在西方国家武力范围的金融中心。
再加上香港本身既有比较稳健和健康的银行体系、充足和灵活的流动性、强劲和稳定的货币,又有中国大陆作为背书,应对风险能力非常强,所以西方金融爆雷后,很多资金都在从欧美往香港跑。
跑得最快的就是一些华人资产。
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华人资产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对抗中国的一种武器和收割的韭菜。
哪怕你再变换国籍,只要你的出身不改变,那么以西方国家没有底线的样子,冻结你的财产,拿走你的钱,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的事情。
比如最近美国就有议员要求不能偿还硅谷银行中华人储户的钱。
所以有传言,最近一个月以内,仅华人资产从美国和瑞士分别转出的资金就达到760亿美元和1,650亿美元。
据说已经有几百万中国富豪抛弃了瑞士的银行的账号,而香港已经忙到银行员工要加班的程度了。
香港一个金融人士也介绍,“最近一周确实有很多人过来咨询有没有什么路径将资金转移,且从美国回来的海外华人占比较高。”
目前还不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不过从香港金管局3月22日关于“股东先承担损失,其次是额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票据的持有人”的回应来看,香港正在强调自身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和自己做事的“规矩性”,和瑞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到底有多少资金回流香港了?
具体要看2个月后,香港金管局披露相关数据才能确认。但从现在的一些迹象来看,华人资金回流不仅存在,而且规模还不小。
4 崩溃的开始
《三体》中有一句名言,弱小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
百年来造就的西方金融界中,充满了看起来彬彬有礼的银行家。
他们工作体面,西装一尘不染,举止端庄,生活高雅,对你一口一个“sir”,对哪怕女佣都要称呼一声“miss”。
他们就是靠着这一套外表,骗过了无数人,觉得只有西方银行才代表着信誉,代表着服务质量,代表着安全,代表着高端。
但其实,这种看似高贵的外表下,潜藏着深深的傲慢。
当游戏规则都被这些银行家把控,那么你的钱就不是你的钱,而是他们牟利的工具。
赚了分你一点,赔了,找个理由就能搪塞过去,你说理都没处说去。
这一套傲慢的逻辑,其实和老欧洲白人至上的逻辑一模一样。
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做出什么无底线的事情,都不会受到惩罚。
比如瑞士靠金融立国,就可以随意侵吞别人资产。
德国靠制造业立国,就对同为制造业的中国百般打压。
你赚钱了,他们就搞反倾销,你产量大了,他们说你污染环境,你想产业升级了,他们就说你的商品“危害国家安全”,要封禁。
法国靠逼格立国,天天塞纳河畔、埃菲尔铁塔下,把自己包装成奢侈品中心,一个成本几百的包包卖几万块钱割韭菜,赚来的钱让法国人不工作也有高福利。
然而,这些支柱在最近一年,都在崩塌。
瑞士背信弃义公开抢劫俄罗斯公民财产,毁坏自己信誉。
德国选择与俄罗斯硬脱钩,哪怕自己被掏空工业,制造业被中美瓜分,也要服务于美国战略。
法国因为福利高,成了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首选对象,结果巴黎成了小偷之都,逼格大减,收入下滑。
眼看财政要被新移民薅羊毛的养老金拖垮,不得不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结果导致席卷全法国人数高达200万人大罢工。
看来,老欧洲好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还了,
所以,瑞信银行暴雷,是开始不是结束,瑞信银行的危机处理,毁掉的是瑞士的信誉和金融立国的国运。
这种毁掉国运的现象,正在欧洲各个国家上演。
也许,在百年未见大变局中,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第一个倒下的大概率就是傲慢的老欧洲。
今天是瑞士,下一个摆上餐桌的,会是谁呢?
文章大致内容是怎么在俄乌冲突中发挥劝和促谈的作用?怎么让乌克兰坐上谈判桌?包括怎么反制去年以来欧洲政客纷纷打卡台湾的恶劣行为。
进入知识星球,在精华文章栏目搜索文章标题即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