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送上
《误配:包容如何改变设计》
(1本/每人)
参与方式见文末
中奖结果4月中旬公布,
还没参与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
当然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直接购买!
近日,成都太古里商场大慈寺旁的户外喷泉水池登上热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原来是因为这个水池太浅太“隐形”,平时蓄满水大概有5-6厘米深,不仔细观察的话和寻常地面差不多,很多人误踩进去,鞋袜皆湿。隐形水池悄悄变“鞋袜杀手”。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个展现了极高美学造诣的设计,在建成后也设置了安全保护措施,为何人们还屡次掉入“陷阱”?难道美学和安全真的不能兼得?
文章内容截取自 作者|可达
曾担任微软包容性设计的首席总监的凯特·霍姆斯,因此撰写了《误配:包容如何改变设计》这本书,围绕设计的包容性展开讨论,希望给设计师和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就“如何应用包容改变设计”提出了实用建议。
在炎炎夏日里,清凉的喷泉诱惑满满,许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玩水,有些孩子还会特地带着装备,穿着雨衣和凉鞋和水池来场亲密接触。
喷泉的自带隐患需要业主与行人共同努力,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但这其中,设计师是否有责任和义务呢?水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景观,而是类似于“无边泳池”的概念。隐形的池边让水体成为了一块大地的“皮肤”,浑然一体,非常漂亮。出于美观考虑,太古里商场并不希望拉起警戒线围住水池或是增加过多的警示牌。但顾客来到太古里游玩本身就会四处张望或是用手机拍照,注意力没放在脚下也无可厚非。这就引出了设计师的职责悖论 —— 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隐形、无边际的精致感是设计师的职业追求,如果在水池边铺一圈鹅卵石,效果确实大打折扣。但如果有更有效的提醒路人的方法,这种“美的牺牲”,是否也能接受呢?新闻里被热议的场景是否也能避免了?毕竟热搜视频里无意中踩进水池的都是健康成年人和小朋友,最多湿透鞋袜裤脚、狼狈地跳出来。如果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滑倒,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018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曾在演讲中以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与人为敌”的城市环境。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市中心一条宽敞的人行道上,有一条深度约为10cm的水沟。夜间缺少灯光的区域,水沟几乎看不出来。
起初李迪华教授不理解为何要这样设计,后来他想到:都江堰以排灌系统闻名,所以设计师就在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一条人行道上修了一条排水沟,作为城市名片的象征。然而在水沟的两侧,没有任何警示或保护措施。如果在夜晚,不熟悉的路人很容易跌下水沟。10cm的深度虽然不多,但稍有不慎就能摔伤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而它对老人或残疾人的伤害更不可想象。在中国城市的广场上,类似的陷阱还有很多。在不少城市中,普通人的出行已暗藏危机、“陷阱”重重,更何况行动不便的人士呢?而正值壮年的普通健康人,又有谁能保证自己没有日渐衰老、行动不便的一天呢?如果说上述案例都是设计失误造成的“陷阱”,那城市中一些“反流浪者”的设计,一定是刻意为之。由家具公司Factory Furniture制作的,名为Camden的长凳。它的外观只是一款水泥长凳,但凹凸不平的表面很明显不适合于躺下。
© Factory Furniture via Wikipedia
公共场所铺设各种形态的尖锥,也是阻碍流浪者驻留的常用手段。图源网络
但就像任何人都会衰老、都可能有行动不便的时候一样,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在户外躺下、留宿的情况,任何群体都有可能被针对。设计师和公众也应该意识到“敌对公共空间”进行的是无差别“攻击”,伤害的并不单纯是流浪者,是所有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面对的已不是“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的选择。设计师应平等地对待所有人,还是保护某个群体的利益?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hz@archidogs.com《夜深人静,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这个曲桥,难道你们不担心他们会掉到水里吗?》 公众号:一席 作者:李迪华
《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真的“无罪”?》公众号:ArchiDogs 建道筑格 作者:三水金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hz@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