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格精选|马岩松《光之隧道》的感官之旅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书
发文编辑|07 审核编辑|Miranda
《光之隧道》为马岩松编著,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国际版由株式会社现代企划室出版;北川富朗作序,知名建筑评论人方振宁题跋。
北川富朗 国际知名艺术策展人:
“在MAD的建筑里,外界与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非常贴合。二者之间仿佛仅隔一层‘皮膜',你来我往,融通无阻。”
方振宁 著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
“我觉得'光之隧道'以艺术的手法把实景和梦境加以转换,让乾坤倒转,时光倒流。”
《光之隧道》书中展现了这件艺术品的设计背景、理念、建造实录、幕后花絮和纪实性访谈,收录12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光之隧道”的手稿、最初效果图、具体图纸、施工现场照等,全景展示“光之隧道”如何令清津峡“重生”,为越后妻有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越后妻有与清津峡
越后妻有地区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这里四季分明景色优美,人们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年轻人远离故土前往城市;地区人口日渐稀少,老龄化严重,经济不断衰退。
被称为“大地艺术祭之父”的国际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1996年开始深入研究越后妻有地区,并于2000年发起“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艺术祭每届都会留下优秀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一部分,拉动观光,提振经济。
越后妻有片区内的清津峡位于十日町市。作为“日本三大峡谷”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后因为落石事件封闭了登山的道路。1996年,当地政府修建了清津峡隧道以供通行。
俯瞰清津峡
2016年,北川富朗邀请马岩松参加2018年第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改造位于十日町市的清津峡隧道,连接现实与梦境的“光之隧道”由此诞生。
光之隧道的感官之旅
隧道全长750米,拥有四个观景台。每个观景台的不同设计配合灯光的变幻,让感官的体验不断叠加。
MAD重建了清津峡隧道的入口建筑。建筑有两层,一层集合了售票、咖啡厅和纪念品商店等功能。二层的温泉足浴池是一个圆锥形暗空间,屋顶洞中的棱镜面巧妙地将流动的清津峡溪水映射其中。
从隧道口进入后很快就到达第一观景台,MAD选择把这里原样保留,未作任何改造,让人们得以窥见清津峡观景台的原貌。第二观景台则被改造成“泡泡”卫生间。
在第三观景台,MAD在墙壁上加装了多面像水滴形状的镜子,橙色光线让镜面景象愈发光怪陆离。
随着昏暗的蓝色光线走到隧道的尽头,便到达第四观景台——“镜池”,这也是唯一一处正对着峡谷的观景台。
MAD将地面设计成浅浅的水盘,观景台墙壁铺设了半透明的不锈钢板将外面的山水天空反射到隧道内部。内外边界模糊,倒影和风景在水面完整的圆形中相融。
MAD将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融入设计之中,从而编织出作为整体的“旅程”。
艺术让清津峡重生
“光之隧道”极大的提振了当地经济,观光人数从改建那年(2016)的5万9千人次提升到了改造完成当年(2018)的18万3千人次。在2019年,观光人数进一步提升到30多万。
2019年社交网络评选出的夏日最佳游览地排名,“光之隧道”排名第一。观光业的重新繁盛让远离故土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流,改善了地区的严重老龄化问题。
同年,日本文部省推出“日本之博”全球宣传片,“光之隧道”与其他四个传统艺术一起,为日本文化代言。
设计更新
在刚开幕的第八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MAD对“泡泡”(第二观景台)所在的空间进行改造。新作品名为“FLOW”。
“泡泡”卫生间(2018)
“FLOW”用抽象的语言勾勒出清津川的奔流,创造出一个充满动感和力量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光之隧道》书籍中也收录了这个全新的设计。
“光之隧道”,是马岩松和MAD的一次艺术体验的尝试。设计者们尝试营造一种远离日常的艺术氛围,与自然相连接,唤醒参观者内心的感性,让我们去想象与世界、自然的关系。
《光之隧道》现已发行,各大书店及网站有售。
光之隧道
2018、2022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隧道总长:约750米
设计团队:马岩松、早野洋介、党群、藤野大树、宫本一志、石神勇樹、秦健二
合作建筑师:Green sigma Co., Ltd.
市场原价:68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