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宋官窑,徽宗的风雅大观韵
大观,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三个年号。取自《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他撰写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就著于大观年间。
徽宗爱茶,毋庸赘述。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茶品饮。
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史上,如果说唐朝让饮茶走入人们的生活,那两宋无疑让饮茶成为一种文化并逐渐走向鼎盛。
而宋代茶事的繁盛,于徽宗时到达一个高峰,饮茶、斗茶,成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品饮时尚。
▲北宋 赵佶《文会图》(下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品饮,可随性,亦可讲究。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一场讲究的茶事下来,风炉、汤瓶、茶碾、茶罗、茶磨、茶筅、茶盏.....你方唱罢我登场,无不体现宋人对仪式感的追求。
从审安老人所作的《茶具十二先生图》,我们亦可看出宋人品茶器具的亲昵,以及对茶器品质格物致知的态度。
颇具仪式感的品饮,自然带来茶器的发展。从茶器造型、纹饰和组合上,宋代茶道都生发出了新的意趣。
与唐代相比,宋式茶道所用整套茶器在数量上趋于简化,但与明清相比则要复杂化、仪式化些。
品饮器具囊括金、银、铜、铁、瓷、石等多种材质。不过仍以陶瓷制品为主。
这些陶瓷类茶具通常不饰繁缛,多以造型、釉色取胜。恰如有人借形容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宋瓷之韵。
一件器物实用功能背后,往往也蕴藏着不同时代的美学倾向。充和宁静,典雅古拙的宋代陶瓷器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个朝代普遍的美学理念。
北宋末年,宋朝在都城汴梁设置官窑。宋官窑瓷器最初依宋徽宗的艺术爱好而造,承载了宋代皇家的审美。
官窑瓷器多仿青铜古器,造型古雅。瓷器器表无装饰,以釉色见长,通过反复施釉的办法,使釉层厚润,达到似玉的效果。
▲ 宋 官窑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瓷虽专供宫廷使用,但周身却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乃至透着某种质朴。
其典雅静谧,发扬了宋人一贯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倾向。
▲ 宋 官窑青釉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诗人苏舜钦在《苏学士集》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宋式雅致生活图景:“静院明窗之下,罗列图史。琴樽以自愉悦。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二门,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足以销夏。”
捧读、抚琴、泛舟,品渚茶野酿,览江山自然。几般闲事,虽均不是宋人首创,却都在宋代生出别样滋味。
❖
悠悠宋官窑,风雅大观韵。
宋器雅致。宋式审美凝固宋器中,成就了它流转千年的素雅、内敛、温润。观复博物馆以古法手工打造——「大观青宋杯」,力图接近宋器古雅风韵。
此「大观青宋杯」色取宋官窑常见色之雅灰。青灰调的官窑釉色收敛,切合宋代含蓄古拙的审美意趣。
▲ 观复博物馆藏官窑瓷器
大观青宋杯的命名——大观,既寓意宋代年号“大观”,也谐音宋代官窑之“官”,同时与“观复”的“观”字相呼应。
观复依从古法打造的大观青宋杯,力图接近“厚釉、开片、紫口铁足、聚沫攒珠”之宋韵官窑。
#厚釉
宋官窑为达到似玉的效果,施釉要较其他窑口厚得多。因釉层深厚,使官窑釉面柔润,无需冗余缀饰,即光泽莹辉。
#开片
据存世文物及公开考古资料显示,官窑呈现的开片较为大片、稀疏。日久使用浸入物氧化后,多呈现褐色。开片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有时间隔多年仍能听到釉裂的微弱声音。(由于陶瓷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此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紫口铁足
因官窑所用瓷土含铁量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瓷器的口沿部位因为釉垂流,釉层较薄,在薄釉下透露出紫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称“铁足”。“紫口铁足”是宋代官窑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聚沫攒珠
“聚沫攒珠”是指釉中大大小小密集的气泡。官窑正因为这些气泡的存在,折射改变光线而使釉面变得柔和不刺目,产生了温雅柔润的质感。
目前此系列品饮杯共有两款,一是“澄空”,一是“涵露”,器型略有殊异。并随杯附赠手工仿洞石陶瓷底托一个。
4月8日-10日,此「大观青宋杯」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