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晒多晒少都会“痴呆”!36万人研究发现,平均每天晒这么久,最好
全球老龄化的加速让“老年痴呆”这个医学词汇逐步走进普通人生活中,各类研究每年也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喊出“癌症不可怕,痴呆更可怕”的口号。
4 月 25 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郁金泰团队联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教授谭兰团队,在BMC Medicine(8.775/Q1)发表了题为《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62094 participants》研究性论文。他们在9年的时间里开展了一项针对 362,094 名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首次揭示了晒太阳和痴呆之间的统计学关联,并提出适度的晒太阳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刷新了我们对于痴呆预防的认知。
布雷兹特里特说过:阳光所照之处,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
晒太阳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保健方式。大量近年研究也表明晒太阳对于人体的维生素D(VD)合成吸收、睡眠节律调整和其他生理功能等都有重要影响。据报道,体内低水平的VD与痴呆之间存在重要关联;而44%痴呆患者存在昼夜节律失常。目前,强光治疗(BLT)已经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应用前景的非药物型痴呆干预措施。
然而,过往的研究并没有直接的流行病学证据来证明阳光与痴呆之前的关系,相关人群研究较少。此外,英国4-64岁人群普遍认为晒太阳并可以补充足够VD,因此在英国人群汇总VD并不是一个严格要求的膳食维生素。
鉴于此,本文对英国人群中日间光照与痴呆相关结果之间的纵向相关性进行了大规模队列研究。以期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提供合理的光照指导来有效预防痴呆症。
Flow chart of study design
这项研究从全英国范围内自2006 年到 2010 年招募了大约 500,000 名年龄在 37 到 73 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此外,该统计综合考量了年龄、性别、教育、肤色、防晒/紫外线防护的使用、就业状况、睡眠时间和空气污染、骨折史、维生素 D 补充剂、听力受损、吸烟状况、饮酒、心血管疾病(CVD)、总体力活动(TPA)和体重指数(BMI)等影响因素。
经过统计分析后文章发现在362,094名有效志愿者中,有4,149 人(1.15%)在随访的9年间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经过分析这可能与这些人群的教育程度较低、从未或很少进行防晒措施、失业、睡眠作息混乱、较高的 PM 2.5暴露量、吸烟饮酒、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相关。
最为关键的是,统计发现痴呆症患者在户外光照下的平均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痴呆症的志愿者。
这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接下来,研究人员对户外光照时间与痴呆症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utdoor light time and incident dementia during follow-up
非线性样条模型分析显示阳光照射(作为连续变量)与痴呆症结果之间的呈现非线性关联。其中在过高或过低的阳光暴露都可以观察到痴呆风险的显著增加。而分段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每天平均1.5小时、夏天每天2小时和冬天每天1小时的光照最有利于降低痴呆风险。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则显示高于或低于1.5小时的平均值都会显著增加痴呆风险。
总体来说,阳光照射时间和痴呆风险间呈现一个“J型”曲线。在较短时间光照时,痴呆风险性增加显著加速,而在较长时间光照时风险增加相对缓慢。
为了进一步排除统计误差,研究人员在排除了3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随访人员数据后仍能观察到类似的结果。而在将所有变量综合纳入分析后,结果并没有变化。
此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三、即使规律作息,睡眠充足仍然需要平均每天1.5小时的光照来降低痴呆风险(夏季为每天2小时,冬季为每天1小时)。
晒太阳是有好处是公认的,但是坏处也很明显!
所以文章在最后也谈到了晒太阳的缺点,包括晒伤、皮肤癌(黑色素瘤、唇癌和角质形成细胞)和眼部疾病(白内障、紫外线角膜炎)等。因此,本文统计发现的最佳光照时间就显得更有意义。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中国古老的“中庸”智慧告诉我们干啥事最后讲究一个平衡的“度”。
晒太阳这件事也是如此,适度就好!
参考文献:
LingZhi Ma, YaHui Ma , YaNan Ou et al. 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62094 participants[J].BMC Medicine (2022) 20:132.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2-02331-2
撰文|安小猪
编辑|小耳朵
上万科研人员交流基地,扫码加入“科研交流群”,找到组织,让科研更轻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