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前有哪些征兆?糖尿病友,当心“心源性猝死”盯上你!
引言:关键时候能救命!猝死前常有哪些先兆?如何预防和急救?
花甲之年的王大爷,有多年的糖尿病史。去年单位体检,心电图报告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但因为没啥症状,就没太当回事,也没找大夫看。前不久的一天,王大爷像平常一样清早去公园遛弯,途中突感胸闷憋气、大汗淋漓,随即晕倒、不省人事,等120人员赶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医生判断是急性心梗导致心源性猝死。
一、什么是“猝死”?
鲜活的生命突然离世,往往让人扼腕叹息、难以接受。“猝死”是指平常貌似健康或是病情基本稳定的人,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但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猝死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发病到死亡时间短促;二是猝死常常发生在貌似健康的人身上;三是猝死通常不可预测。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前者是指因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突然死亡,占非事故突发性死亡者的80%以上,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后者是指非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突然死亡,占非事故突发性死亡者的20%。
二、糖尿病人猝死的八大“导火索”!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70%的糖尿病人合并冠心病,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人之所以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固然有疾病自身的内在原因(患者大多合并心血管疾病),但也与某些诱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低血糖
现已证实:低血糖可诱发急性心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甚至心脏骤停,是导致糖尿病人夜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是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要相对宽松,以避免因低血糖而导致心血管意外。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低血糖风险小且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睡前适当加餐,避免发生夜间低血糖。
2.无痛性心梗
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对疼痛刺激不敏感,以至于在发生急性心梗时感觉不到心前区疼痛,仅有胸闷、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不适,由于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致使病情急转直下,导致猝死。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闷、憋气、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尽管没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也要高度警惕,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排除急性心梗。
3.自主神经病变
休息时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人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对这类病人一定要高度警惕,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很容易导致心电活动不稳定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猝死。
4.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人由于多尿、饮食控制不当、呕吐及腹泻、补液、过度利尿、透析等原因,特别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而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可造成心电活动异常。这其中,又以血钾异常危害最大。低血钾可导致室速或室颤,高血钾可导致心搏骤停。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患者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一旦发现,及时纠正。
5.夜间睡眠呼吸暂停(SAS)
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夜间呼吸睡眠暂停”。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仅影响睡眠质量,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也是导致夜间猝死的元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梦中杀手”。据统计,在未经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5年病死率为11%~13%。
6.便秘
由于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蠕动及排空,故糖尿病人腹胀、便秘的情况很多见。另一方面,由于老年糖尿病人牙齿不好,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少,加之缺乏运动,因而更易出现便秘。
便秘对年轻人也许算不了什么大事,但对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如果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度,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脑卒中甚至猝死。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老年糖尿病人的便秘问题。
7.感染、发烧
感染、发烧会诱发并加重糖尿病性心脏病,导致猝死。因此,糖尿病人一旦发生感染,就要高度重视、积极处理。
8.过度劳累及情绪波动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而情绪激动或失眠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这些均可诱发心血管意外,造成猝死。
三、患者猝死前常有哪些先兆?
尽管猝死事发突然,但并非全无征兆,总有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觉察这些征兆,及早干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那么,心脏病发作又有哪些信号呢?
1.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心前区疼痛
许多人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常常会频繁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疼痛、憋闷、出汗,这些都是心绞痛的典型信号,如果不及时救治,很容易发生急性心梗乃至猝死。
2.一阵阵嗓子发紧、牙痛或胃疼
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一阵阵地嗓子发紧、牙疼、肩膀或后背痛,或是既往没有胃病却频繁出现胃痛等,这些提示很可能是心肌缺血导致的转移性疼痛,即心绞痛发作。
3.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
糖尿病人由于感觉神经受损,“无痛性心梗”发生率较高,心前区疼痛症状常不明显,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作为突出表现,如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等,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高度重视,紧急处理。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
5.频发早搏或心动过缓
频发室性早搏,有可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发展为室颤及心脏骤停。严重心动过缓(心率小于50次/分),会引发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6.不明原因的极度疲乏
虽然没做剧烈活动,却感觉四肢沉重、疲惫不堪,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同时伴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心脏有问题,不能承受高强度活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不注意休息、限制活动,很容易引起心血管意外,甚至猝死。
7.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在睡眠中有长时间的呼吸暂停,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很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8.焦虑、失眠
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都是诱发猝死的导火索。
四、糖友如何预防猝死?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绝大多数(75%)患者最终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为了尽量避免心血管意外事件,糖尿病患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重视健康体检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要坚持定期去复查、体检,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诊治。
2.全面管控心血管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不光要控制好血糖,还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尿酸、肥胖、吸烟等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3.合理制定降糖目标
血糖控制标准需要因人而异。对老年人以及合并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严,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4.避免身心过度疲劳
长时间的超负荷运动、工作等,其实是对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折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5.避免久坐
长期久坐可使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就可能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6.不要经常熬夜
长期熬夜极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律失常而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因此,一定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7.防止便秘
排便时用力屏气,可使血压骤升引起脑溢血,还可因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及严重的心律失常,造成猝死。
8.戒除吸烟酗酒
远离烟酒,避免暴饮暴食,有益于心脏健康。
9.保持心情舒畅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心血管安全非常重要。
五、现场如何紧急施救?抓住“黄金60秒”!
人的心脏骤停后10秒钟,病人意识丧失;30秒钟,呼吸停止;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大于10分钟,全脑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心跳呼吸骤停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率9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下降10%,在心脏停止4分钟内,如果施予正确的心肺复苏,有50%的患者可以成功复苏,随时间增加,复苏概率相应降低,10分后基本无希望。
徒手心肺复苏(CPR),即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位置: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
2)姿势: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
3)按压: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
4)比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循环、反复,直至救护车到达。如病发现场有除颤仪,可现场立即实施电除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