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只是想帮孩子,谁知她居然离家出走了?!

我只是想帮孩子,谁知她居然离家出走了?!

育儿

我有个朋友,在我眼中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学习好,而且态度十分自律上进。所以当她和我说小时候她曾经突然叛逆而且“离家出走”过时,我简直不敢相信。

离家出走的原因更令人大跌眼镜,竟是因为“妈妈帮了她”!

 
明明在帮孩子,可孩子却生气了?

那是我们小时候参加某数学竞赛前一天,妈妈在放学后神神秘秘地拉着她飞奔到一家餐厅,让她接受一位“奥赛高手”的“考前密训”。

可没几分钟她就发现这位“高手”讲的东西其实很浅显。

可每次她想开口说:“其实这个我懂”时,妈妈就扯她胳膊、用眼神威吓她闭嘴。甚至在她说话的时候,不遗余力地打击她,以便让对方高手觉得她水平不行,需要多讲几句。用她的话说,妈妈表现得像对方的“脑残粉”。

“高手离场后,母女不欢而散,她没有回家,而是越想越气。明知道第二天还要比赛,她却在外面游荡起来。

三个小时后,当她妈妈终于在黑黢黢的桥底找到她时,哭着对她大喊:“你怎么这么不知好歹!我只是想帮你呀!!”


我们之所以会回忆起这个久远的往事,是因为朋友前两天,也和自己孩子爆发了争吵。而争吵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帮了孩子”。

因为怕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教的内容,她陪着孩子做作业。只要孩子一有停顿,她就忍不住给出“提示或“思考线索,结果孩子忍无可忍嚷嚷道:“别说了!让我自己弄!”

两件成长中的小事,家长都很“委屈”,但孩子的生气缘由其实如出一辙。

来自家长的“过度”帮助,传递给孩子的,恰恰是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接纳的感受。甚至隐隐包含着一种“你只能考好,我才高兴”的被工具化。

更可悲的是,在更多数的场景中,这些“过度”帮助,往往被父母冠以爱之名义,以“为你好”作包装,让孩子很难反抗和拒绝……


为什么总“忍不住”想给孩子提供帮助?
 


01

深埋内心的“落差感”


身为父母,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孩子优秀。可当这种期待带上了非赢不可的功利心,就会导致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是否真由孩子主导。

这种“情不自禁”的帮助根源来源自父母的“落差感”:

——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间的落差;
——孩子和自己的落差;
——孩子实际能力和我们预期之间的落差……

北大教授说“只能接受女儿不如自己,已经戒除攀比心” | 图源:央视网

而这种落差带来的焦虑,会促使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提升”水平。小到“帮”幼儿园小朋友做出精美的手工,大到“帮”自家小学生做科研、发论文,赢得名校录取通知书。结果就是,急于填平落差的父母,傲慢地凌驾于孩子之上,剥夺了孩子对行动节奏、结果成败的掌控感。

美剧《摩登家庭》中这位父亲,“借”别的娃搭好的积木塔,给自家娃充门面 | 图源:《摩登家庭》



02

父母“怕挫折”的迁移


那位被孩子喊“让我自己想”的朋友,在事后反思说:“我这样做,其实是因为我自己害怕因孩子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但孩子可能并不害怕”。

我们害怕失败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继而失去继续尝试的勇气;也害怕失败挫伤我们心中“我的孩子很聪明、很勇敢、很坚强……”的预设。

图源:小毛

这两个害怕,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家长对孩子“能顺利战胜挫折”“能失败后继续尝试”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父母自己在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挫折经验和惧怕困难心理的一种投射。

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相信孩子在面对失败后,还能有豁达的心态和愈挫愈勇的品质。反而担心一旦失败了,孩子可能就有挫败感,或者情绪低落了,因此希望能帮孩子抚平所有困难和挫折,让他们通行无阻。

我们都希望培养出自信的孩子,而真正自信的孩子,不只要相信自己能成功,更要能客观认识、面对自己的失败。可一旦父母出手相助,孩子就失去了认识、评判、面对、解决失败的机会。太多这样靠父母帮助得来的成功,可能会换来孩子的“伪自信”。



03

忽视了孩子的“自我”在不断发展


还有一些“过度”帮助,源于家长习惯性的呵护,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帮惯了,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帮助已经“过度”了。

孩子1岁时需要我们扶着学步,2岁后只需要提醒哪条路能走得更稳就足够。

孩子的心智发展也类似,0-2岁的小朋友刚意识到“自我”;3、4岁的孩子“自我”意识更明确,并开始探索真实的自我;5、6岁的孩子逐渐建构自我。

这种探索、建构需要在真实的事件和人际关系中完成,如果父母过度帮助,可能会影响孩子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而一个自我发展不良的孩子,虽然在童年时期,在父母帮助下“避免”了各种困难,却会在未来生活中很可能遭遇更大、更多的难题。

图片 | pixabay


家长越帮,孩子越“废”

1、温柔的“服务型”家长也会让孩子变得无助


当孩子靠着父母频繁又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时,他们其实很难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更难体会到“我付出、我努力,最终成功做到”的正反馈。如果父母在提供帮助时,有意无意说出“要不是我提示你,你自己苦思冥想半小时不还是没做出来?”这类话语,还会打击和否定孩子。

长期处于这种模式,当孩子再遇到困难,首先会怀疑自己是否能独立解决,并试图寻求父母帮助。如果在尝试自行解决的过程中遭遇几次失败,就更容易加强“靠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感受,形成“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心理,变得不自信。简单来讲就是指由于多次经历失败而发展出的无助感,导致即使环境改观、困难减小,也已失去勇气,不愿再尝试的状态。

我们身为家长都明白“严厉管教”的负面作用,可却往往忽视“过度帮助服务”对孩子的危害。

实际上有研究表明,过分管教和过分溺爱的家庭, 都会增加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几率。而这两种家庭中,过度帮助(前者是严厉的控制型帮助,后者是周到的服务型帮助)的情况往往很普遍。

父母独断地定义了“优秀”的标准,又不允许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向“优秀”靠近。看似好意的帮助,却在不断削弱孩子“我自己能行”的信念感,让孩子一步步变得软弱、失去力量感。

图片 | pixabay

2、亲子主次关系倒置,导致孩子的动力消失


在父母给孩子提供过度帮助时,亲子之间的主次关系常被倒置,孩子不得不一直跟随着家长的意志在行动:

  • 妈妈看我收拾玩具太慢,于是上手帮我整理;
  • 爸爸看我解题有困难,于是直接告诉我3种解法;
  • 爷爷看我手工做太慢,于是拿来工具箱替我完成。

过度的干预和帮助,让孩子不得不接受自己拖沓、思维不敏捷、动手能力差的“暗示”,并慢慢习惯被家长照顾、代替的“舒适”。从人生路上本应勇于尝试、不断经历的主角,退化成焦虑脆弱、只能旁观的配角。

这样的配角,虽然“犯错”机会少,但也很难完整地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完成某事”的成就感、满足感。而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正是孩子面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困难,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自驱力来源。到最后,孩子不仅会失去行动力,甚至连独立思考、表达的能力也折损了。

记得童年夏夜,我常和小伙伴去摸知了猴,有个女孩的爸爸总陪她一起。她爸爸和我们一起上树、挖土,女儿只负责站在旁边,等着收获和最后的吃油炸知了猴——当然这位爸爸的战绩比我们孩子辉煌得多。结果整个夏季过去,我们已经成为了摸知了高手,而女孩还是只会等爸爸找好了给她。

图片 | pexels

家长在过度帮助、替代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充分体验成败、探索世界的机会,以及在不断试错中激发的好奇心、探索力和创造力。

孩子不可能一生顺遂,父母也不可能一直陪伴,越早犯错,越有机会探索真相,并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

3、过度帮助后,孩子突然就叛逆或躺平了


面对父母过度的帮助,一些孩子选择躺平,既然父母愿意做那么多,那我乐得偷闲。另一些孩子则强烈逆反,他们想要自我意志不被父母意志压倒,他们极力证明只靠自己也可以。

无论孩子采取哪种态度,都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躺平的孩子可能从此对父母和外界都抱持消极的态度——反正我说了不算、做也做不好,最后还需要爸妈来摆平,无所谓了,就这样吧。


逆反的孩子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父母的主张是否恰当、正确,我都要和他们反着来。我要用360度的逆反态度,来争取完整的自我。


写到这里,我想自我检讨一下:

我女儿最近就特别逆反,无论我说什么,她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我不要!”几乎是突然就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回想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亲子共处,她总是嗔怒着说:“妈妈等一下,我想自己涂完颜色”,“等我先搭好乐高”,“等我揉自己好这个面团”。

大概是因为疫情后,由于工作原因我总是非常繁忙,为了追求效率,我变得很少允许她独立完成事情,总说“没时间了,妈妈来帮你”。或许这些相处模式的改变,让女儿觉得被控制了,于是她开动小脑筋,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拒绝我,不断做出反抗。

尽管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想要改掉自己过度帮助孩子的行为模式,没有想象中容易。

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为孩子提供过度帮助时。不过,我们或许可以试着从“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开始。

一旦不期待孩子在半小时内做完一份试卷,就不会在孩子还未求助时频繁指点;如果不期待孩子的手工得第一,就不会急着上手修补孩子的橡皮泥作品。

同时,也请尽可能允许孩子展现真实的(哪怕我们看起来是迟缓的、愚蠢的)想法和行动方式。想法、行动方式可以不断迭代、进步,但真实的自我一旦被压抑,却会令孩子难以舒展、完整地成长。

然后,试着提醒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孩子生命的配角,只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成长脚手架,而不是成为孩子生命的总工程师。记得,哪怕我们能做得再多,孩子的人生也不会、不应由我们主导。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忍住过度帮助孩子的冲动,拥有在孩子求助前,做个旁观者勇气和力量。


果仁妈插播

童学馆有群啦!你来了吗?说实话有了群,大家的交流方便了很多~

群里会定期发布各种陪娃干货、片单推荐、好物种草、秒杀抽奖!公众号各种活动也会同步更新,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直接找到我们哟~

❗ 明天的秒杀福利:原价98元的精装《纸上美术馆》4.2元抢,明早10点准时放链接快扫码添加小助手入群吧!

(已经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我们所有群的内容和服务都是一样的哦)




编辑丨果仁妈
头图来源丨pixabay
参考资料丨[1]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9. 
[2]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P.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晚上戒尿不湿难?这几招帮孩子轻松摆脱纸尿裤钟南山先生,苦日子啥时是个头啊?张嘉倪夫妇感情破裂?童星被棒打鸳鸯离家出走?柳岩新剧吊打刘亦菲?偷税男星搭上小个子导演?国内疫情导致的怪象及惨象上海封城,科学封城我不是想成功,我只是想创业中国赴英留学生一年更比一年多,为帮孩子顺利留学,中国家长都不约而同做了这件事...曾经艳压肯豆的她居然诈骗式回春!?27岁恢复到37岁是真尽力了吧...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补述)白过李小冉的她居然一下黑成斑马?这比手腕还细的小腿肚才着实惊人!本想通过副业致富,谁知变成了“致负”我只是想把肉洗得更干净,为啥反而拉肚子了?我想离家出走了两女子为逃离家暴出走,数十年后却因重婚获刑...百万网红翻车——吃鳄鱼、鸵鸟吃成「顶级吃播」后,她居然冲「濒危大白鲨」下手...「本以为只是痛经,谁知竟得了这种妇科病……」好胜心是很珍贵的,一定要帮孩子保护它心疼!婆婆半夜离家出走,老公却咒骂家暴妻子,只因这1件小事一对村医夫妇,想帮农村临终病人“尊严死”丑闻傍身,事业低谷,颜值暴跌...好久不见的她居然偷偷回春了!退役缉毒犬频频离家出走,得知原因后…战友们瞬间泪崩!「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怎么了」Hotel Savoy (1)父母学会这4招,帮孩子远离霸凌!“没有你爸爸妈妈就撑不下去了!”哈尔滨14岁男孩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罗永浩接班人泪洒直播间,他只是想当个老师...等了3年,中国男篮只是想为自己争一口气蒙市巨大陆龟离家出走 邻居合力找主人离奇!4岁女孩独自在多伦多士嘉堡地铁轨道上徘徊一夜!TTC:不知她如何闯入德牧离家出走跑到警局面试,主人赶紧来接:忘喂它吃鸡了…这个小长假,帮孩子做一个能力小特训,适应幼儿园更简单他给蛇造机械腿,想帮它们四足行走…现代版"画蛇添足"???你是想要一个“伪学霸?还是想要一个“真自控”的孩子?【妈妈分享】帮孩子迎头赶上,除了早期干预,还可以怎么办?又A又飒的她居然官宣出柜!?这1米8腿一看就是姬圈真神...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