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唯一的大鸨越冬地,也要保不住了吗?
这个冬季,一只大鸨独自在水南村空旷的农田里越冬。
近几年,水南村大鸨栖息地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导致面积逐年减少。这个越冬季,因耕种冬小麦,适合大鸨越冬的栖息地已不足原有面积的1/4,已经来此越冬的2只大鸨中的一只选择离开,仅留下一只大鸨在倔强地坚守自己的家园。
而大鸨是一种胆小且警惕性非常强的鸟,独自越冬必须增加警戒时间,降低用于采食或其它行为的时间,所以大多数的时候,它就像一尊石雕在田地里站着,一动不动地观察周围的情况,静静地感受这个冬季的雾、霾、风、雪、沙。而志愿者们只能默默陪伴,尽可能减少周围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12月14日、3月13日、14日,分别有1只、4只、2只大鸨飞过水南村农田,它们都被值守的志愿者记录下来,或许它们的记忆里还有水南村这个家,在寻找栖息地和迁徙的过程中不忘来看一眼。我多希望它们能够降落在这片土地上,哪怕只是临时下来歇歇脚,陪一陪这只大鸨,让它不再那么孤独。
在2号地树下发呆的大鸨
黄昏下觅食的大鸨
沙尘下觅食的大鸨
雾霾天觅食的大鸨
水南村大鸨栖息地没有以往的热闹,一只孤单的总是发呆的大鸨已经不能引起拍鸟爱好者的注意,京城的鸟类摄影师们这个冬季把时间都给了水南村育雏的黑翅鸢、温榆河的短耳鸮以及房山区那对抓羊的金雕。很少有人能想起这只大鸨,每天来这里拍摄大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志愿者的工作却更加困难了,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有所顾忌,还可以相互监督,但现场没啥人时总会有个别人走进农田拍摄大鸨,被志愿者一一请出。另外,摩托车爱好者、航模爱好者频繁出现在大鸨栖息地周围,对大鸨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志愿者都会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解劝离。春节期间,更是有居民夜晚在农田东侧的公路上燃放烟花,我们也和属地派出所进行了反映以增加这一地区夜间的巡查。
拍摄黑翅鸢的摄影爱好者
东侧道路上的烟花残留
很久以前,人类到处追捕野生动物,摘取野果,哪里有食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后来,聪明的人类学会了用火,学会了耕种一些植物(小麦、高粱、玉米、水稻、花生、土豆、红薯),学会了驯化一些动物(鸡、鸭、鹅、羊、马、牛),于是便有了农田,有了牧场。虽然森林和荒野减少了,但传统农业的慢节奏与开阔的土地还是给很多动物(包括大鸨)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人类与这些动物和谐相处了几千年。
近一个世纪,农药、化肥、机械化的现代农田密集型耕作,给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现代人类希望粮食越产越多,却不懂得节约。希望房子住得更大,却忘记了自然本来的样子。机械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巨变,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另一方面也摧毁了长期以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不如说是人工界。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向何处?
在3号地发呆的大鸨
大鸨飞过已被耕种冬小麦的2号地
大鸨是一种喜欢在开阔地生活的鸟类,它们繁殖在草原上,越冬栖息在农田中。古人认为它们总是集成七十只在一起,所以在描述这种鸟时,用“七十”加上鸟,就组成了“鸨”字。这也说明历史上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
2007年前,水南村地区曾种植大面积的水稻田,虽然没有进行过鸟调,但从与当地居民的聊天中可以得知,一直以来,该地区鸟的种类、数量都十分的丰富。
2012年,该地区开始拆迁,西侧利用原有稻田修建了通明湖公园,经过2-3年的自然修复,加上人类活动干扰较少,该地区逐渐形成了鸟类的集群效应,通明湖公园水域、凉水河水域在迁徙季集结了大量的鸻鹬类、鸥类、雁鸭类水鸟,水南村地区的疏林地、草地及后来复耕的农田则拥有丰富的鸣禽、陆禽鸟类。
丰富的底层猎物又吸引了很多顶级捕食者——猛禽,在2015年这里有2个越冬的长耳鸮种群,总数量在50只以上。此外还发现了很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繁殖,如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红隼、红脚隼、鸳鸯以及黑翅鸢。2019年起,通明湖清淤改造、凉水河两侧河堤硬化以及各种建设工程的启动使该地区鸟类栖息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减少。
黄昏下觅食的大鸨
3号地准备进行农田浇灌
2017年2月,水南村大鸨首次被正式记录到,或许它们以前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近3年,因不文明拍摄、地铁施工、抢种冬小麦等事件被人们所关注,然而,水南村大鸨栖息地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嘉会湖湿地公园迟迟没有音讯,地铁S6线却要来了,2月,志愿者记录到有勘测人员在测量1号地的地下水位及地铁测绘单位人员在现场测量。或许不久后,大鸨栖息地将会成为一个热火朝天的施工场地。
经过我们团队的实地考察,北京周边的大鸨越冬地,如青甸洼、白洋淀、官厅水库等栖息地均因为改变耕种结构、改变景观环境等原因而遭到破坏,致使大鸨越冬栖息地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我们应重视传统农业景观保护,建设高自然价值农田。为大鸨提供面积更大、高质量连续性的栖息地是保护该物种的关键。高自然价值农田保存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且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粮食,对在维持粮食生产前提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中觅食的大鸨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近年来,政府部门正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人与自然和谐宜居之都、全球生物多样性之都的典范。如何将北京这块仅有的大鸨越冬栖息地有效地保护起来,让更多的大鸨前来越冬是考验我们北京智慧的时候。也能够对北京周边的省市起到引领模范作用。
大鸨或许不需要北京,但北京需要大鸨。我们不仅需要建设对人类更加友好的都市,更需要建设对大自然越来越好的城市,让我们从人工界重返自然界。大鸨还在,水南村的农田还在,北京有机会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成为对人类、对大自然都友好的城市。
落日下发呆的大鸨
水南村大鸨打卡地
-End-
以往精彩文章回顾:
通州区季度观鸟记录总结:
2022年:
2021年:
1、2021-22年通州区流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报告
2、2022年上半年公众观鸟活动回顾
4、“观”爱鸟类,保护生态——鸟类科普知识宣讲进校园系列活动
精彩观鸟记录:
1、3月的官厅水库北岸,很热闹
2、3月初的官厅水库,可以邂逅多少鸟儿?
水南村大鸨的故事:
1、水南村消失54小时的大鸨干什么去了?
2、大鸨归来!栖息地面临新状况
3、白枕鹤来水南村了,它们也是来保护大鸨的吗?
4、通州一只大鸨离去,给北京留下了什么?
5、通州的大鸨最近过得怎么样?
6、急急急!北京通州大鸨生存再次受到威胁!!!
7、通州区大鸨越冬地11月守护情况汇报
8、副中心的“大鸨”,我们的大宝
9、来到北京的大鸨,能不能等到水南村的春天?
10、大鸨回通州了,北京有足够的智慧留住它们吗?
11、通州保护大鸨行动所想
12、通州越冬大鸨保护行动回顾以及我们正确的对待方式
13、关于通州那只受伤的大鸨
志愿者故事:
2、一把小铲、二位爱鸟人和四只新生命的诞生
▶支持单位:
▶合作伙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